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随文识字”教学的生长点

2017-03-13 09:01季海霞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随文识字

季海霞

(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江苏 南京)

[摘 要] 从两节《会走路的树》一课的对比分析入手,提出低年段老师在进行“随文识字”教学时,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更要做到四个“注重”:注重汉字文化的影响;注重文本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随文识字;汉字文化;语文能力培养

近几年,“随文识字”在低年级语文课堂颇为受宠。何谓“随文识字”?“随文识字”即“随文分散识字”,这一理念最早由斯霞老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念倡导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关于如何进行“随文识字”,斯霞老师并没有提出固定的策略模式,仅生字词何时出现就有按课文内容顺序出现生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课文讲读拎出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学习字词等多种方法。可见“随文识字”应根据学段特征因“本”施教,依据学生需要因“人”施教,根据字词特点因“字”施教。

“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本文所列举的课例《会走路的树》,教师在教学中都凸显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地位,体现了年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教師对于生字词的重难点的把握都十分准确,但对于生字出示的时机和处理的方法又有所不同。请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的对比:

“好奇”一词的教学

【课例一】

师:这棵小树是金色的,还走来走去,多漂亮多神秘。小鸟和这棵小树相遇了,看到这会走路的树,小鸟感到很——

生:好奇。

师:这个词谁来读?(出示词卡:好奇)

(一男生读)

师:真棒!其实这第一个字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第四声,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一起读。)

师:同学们,“奇”就是——

生:奇怪。

师:心中有了大大的问号,这就叫——好奇。所以“奇”字上面有一个“大”字。谁来学着小鸟好奇地问一问呢?

(一生读)

师:这是个问号,看到问号声音就要往上扬。谁再来好奇地问一问?

(一生读)

师:真好,像你这样的语气就叫作——好奇。小树是怎么回答的呢?谁来读一读小树的话,请你同样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课例二】

引读第一自然段

师:小鸟,我想问问你,当你看见一只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你心里想什么呢?

生:我感到很好奇。

师:是啊,感到奇怪又觉得很有意思就叫作——

生:好奇。

师:请你读读它。(出示词卡:好奇)

(指二人读,齐读)

师:哪只小鸟来好奇地问一问呢?

(一生读)

师:真懂小鸟的心情,谁再来好奇地问一问?

(一生读)

师:我不仅听出了好奇的语气,还在你脸上看到了好奇的表情。还有哪只小鸟想读的?

(一生读)

师:你看,把小鸟好奇的心情带进去读,就读好了。

“有趣”一词的教学

【课例一】

师:“趣”的外面是个“走”,小鸟和小驯鹿去了许多地方。(出示词卡:有趣)

(多媒体出示图片,配乐)

师:他们走到了绿油油的——(生答)草地。

他们走到了潺潺流水的——(生答)小溪。

他们走到了一泻千里的——(生答)瀑布。

他们走到了风景如画的——(生答)山谷。

还远远不止这些呢,这就叫作——

生:许多地方。

师:看,“趣”的里面还有个“耳”,“耳”的旁边是个“又”,“又”在古代代表“手”。想一想小鸟跟着驯鹿去了许多地方,它们会听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生:它们会听到小溪流水“哗哗”的声音。

师:大自然的声音多美啊。

生:它们能摸到绿油油的草地。

师:还能摸一摸大自然,摸摸草地的感觉真不错。

生:他们看见风景如画的山谷。

师:这里的风景真不错。

生:还能听见瀑布流淌的声音。

师:是啊,多快乐,多有意思啊。就像小朋友们说的,他们在一起,出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玩一玩,这就叫——

生:有趣。

师:你看“趣”的外面是个“走”,里面还有“耳”和表示手的“又”呢。看来,有了好朋友的陪伴日子就特别美好。你能带着这样美好的感受读好第三小节吗?

【课例二】

师: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它们还看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读好这个词。(出示:有趣)

(指名读,齐读)

师:看,“趣”有个走字旁,他们就这样一路走着走着,去了哪些地方,看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呢?想不想看看?

(多媒体出示图片,配乐)

师:小鸟跟着它去了——

生:小鸟跟着它去了草坪,看见小蚂蚁在搬食物。

师:有趣吗?

生:有趣。

师:再看看,小鸟跟着它去了——

生:小鸟跟着它去了河边,看见了小松鼠在喝水。

师:小松鼠一边在喝水,一边在照镜子呢,有趣吗?

生:有趣。

师:小朋友,有趣的事太多了,说也说不完,谁来快乐地读读呢?

(一生读)

师:天天在一起的日子就是这么快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纵观以上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教师在处理课文关键词上都特别重视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可以说在帮助学生理解词意上费尽了心机。可是,细细品味,在课例一中教师除了带领学生理解词意之外,更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带领学生初探语文言语形式的奥秘,品尝言语形式的甘美。同时教师还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真正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得意”的基础上更“得言”。具体表现在:

一、注重汉字文化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低年段的识字教学仅仅落实在理解词意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但是,这些内容不应该简单地作为口号,向学生灌输或强迫记诵,而应该潜移默化渗透在学习识字与写字的过程中。

课例一中,教师在教学“好奇”“有趣”等词语时都关注到了生字的字形,可以说教师对汉字文化的教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线性的教学而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有趣”一词为例,两位教师都关注到了“趣”字的偏旁。课例二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趣”有个走字旁,提示学生:他们就这样一路走着走着,去了哪些地方,看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呢?为下文学生练习说话做了铺垫。在这里,对“趣”的字形分析显然是为了下一个环节服务的。相比较课例一的教师,出示了“趣”字后,引导学生观察该字的组成部分:“趣”的里面还有个“耳朵”,“耳”的旁边是个“又”,“又”在古代代表“手”。(出示手的古文字)想一想小鸟跟着驯鹿去了许多地方,它們会听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在教学完练习说话的环节后,又回到“趣”字上来,总结“趣”字的特点:你看“趣”的外面是个“走”,里面还有“耳”和表示手的“又”呢。相信这样一来,学生将永远记住“趣”字的写法,并对中国的汉字构字产生兴趣。学生识字的过程不仅是记住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积淀的过程。只有像课例一中的教师那样才能教出文化,实现传承。

二、注重标点符号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它所强调的是要将标点符号的学习与阅读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标点符号的作用。教学的重点不仅要把标点符号当作知识来认知,更应当作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表达的一种手段来掌握。因此,“随文识字”的过程中,教师的眼中不但要有“词”有“字”,那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标点也不应忽视。

两个课例中,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好奇”一词,对其进行了指导。课例一中,教师在和学生一同讨论“好奇”一词的意思后,引导学生学着小鸟好奇地问一问。在学生疑问的语气读得不到位时提示:这是个问号,看到问号声音就要往上扬。在此,教师没有机械地讲解问号的相关知识,而是根据故事的情节利用“好奇”一词自然地引出对问号的认识。针对目前低年段学生知识储备大有差异的状况,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问号的学习。到此,这个环节并没有结束,紧接着,教师又说:真好,像你这样的语气就叫作——好奇。小树是怎么回答的呢?谁来读一读小树的话,请你同样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可见,教师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成了“好奇”一词的教学,又引导学生体会到问号的作用。不仅如此,学生对问号的作用有所感悟后,再来学习后面的感叹号,便是水到渠成了。再来看课例二,教师在告知“好奇”一词的意思后,让学生来“好奇”地问一问,而对于疑问的语气完全没有指导,所以学生读得很平淡。虽然再三指名站起来读,但学生没有调动生活经验,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又怎能入情入境?而教师也失去了一个指导问号和感叹号的好契机。

三、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从以上的表述可见,在低年级阅读故事和诗歌,主要不是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而重在阅读过程的展开,关注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从课文的语言中直接感知事件、人物或情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儿童而言,个体生动的活动过程和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那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象感染和情感渗透,比头头是道的理性阅读分析更重要。文本中的核心词往往是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最好的素材。

两个课例中“有趣”一词无疑是教学的重点,两位教师都在“趣”这个核心字上反复琢磨,不但从字形结构上进行分析理解,更为下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想象说话进行了铺垫。虽然两位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想象情境,配乐营造氛围的方式,可是收到的效果却相差甚远。课例一的教师,从汉字字源与文本内容的联系点入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领入文本学习的情境。依照学生的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经验铺陈,把已学的知识在这里有效建构,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辐射,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重视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有表达的自信心。”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还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文本的核心内容,是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有着重要作用,更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本质需要和崇高追求,语文芳香的独特韵味也恰恰蕴含于此。“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中也要不断探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

“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笔者只是结合前后两次听《会走路的树》一课的感受,对其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这条道路上,我们仍需要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3]南京市教研成果丛书编委会.学习目标分解与教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1.

责任编辑 敖小英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随文识字
不要让“汉字”没有了“文化”
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实现“互动识字”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基于“汉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探讨
指向核心素养,词串识字教学的应然追求
中学语文课堂的汉字基本教学策略
随文识字,培养低段学生“字感”
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方法探讨
低年级随文识字的策略研究
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几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