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变革

2017-03-12 01:58隆平刘毅曹红玲
职业时空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背景

隆平 刘毅 曹红玲

摘要:在开放、共享、智能的“互联网+”时代,自主、多元、泛在化的学习形态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教学方式方法新变革。以学习者为中心,高等职业院校强化信息化教学理念,构筑信息化教学基础环境,创新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建立信息化教学长效机制是各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 学习形态生态化; 高等职业院校; 信息化教学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开放、共享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互联网+”与工業4.0背景下生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学组织与实施是目标实现的核心环节,是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发芽的关键。探索在新的背景下教学面临的发展趋势及其如何把握变化方向,采取积极可行的思路和方式,推行适应生态化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实施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教学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到来,带来的是信息技术的变革,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到物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不但对人才提出了信息化素养方面的新需求,也催生了学习新形态,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新挑战。

(一) 智能化是信息化教学环境建构的新要求

从中国古代私塾学堂到现代学校,随着工业技术进步,教学的工具、媒介(载体)与手段在不断更新。20世纪末,多媒体教学的快速兴起,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信息量,给学习者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图文信息资料,促进其认知、领会知识,改变了传统课堂。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基于云平台教学完全拓展教学时空,“教室”或“点对点视频学习终端”(远程教学)的格局均已突破,线上与线下共同构筑了新型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丰富展开,在师生交互便捷、频繁的“教学空间”,对学与教的效果、效率与效益观测和考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且要关注全体学习的全过程,随时把握学习者学习进度和对新知识、技能认知度与兴趣点,科学评测学习者学习活动参与度与学习效果等,依赖传统教学中问答记载和测试方法已不能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深入应用对教学环境建设改造提出智能化管理的新要求,信息化教学时代向智能化迈进。

(二) 便捷化是学习者学习形态变化的新趋势

“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变迁,海量信息主要通过网络通讯快速获取,基于对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调查显示,除系统设计和准备的教学资源材料外,获取学习资源与信息主要途径也是网络。从有线、无线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人类社会交流、工作与学习越来越跨越时空局限,学习者学习行为习惯对即时化、便捷化提出了新需求。建立立体化资源库和教学即时交互的平台与空间,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课堂直播,通过二微码了解设备构造和技能操作要点,通过仿真模拟、动画感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3G、4G进入在遥远工作现场的企业专家课堂,使用VR眼镜能体验“实景化”操作训练等,学习无处不在,这就是学习者学习形态变化的新趋势。

(三) 信息化是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新重点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曾提出“世界变化了,学生变化了,学习方式变化了,教师的教学也必须变化”。熟悉基本信息技术是当代教师必有的素养,不懂、不愿接受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肯定难以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教学,难以迎得学习者的喜爱。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多元因素都促使现代教师要自觉树立有效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的意识、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力是当代教师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早在2000年6月,美国推出了《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NETS*T),从信息技术操作与概念、创设学习环境、教学与课程、评估与评价、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及社会伦理、法律与道德的主题六个方面明确技术标准和绩效指标。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当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新重力点。

二、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存在误区分析

信息化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可总称为信息化教学。当前,信息化教学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热名词,可在信息化教学推进实践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一) 理念认知上的误区——信息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条件和手段的改革

通过在一次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培训班中进行关于“信息化教学认知”调查,通过蓝墨云班发送问卷129份,回收125份,其中,了解信息化教学内涵但没有深入思考的占68%,有初步了解的占22%,而深入了解,对日常教学有思考与实践的只有10%。由此可知,信息化教学名词与基本概念对绝大部分教师并不陌生,但正在深入探索与实践的教师比例还有限。在进一步的关于“今后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实施的思考”讨论中发现,100人参与讨论,有78%教师谈到学校信息化条件的问题,而且在潜意识中对教学条件依存度高,都希望信息化教学条件完全具备了再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外驱意识强于主动出击意识,这也就反映出了一种误区现象——把信息化教学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条件和手段的变革。在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发现,首先解决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观念与理念问题,如果教师应用意识和职教理念不更新,最好的设施条件不可能发挥好效应。因此,《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中曾指出: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二) 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误区——重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强于信息化教学氛围营造

高等职业院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其数字校园硬件环境达到的较先进水平并不相称的现象,数字化、智慧化校园基础条件推进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设计时,偏重先解决包括网络硬件和管理平台软件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没有同步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机制建设,缺乏从理念更新、技术使用、教学实践方面系统地进行宣传培训、项目驱动、考核激励等方面制度和方案设计,没有营造一种主动探索实践的积极应用氛围,沒有激发通过应用促进条件建设与完善的氛围。先建好硬件条件,再重新推进应用,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发生,一是应用与建设脱离,被动应用导致难以较好发挥已有条件的效能;二是时间上的滞后性,可能出现原有建设思路不能满足现有应用设计需求。这就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 信息化教学应用误区——追求信息技术应用形式强于把握信息化教学应用内涵

近年来,通过与兄弟院校同行访谈,结合自身每周随机走进课堂巡课等发现,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通过视频、动画、微课等确实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或手机QQ、微信等各种手段增强教学互动,但有时总感觉教学内容与目标的把握还有欠缺,甚至还出现学习者对信息化资源的趣味性、欣赏性的关注度远超过对资源所承载的知识与技能点理会度。同时,对2015年和2016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作品进行赏析,也存在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应用形式多样化的现象,而忽略学习者在多样化“场境”中不断切换时如何把握好对教学内容学习注意力集中问题。信息化教学应用内涵是为解决教学问题、协助学习而用,信息技术应用形式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现而展开,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实施策略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是高等职业院校当前必然的选择,坚持应用导向,着眼实效提升,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学问题,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改造、优化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以笔者所在学校实践为例,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实施有以下四大策略。

(一) 着眼目标实现,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核心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推进必须围绕和服务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而展开。从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到项目遴选、工作机制顶层设计等方面,都应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实现,用人本主义教育观、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思想指导,遵循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让“开放、共享、泛在、多元、智能”的新时代学习生态化发展趋势渗入每一位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头脑意识中,唯有主动把握学习教学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新的需求,才能成为一名让学习者拥戴的现代教师。学校通过定期开设讲座、培训和动员大会及各种宣传报道,对学校领导层及全体教师进行洗脑式理念熏陶;通过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到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试点等,系统设计层次性的教学改革项目,引导教师学会现代教学理念运用于实践中,创新教学思维;通过科学安排竞赛交流、教研活动展示等典型引领示范,以点带面,逐级推进,全面更新教学理念与思想,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意识。特别注意从校领导、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到专业、教研室层面的管理人员是制度、项目方案、教学教研活动等设计、制定和推进实施者,其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信息化教学思维形成至关重要,笔者所在学校建立的就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更新培育与考核机制。

(二) 着眼应用需求,构筑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基础条件和教学改革氛围营造两方面。基础条件建设除了考虑一定经费支撑外,还必须注重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与运营管理队伍的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决不能因要建而建,要针对有效服务师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需求,方便被管理者和管理者而设计,这完全靠一支高水平的数字校园建设与运营团队把控,特别是后期推广应用与运营阶段,能考验团队的工作能力。笔者所在学校,精心挑选既有深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功底又精通教学及管理的教师组建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网络硬件,既满足需求又解决基础投入问题;通过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办公室与教务处整合,实现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与教学改革项目有效结合,平台应用驱动教学创新,教学创新需求驱动平台建设;基于大数据收集与分析需求,前瞻性设计智慧校园建设整体架构,分步投入,不断完善,以满足教学应用需求。

教学改革氛围营造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需高度重视之处。目前出现建好的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基础条件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课堂还是停留在多媒体教学初级阶段(资源呈现),教学管理基于简单的Office技术进行信息数据收集、整理等等,“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在实践中没有显现出来。其主要原因是,在硬件建设同时,没有打造信息化教学应用氛围,没有形成以“用”促“建”的模式,所以导致条件成为摆设。笔者所在学校,将基础条件建设与教学改革氛围营造同步推进,通过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教科研分值计算、项目奖励、年度绩效考核、评优推先、职称评定等制度,建立起教师主动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来改造传统课堂的机制,形成愿意尝试、敢于创新的格局,真正全方位构筑信息化教学良好环境。

(三) 着眼学习者中心,创新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

从姜大源教授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角度分析,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优势是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不同,学情也各有差异,“学”与“教”必须遵循学习者知识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但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不能“一刀切”,不可能千篇一律,也绝不是信息技术手段与形式简单堆砌。笔者所在学校采取从试点到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工作路径,组织一线骨干教师自主开发与应用精细化、情境化的空间课程和MOOC/ MOOT(即慕课与立体化教材)与社区课程,针对性开发与应用微课;系统开发单元测试题库,打造基于云空间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实现“人人、处处、时时”的开放训练;从点到面推进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课程改革,形成了“基于云空间的思政‘教学做养混合式教学”“基于云平台的项目化教学”“多维立体化教学”等12种特色化教学方法,摸索形成了“1+n”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即“1”指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合理应用,“n”是指项目化、情境化、任务驱动式、案例式、问题导向式、研究讨论式等基于行动导向原则的多元教学方法。

学校教学管理者,通过精心策划教学项目,科学制定教学改革管理制度,组织、引导骨干教师,基于有效教学和建构主义理论,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运用动画、仿真、VR等信息技术解决结构不可视、概念太抽象、难理解等问题;开发微课、引入视频等,分解教学难点和繁杂操作步骤,增强教学趣味性和课堂容量,便于操作者反复和随时随地学习;采用微信、QQ或云平台增加教学互动,拓展时空,增强指导针对性;基于云平台,系统建设专业或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和课程教学单元测试系统,助推线上线下结合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从云空间至云班课,层级性、选择性引进有助于教师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技术和新理念,让教师主动适应学习者学习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从被动应用走向创新发展,不断改造、优化传统教学方法,形成“1+n”的多元化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格局。

(四) 着眼持续发展,建立信息化教学长效机制

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绝不只是一个项目、一次活动,是“互联网+”时代教学发展的方向。笔者所在学校,按照“宣传动员,培训推进”的工作思路,采取“应用导向,项目驱动”的工作机制,依据“系统设计、分步指导、由试点到常态化”的工作策略,分阶段推进过程,均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配套考核、奖励等激励制度,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与技术应用专项培训;实施了由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研究和學习与发展4项一级指标和理论素养、技术素养、教学设计、资源建设等13项二级指标组成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教师必须取得初级水平才能担任教学任务,副教授以上职称必须具备中级水平,具有高级水平的教师才能担任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师,并具有项目申报立项目、职称评定排序、推先评级等的优先权。学校全方位构建与实施培训促进、项目驱动、考核激励、标准引领的信息化教学应用长效推进机制,让师生走出了“为做项目而实施,项目完成后出现冷却降温”的误区,让信息化教学应用成为日常教学实践的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主动构建生态化学习新环境,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用全新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头脑,巧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效果,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们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文君,王卫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5.

[2] 黄睿航.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J].高教学刊,2016,(14):202-203.

[3] 马妍.大学教室一“整容”,师生上课都跟打了鸡血一样[Z].麦可思研究,2017,07:26.

[4]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1.

[5] 胡亚荣.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6,(11):12-14.

[6] 穆炜炜,刘其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17,(2):80-82.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跟踪导练(一)5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