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7-03-13 04:20康宗基翟丹阳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思想管理

□康宗基 翟丹阳

[福州大学 福州 350116]

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康宗基 翟丹阳

[福州大学 福州 350116]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社会管理,提出了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包括创建稳定的政治局面、优化社会管理环境,强调统放和谐发展、提高社会管理能力,重视人民参与社会管理、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服务和协调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管理的本质等等。研究和总结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对于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毛泽东;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当代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问题提出了鲜明的主张,这些主张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而且适应了当时社会建设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探讨和研究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理论溯源

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之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职能、社会管理原则、目标等的深刻论述是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直接思想来源。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而且国家社会管理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政府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1]。因此,社会管理是国家的必然职能,一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阶级的发展,必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无产阶级也不例外。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决定了人民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客体亦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人民的主体地位集中体现在人民对社会管理的参与上。正如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时所指出:“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2],即公社的一切管理措施都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人民的管理。

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自我管理。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管理总体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那时“公共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3]314,并且“一切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的和实际的公共事务”[3]525,由于每个人都能积极自由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从而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管理。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科学揭示了社会管理活动的本质规律,为新中国的社会管理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正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在探索新中国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管理的新主张和新观点,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

二、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创建稳定的政治局面,优化社会管理环境

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如果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四分五裂,那么什么事情也无法实施。对此,毛泽东深有体会地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4]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毛泽东通过确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制度、基层组织制度以及强化意识形态的管理等措施来保证政局的稳定:

第一,确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制度。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新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机构,并以宪法使其合法化,充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毛泽东认为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组建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实行民主制度”[5]。他同时强调,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必须“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全党要始终牢记人民的权力高于一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公正、人民民主,国家政局才能稳定。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等一系列民主制,是保证国内稳定、保证人民平等地行使国家权力和参与国家政权管理的制度保障。

第二,确立无产阶级的国家基层组织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社会矛盾突出,城市社会的厘革非常迫切。经过艰辛的尝试和探索,我国最终确立了单位体制,以此作为整合城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从而克服了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单位管理着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形成了“单位体制控制,整合整个社会的目的”[6]。而在农村,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党在农村建立了人民公社这一基层组织。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管理农村农业、农事和人民生活的机构。正是通过单位制和公社制,全社会达到高度的整合,政局稳定,从而为社会管理提供了协调稳定的环境。

第三,强化意识形态的管理。确立无产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巩固国家政权,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一步。意识形态能从思想上实现凝心聚力的作用。只有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从思想上团结人民,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实现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团结。毛泽东曾经说过:“掌握思想教育是我们第一等的业务。”[7]对于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点:首先,各部门要担负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其次,要以正面引导和精神鼓励为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强调统放和谐发展,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实行了以集中统一为核心特征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为国家迅速整合社会、巩固政权、加快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基础和保证。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是国家权力强力向社会进行渗透和扩张的结果,因而在强化国家权力的同时,也必然挤占社会的自主发展空间,使社会生产和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整体效益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一方面鼓励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另一方面适当下放和均衡社会管理权力,从而提高企业、个人、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的社会管理能力。

第一,国家和生产单位要张弛有度。在城市管理中,国家通过单位制将生产和生活集中起来,同时每个单位都被“赋予不同的行政级别,都直接或间接地隶属于一定的上级行政部门,听从他们支配和指挥”[6]。在单位体制下,社会生活必需品由政府统一调配,城市内部大小事务由单位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位制的弊害日益凸显。由于承担多而糅杂的事务管理,单位本身应接不暇,加之过度地“保护”,广大劳动者丧失了生产积极性,普遍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懈怠心理,导致工厂整体效益不高,生产缺乏生机和活力。针对这种现象,毛泽东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和城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8]29。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提出“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更加活泼”[8]30。

第二,均衡农民与国家、合作社的利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在农村普遍建立起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作为农村的基层组织,人民公社代表人民政府,执行着处理一切农村事务的职能,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领导机构。在发展人民公社的过程中,公社的公有性质与农民自身利益常常产生矛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告诫道,公社在开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顾集体的利益,一味地牺牲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要学会均衡农民与国家、合作社的利益。关于怎样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认为:“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合作社所拿的部分,都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生产费不必说,管理费也是必要的,公积金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公积金是为了农民的福利。但是,这几项占多少,应当同农民研究出一个合理的比例。”[8]228

(三)重视人民参与社会管理,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毛泽东继承马克思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则,重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他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1031,只要“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9]1096。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管理的远大目标,这一目标确定之后,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组织、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第一,重视由人民组成的社会团体和群体的力量。社会管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复杂交错。毛泽东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做事方针。他认为所有关于社会管理的难题和问题,都要联系实际,统筹安排,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揽,因此“许多人,许多事,可以由社会团体想办法,可以由群众直接想办法,他们是能够想出很好的办法来的”[8]228,这表明毛泽东重视社会团体和群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各种方式,使人民充分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第二,重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社会主义的企业不同于资本主义企业,毛泽东认为企业内部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他主张工人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领导干部参与到生产中去,工人与技术人员相结合,逐步改革不适宜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企业良性运作和谐发展。这种企业管理制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生产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第三,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的任何行为都要坚持这一原则,不允许有任何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针对一些干部恃功矜能、腐化堕落、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的现象,毛泽东指出,不仅应当加强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应当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政府管理上来,实施有效的监督,他指出,“干部必须接受上下级的监督,而最重要的监督就是来自于群众的监督”①,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官僚主义的作风问题,重新回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边来。

(四)强调服务和协调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管理的本质

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只有服务和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本质。毛泽东非常重视社会管理的这一本质特征,积极服务和协调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关系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发展。

第一,正确分析和处理矛盾问题。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并且指出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对社会管理至关重要。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重申我国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对于如何正确处理这个矛盾,毛泽东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通过分析我国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社会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而在关于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毛泽东指出人民内部矛盾较多地表现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对待这种矛盾只能够采取民主的方法,通过讨论协商解决。

第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毛泽东认为应当通过健全法律为社会稳定提供制度基础,为此,新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了人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凸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稳定。同时,毛泽东还指出应当建立惠及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保障来维护社会稳定。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指出,“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8]228。为了切实解决这类问题,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最终以宪法的形式将这项政策纳入国家管理。

三、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局限性

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蕴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方法。深入分析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特点,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首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毛泽东认为,只有深入实际,才能较好地掌握社会管理的对象以及各种相关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管理的规律,从而选择正确的社会管理方法,实行有效的社会管理。因此,毛泽东一再强调“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9]791,特别是那些熟悉理论,却不了解具体情况的人,尤其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其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无产阶级社会管理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各种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法:在政治领域,建立保障人民参与政权的各项权利;在经济建设领域,鼓励工人参与工厂管理;在社会领域,鼓励人民团体和群体参与社会管理。

再次,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8]228的方针。在进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毛泽东以中国国情、人情、时情为出发点,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办事原则。毛泽东认为,面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社会管理工作,要分清社会管理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既要有全局的观念,紧紧抓住中心工作,同时又要妥善安排好各项具体工作,才能使社会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

最后,坚持稳定是前提的观点。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恢复社会生产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稳定,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10],从而为社会管理创造稳定的政治局面。

(二)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社会管理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来都是崎岖不平的,在探索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理论准备上的不充分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加上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偏离了自己过去曾经提出的正确思想观点,从而造成了实践上的失误。一方面,毛泽东在思想上偏离了唯物史观的轨道,急于求成,高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认为通过“主观世界”的改造就能实现社会的“良序”发展。另一方面,毛泽东夸大了群众运动的历史作用,认为“群治”的手段,能够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甚至比法律更有效率。因而,忽视法治建设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是依靠群众运动来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最终导致社会管理因缺乏制度性的保障而走向无序和混乱。

尽管如此,毛泽东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为新中国的社会管理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正是在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开创了社会建设的良好局面。毛泽东关于社会管理的正确思想主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管理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四、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当代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重温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构建稳定的政治环境。社会的稳定团结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创建稳定的政治环境,毛泽东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政治环境从总体上看,一直保持着和谐稳定的态势,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进入到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发展阶段,更为复杂的社会利益结构体系和社会矛盾纠纷类型相继出现[11]。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构建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2]。

其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简政放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管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在协调和处理社会问题方面,单一的政府管理越来越难以应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需求。政府只有下放权力,由单一的政府管理转变为全社会的共同治理,才能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治理”理念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政府切实转移职能,而政府职能转移本质上是政府规模最优的找寻过程,是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的重塑过程[13]。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社会管理和建设的实施过程中,一直强调政府职能转化问题,他指出政府不能管得过死过严,要学会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政府转变管理理念,突破“家长式”的社会管理观念,简政放权,走向以服务、协调为主的善治政府道路,与其他社会力量一道协同共治。

再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任何工作的开展,离开人民的参与,只能是功亏一篑。毛泽东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这一原理,充分发挥人民建设和管理社会主义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真实地参与进来,积极开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不可忽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必须注重“公众参与”“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14]。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社会管理更加复杂、多元化,涉及群众利益的方方面面,必须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民参与,拓宽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提高人民社会管理的能力,让人民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来。

最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协调各种社会关系。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也更加的多样化、复杂化,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问题,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协调社会关系,找准方法,正确处理各方矛盾和关乎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是毛泽东留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我国目前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人民的利益需求更加复杂多变,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更加尖锐。为此,习近平指出全党和政府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协调各方、着重解决的原则,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12]。因此,新时期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的桥梁作用,协调各类利益关系,不断化解各种争端和不平衡,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1963-5-20。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190.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16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 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7:363.

[5]毛泽东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1475.

[6]唐忠新.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107-108.

[7]毛泽东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375.

[8]毛泽东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9]毛泽东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766.

[11]颜慧娟, 陈荣卓.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建构[J]. 江汉论坛, 2017(1): 51-52.

[12]习近平: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EB/OL]. [2016-7-1]. http://cpc.people.com.cn/GB/n1/2016/0701/c405440-28515997.html.

[13]宋宇文, 刘旺洪.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转移的本质、方式与路径[J]. 学术研究, 2016(2): 75.

[1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23.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new China's construction, Zedong Ma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ocial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abundant thoughts of social management, including creating stable political situation,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social management, emphas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ystem, improving the social management ability, stressing the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management, realizing people’s subjective status, and so on. Research and summarization of Zedong Mao’s thought of social management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n strengthening and innovating the social management.

Key wordsZedong Mao; social construction; social management;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编 辑 刘波

Zedong Mao's Theory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KANG Zong-ji ZHAI Dan-ya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China)

C916

A

10.14071/j.1008-8105(2017)05-0074-05

2016 - 07 - 12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度项目(FJ2016B023)

康宗基(1974- )男,博士,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翟丹阳(1990- )女,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思想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