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璜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30期中撰文,分析了探索校企互助模式的意义,解读了政府、院校、企业在高职院校校企互助模式构建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高职院校校企互助模式的管理对策。
校企互助作为国内各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一种双赢模式,能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有效缓解中国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紧张状况,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办学。
政府、院校、企业在高职院校校企互助模式的构建中有着重要作用:政府通过设立一定的管理机构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在校企互助推行过程中强化推动、协调、监督和评价功能;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本区域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科研;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实施教学,对培养合格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基于高职院校校企互助的意义以及各方的不同作用,作者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一、大力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机制形成,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的同时,充分尊重基层创新以及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的创新活动;二、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包括:1.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各级管理者系統性教育管理知识的学习;2.加大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下移教育管理“重心”,激励广大师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到生产一线了解情况,参加顶岗实习活动;4.加强学生管理部门在校企互助过程中和变化了的管理情境下主动作为;三、依托职业岗位的规范共同谋划校企互助育人,包括:1.与合作企业密切协作,制定和完善相关专业岗位技术标准;2.根据所设专业对应专业岗位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实践教育和学生管理方式;3.不断克服现有校企互助学生管理中不适合职业岗位规范要求的学生管理方法,因地制宜、因岗制宜地开展学生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