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
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品德素养
——谈如何实现小学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洪浩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学生的品德与其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天然的联系,所以,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学校生活是学生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提出的“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等要求都是在学校生活中初步达成的。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场所,也是践行和巩固课堂知识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使学生系统、牢固地养成并强化协作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文明意识、助人意识、学习意识。
如《我们的合作》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的道理,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并从中体验到快乐。课堂教学后,我要求学生列举出校园生活中与同学成功合作的案例。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在学校拔河比赛中,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获得了年级组冠军;有的说,在县文艺汇演中,学校合唱队精诚合作,获得了小学组一等奖;有的说,在儿童作家来校与大家见面时,全校同学都能遵守集体活动纪律,给客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通过列举一系列鲜活的案例,同学们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强化。
在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中,家庭生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标准》要求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方面,包括孩子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衣食住行等,都能反映出他们的品德修养。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实践品德知识。
如在教学《家庭树(苏教版)》(三年级上)时,在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家庭树”、进一步明确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项作业。作业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姓名、称谓、兴趣爱好及发生在自己与他(她)之间的一两件趣事。通过这项作业,学生不仅能更好地强化对家庭成员关系的认识,还能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之间的亲情,从而更加热爱家庭,感恩家庭,关爱亲人。
再如,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苏教版)》(三年级上)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要做哪些事情,体会他们的辛劳。在此基础上,启发孩子们从现在开始,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负担。后来,我引导大家进行了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孩子们已初步学会感恩家长,养成了对父母、对家庭初步的责任感。
《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简而言之,就是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我们在学校、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品德知识,最终都应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品德知识,应用品德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理应成为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教学《心中有“规则”(苏教版)》(五年级上)后,我要求学生回家时,用心观察,看看路上有哪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在之后的交流中,孩子们发现的违反“规则”行为包括过马路闯红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等。大家积极发言,并提出整改意见,包括加强交通管理、进行文明教育等。
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自身的规则意识和,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所以,品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灵活运用品德知识,实现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品德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升华,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更好地实现品德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