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机遇下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7-03-13 14:49胡建国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机遇安徽

胡建国

[提要] 高铁建设是一场经济地理革命,将彻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高铁时代”的来临,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高铁给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并从做好高铁经济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优化提升高铁沿线产业布局、完善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促进高铁与旅游融合升级发展等方面,提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铁;机遇;区域经济;安徽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全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高铁机遇下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QS201656)

中图分类号:F5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3日

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高铁利用联通效应将多个分属不同层次空间维度的区域进行连接,压缩区域内的空间与时间距离,强化相关节点之间的功能联系,加快商品、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可以说,高铁建设是一场经济地理革命,将彻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近年来,随着多条高铁相继通车,安徽进入高铁的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除亳州、阜阳、淮北等3个城市外,高铁已经覆盖全省13个市19个县。随着高铁网建设的加速,2020年全省16个市实现高铁的全覆盖,真正全面步入“高铁经济时代”。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使得安徽区域内及安徽与其他省市的可达性显著提升,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为此,本文结合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探讨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高铁给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实质上就是通过要素的有序流动形成区域间合作、分工与竞争,实现人力、物力、信息、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区域整体上的最优化配置。高铁以其快速、便捷,使交通耗时大大减少,空间距离大大缩短,提高了区域可达性,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同城化”效应。随着商合杭高铁、郑合高铁、合安九高铁和皖江城际铁路的陆续建设,将更大程度提高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速度,可使一城一地与相邻或更远的城镇、地区彼此呼应、联动,产生乘数效应、共振效应,激发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安徽融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流经济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安徽的区位优势,提升安徽在全国区域发展中沟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动安徽的区域合作与开放升级。

(二)重新塑造区域空间格局。高铁的出现以更加显著的时空收敛效应颠覆人们对时空距离的认知,原本的边缘地区、交通闭塞地区可能成为“交通要道”,过去的偏远地区则可能摇身一变为“国际门户”。因此,连结高铁后,交通区位改变带来了发展机遇,沿线城镇将会选择时空距离更近的城市进行融合,而不单纯选择其行政隶属的上级城市,高铁沿线的大中城市、中小县市和非沿线城市在区域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将发生重大改变,区域城市网络体系将发生演变和重构。以城际铁路为核心的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高速铁路交通网的构建,对促进安徽与其他省市、经济区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铁沿线城镇既可能加强内部的横向联系,也可能面向周边经济区域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融合,从单向融合变为双向互动乃至多向互动,从而将催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铁经济对区域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铁缩短了旅行时间,提高了目的地的可达性,而可达性的变化势必引起劳动力要素和商业资本要素的流动,从而对区域内主要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高铁提高了区域可达性,形成城市交通走廊,区域内与区际间的生产要素流通速度加快,因交通不便导致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在区际间流通不畅的发展瓶颈将得到缓解,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长期受滞于交通发展的缺陷将得到弥补,区际间产业布局也会随着区域可达性的提高进行合理性转变。同时,高铁使得沿线地区突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划界限,共享不同地区间的资源比较优势,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并推动产业沿高铁线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因此,随着高铁的全面开通,安徽将借助要素成本、产业链和市场的优势,顺着高铁沿线,会更好、更快地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进一步释放当地的人口红利,实现产业调整与优化升级。

(四)提升区域内新型城镇化水平。近年来,安徽省的城镇化率增速高于全国同期水平,但是就全国而言,仍然处于相对“洼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2015年安徽省与全国城镇化率比较,如表1所示)。高铁极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使城市发展呈现出同城化、一体化、区域化等特征和趋势;覆盖城乡、贯通城市,减少城乡与地区之间的差距,带动城乡及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将连点成面促进沿线城镇化阶段。可以说,高铁贯通将成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高铁使沿线城镇成为当地的交通枢纽,给投资带来巨大回报,从而吸引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向高铁站附近聚集,带动周边经济迅速繁荣、人口迅速聚集。而沿线城市间的资金、知识、技术、材料等加速流动,使得原来相互独立、界限分明的单个城市重新进行区域合作和产业结构化分,形成一个功能上互补、规模等级较高、经济上紧密联系的城市经济系统。同时,高铁的建设不仅要在城市扩大规模,更要在交通体系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发展壮大,以城市的生产带动乡镇的生产,以城市的经济促进乡镇的经济,加快地区之间的资源相互流动,把城市与乡镇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这样,以高铁为纽带,沟通内外,整合周边产业经济,对安徽省的中小城市发展起到了关键的纽带和推动作用,给安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内在动力。(表1)

二、高铁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虹吸”效应带来危机。国外的经验表明,高铁沿线发展机遇绝非普惠制,沿线的地域既可以借力发达中心地区进行跨越发展,也面临着“虹吸”效应,也就是说,人才、技术和物流都流向了中心的发达城市,对落后地区并没有产生正面影响。高铁在加速人员等流动的同时,也会促使人财物等资源向发展环境更优、行政效能更高的区域聚集。例如,日本、法国的高铁建成几十年后,很多中小城市就逐步被边缘化,人口更多地涌向巴黎、东京等中心城市。与东南沿海和周边发达区域相比较,安徽属于欠发达地区,“虹吸效应”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铁对其沿线地区及城市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将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以更为快捷的方式向发达城市和地区流动,而经济发展的漏斗区即中小城市、次发达地区將面临人才、企业流失的窘境。

(二)旅游市场将经受严峻考验。安徽是旅游大省,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4,120亿元,增加值约占全省GDP的5.8%,接待入境游客与国内游客分别为445万人次和4.44亿人次,旅游业成为安徽省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会提升区域旅游地的通达度和可进入性,促进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以及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给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但是,高铁可以降低游客的交通成本,增加旅游出行规模和频率,改善旅游目的地可达性,又可引发旅游空间格局的变化和激烈竞争。高铁既能带来客流,也容易带走旅游者,容易出现“目的地”变“过境地”的不利局面。而高铁开通后,旅游资源面临被分割摊薄和截流的风险,可能会加剧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皖北旅游将遭受更大挑战。随着个性化、多样化旅游需求的出现,在“高铁+”时代,安徽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将变得极为紧迫。

(三)与现存的经济社会体系不匹配。高铁是最近几年才在我国建成运营的新型交通工具,而原先的城建规划、交通布局、产业体系都没有考虑高铁这一因素,必然发生不匹配的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运输方式,高铁必然与传统运输工具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无法实现协调发展,就会造成不同运输模式间的恶性竞争,最终严重影响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格局。另外,高铁是高科技成果,人们即便想与高铁对接、适应、匹配,也会面临技术、人才及资金上的困难,短时间内难如所愿。因此,不断完善高铁的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线路体系,协调规划好其与传统运输模式之间的竞争,这对促进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铁机遇下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借势高铁,加快自身发展,是高铁沿线所有城市、区域的共同目标。但是,高铁是又一把“双刃剑”,既能加速资源、要素的流入和集聚,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升级;也存在虹吸效应以及加剧区域竞争等负效应。为了抓住高铁经济时代带来的战略机遇,安徽需要借鉴国外和国内高铁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并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制定与应对预案,最大限度地释放高铁的正效应。

(一)做好高铁经济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高铁网的形成以及高铁经济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反映。高铁沿线的站点必将出现新的产业园区和城镇,并形成人口的大量聚集。因此,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积极的引导,通过探索、实践和建立健全与高铁经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重新审视高铁时代安徽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优劣势,更好地谋划安徽高铁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沿途城市、区域也要准确分析当地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弄清当地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对高铁的正负效应对当地的影响做出科学评判,找准定位和对接点,积极优化调整城市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科学制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等专项规划。在加强顶层设计以及战略规划中,要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为依据,结合安徽的资源、城镇等客观条件,建设高铁经济带和城市带,合理定位和分工,科学布局,从点到面,促使产业集聚于中心城市,扩散于中小城镇,逐渐形成推动安徽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和城镇发展体系。

(二)优化提升高铁沿线产业布局。统筹高铁沿线产业布局,加速区域融合发展。当前,高铁沿线城市、区域均或多或少地存在产业同质化问题,这就加剧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不同城市、区域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战略定位,避免产业的同质化,促进产业链及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极力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1、大力发展临站经济。要加强高铁站点规划建设,高铁站点的设立既要考虑到当地既有交通和城市规划,也要考虑人口规模、产业优势、扶贫开发等要素。按照临站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空间布局、发展规划做适当调整,推动城市功能区加快发展,围绕高铁站培育新的工商业园区。要新建一批标准化厂房与公共服务项目,努力发展新型商业服务、娱乐休闲、商务办公、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并使之协调联动,加快城市多功能经济区的形成。

2、强化高铁沿线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合肥、蚌埠、芜湖、安庆等重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搞好城镇间的分工协作,培育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城镇带,成为推动高铁沿线产业升级的核心地带。

对沿线中小城镇来说,要按照经济地理及层次发展的原理,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人口、土地等要求,避开周边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强势,借助高铁开通带来的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和物流,善用后发优势,构建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产业结构新框架,并以此为带动,以点到线,扩大高铁效应和辐射范围,打造高铁经济走廊。

(三)完善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作为当前最为方便的实现空间位移需求的交通工具,高铁的运行要求与多形式化交通运输的辅助,以最大化地趋向无缝对接为宗旨,实行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便捷转换,链接的效率优劣直接影响着高铁功能的发展。以高铁站点与城镇交通“无缝衔接”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集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长途客运、旅游专线等为一体的配套交通网络,推进建设高铁与高速公路、机场、水运码头相互贯通的快速便捷通道,确保多式联运的无缝衔接和人员往来的有效畅通。

此外,要尽快完善高铁站周边的商业经济区,如酒店餐饮业、娱乐休闲产业,开发房地产业。方便有效的消费购物不但能够刺激高铁经济发展,还能够调节区域内城市之间的消费结构,为高铁周边商业圈带来巨大的人流量,引导产业经济发展。

(四)促进高铁与旅游融合升级发展。加强旅游目的地与高铁站接驳。以高铁站点为中心,以旅游大巴、汽车租赁、公共交通为载体,迅速实现旅游目的地与高铁站之间的快速衔接转换。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自驾车营地建设,在高铁节点城市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大型主题公园和旅游产业集聚区。

推动现代旅游模式和产品的创新。大力发展商务、养生养老、研学、休闲度假、婚庆、探险等旅游新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发展转变。依托高铁网络和站点,推出“高铁+酒店”、“高铁+景区门票”的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

加强安徽与长三角等其他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推动建立高铁旅游合作机制,实现战略互谋、政策互惠、资源互享、产品互推、客源互送、市场互动、合作共赢,促进区域旅游快速发展。高铁的开通促进了安徽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展十分有利。

四、结语

从欧美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铁路经济曾经被视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高铁经济更是被赋予了“提升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使命。高铁建设提升了区域可达性,产生了时空缩短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凸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高铁时代”的来临,为安徽的区域经济发展等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高铁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伴随着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会导致区域中部分城市或地区的衰落。因此,需要全面认识和对待高铁的外部效应,科学研究高铁经济效应与区域发展机制转型,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铁红利,以推动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接栋正.高铁时代的都市圈建设——区域空间重塑、城市转型及治理创新[J].管理学刊,2016.1.

[2]汪建丰,翟帅.高铁经济效应对区域发展机制转型的影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11.

[3]广佛肇党校联合课题组.高铁时代的广佛肇一体化发展[J].探求,2016.1.

[4]李想,杨英法.高铁经济效应的两面性及对策[J].云南社会科学,2014.2.

[5]钟利那.贵广高铁带来的战略机遇以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6]曾光.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響及应对[J].城市,2015.8.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机遇安徽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