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
(南京市马台街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体质健康呈现整体下滑趋势的今天,把学校体育文化提高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位置符合新课程改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笔者试从“体育教学文化”“特色体育文化”“体育活动文化”“自主体育文化”等方面阐释学校体育文化建构,以期形成学校体育文化的系统思想,让学校体育文化更好的服务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学校体育文化;体育教学;特色体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不仅反映了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本质,也对应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的严峻形势。自1985年以来,国家针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了数次监测与调研,从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献下滑的趋势。
调查和监测结果也引起了国家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应在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体育文化,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让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培养运动的氛围,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一、建构“健康第一”为核心的体育文化
“健康第一”的理念把注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提到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位置上。要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我们就必须将体育锻炼与孩子们的身体与心理、体育与生活、技能与方法等充分融合起来,建构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让其充分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在快乐中锻炼,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这个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学、引导、激趣的过程,更是学生认知、体验、情感升华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能够真正提升孩子们的体育技能水平、体质、心理健康水平等,就必须在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精心思考和设计教育教学的目标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等,把教学的一切关注点都放在帮助学生健康发展这个中心上,切实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不断尝试;做到课程内容趣味、实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会学、会用;切实做到充分挖掘教材和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体育资源;切实做到课堂与平时生活结合,让体育锻炼与健康的理念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并一以贯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育教学的起始点和归宿都放在提升学生健康水平这个中心上。
二、打造“特色课程”为载体的特色体育文化
“特色课程”为载体的特色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核心要素之一。特色体育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师资、硬件等资源条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打造的校本化体育课程,这些课程的意义在于以一种校本化的方式覆盖学校的全体师生,为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内外交互的平台,成为孩子们学习、健身,教师们教育教学以及科研的重要载体。
在学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孩子都存在差异,学校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等资源,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选择权,发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适应的、符合自身状况的特色体育课程,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初衷。二是要完善师资配备与后续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师资是课程实施的保障,学校必须建立起与特色体育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团队,这个团队要具备创新力、科研力,能够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不断研究、创新、提升、完善校本特色体育课程,并且能够不断发现和培养教师中的后备力量,使课程具有连贯性、延续性。三是要建构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引导孩子们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追求和习惯。
特色体育课程不是学校的“面子工程”,建构特色体育课程出发点和旨归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特色体育课程,让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之成为孩子们健康发展的载体。
三、形成“彰显个性”为基调的体育活动文化
课堂教学是孩子们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的依托,教师要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内化并应用到日常的体育锻炼中。这就必须通过大量的校内外体育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校必须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活动文化。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积极落实“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在大课间活动中,不仅可以开展传统的广播体操等,更可以通过发挥师生的集体智慧,开展特色化的啦啦操、球类、毽子、跳绳等适合不同孩子需求的、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此外,还可以让孩子们自主开展一些小范围的个性化运动,让校园体育活动文化深入人心。第二,举办校园体育节。校园体育节不仅是孩子们的节日,更应是师生、家长,甚至是社会参与的群体性节日,可以设置教职工体育技能比拼、师生协作运动、亲子运动等环节,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愉悦,更能让他们在困境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调节情绪和压力,锻炼意志品质,提升创新能力。这样的活动更能把“健康第一”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带动全社会范围内的全员健身氛围。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硬件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展小范围的、针对部分孩子的“补差”训练,针对有兴趣或是有特长的孩子的“提高”训练等体育活动,从而引领每一个孩子更好地发展身心。
四、塑造“个性鲜明”的自主体育文化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也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更是孩子们自主性、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欲望,尽管或许他们的学习需求或者是目标不是那么明确,但是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地激发他们的欲望,要能够引导、启发孩子们理解、体验并学会运用学到的内容;幫助孩子们对学习的过程与内容进行适度调节,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去向教师请教,去与同学交流,使他们能够更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一旦他们的自主性被激发,他们将会爆发出强大的潜能。
在潜能和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发现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开展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自主化体育运动,如自由炫酷的轮滑、形式多样的啦啦操、健美操,带有传统体育特色的跳格子、跳绳、滚铁环等等。这种创造性的学习能够激发孩子们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实际运用的效果,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教师应不断地引导他们通过所学,解决日常体育锻炼中的各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自主和创造基础上形成的个性体育文化,其内生力和驱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能够在很好地满足孩子们心理和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对于孩子们体育健身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当然,作为辅助,教师也必须为孩子们的自主体育活动创造宽松的氛围和良好的展示舞台,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更好地为他们的成长服务。
责任编辑 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