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晨曦,杜 卉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积极心理学与以往心理学的研究倾向不同,它是更多关注人类个体的积极品质的心理学流派。积极心理学家更关注个体身上诸如坚毅、智慧、灵性等积极方面,将更多的精力用来研究人们如何获得更多的愉悦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中的福流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创造力,在对艺术家创作过程进行观察和采访之后,他发现了一种极致投入的积极心理现象。后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历时25年,采访了世界各地来自各行各业的上万名人士,发现这一心理现象普遍存在。受访者对于这种幸福体验的描述语言惊人地相似,都提及了仿佛是在“自然流动”一般,于是Mihaly将这一体验命名为flow。中文原先译为“心流”,现由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正名为“福流”。
总之,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沉浸在学习等活动过程中的福流体验,这种体验即是专注在既有难度,又能通过努力完成的活动任务当中。专注的体验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完成当前的活动任务,还能培养个体的积极个性特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种专注体验和积极个性特质对其学习和工作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多关注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体验更多的幸福感。而获得福流体验的根本,就是帮助高职学生在现今网络媒体高度发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环境下,帮助他们在当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中保持专注。
近些年来,有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专注力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最初阶段研究者主要探讨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被试专注力和主观幸福感等内容的关系,关注大学生被试专注力的改变能够带来的积极变化;而后期研究者也逐渐关注到专注力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体现,也有研究者称其为沉浸学习体验。大学生专注力的研究已经从最早的体育竞技领域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情境中。
Kiyoshi Asakawa对日本大学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正如福流理论所提出的,高挑战(高技能)情境为日本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专注心态,同时福流体验结合人格特征分析,能够增加日本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与其他文化环境的研究结论类似。[2]Giovanni B.Moneta进行的有关福流体验的跨文化研究结果也显示,中国被试在“掌握—练习”(低挑战/高技能)条件下较在福流有益(高挑战/高技能)条件下,更多地体验更高水平的内在动机。[3]
国内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沉浸学习情况。孙厌舒等研究者主要研究低年级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沉浸体验,发现沉浸体验与学业成绩密切相关。[4]刘甜芳编制了《高职学生学习沉浸体验量表》,并探讨了学生学习沉浸体验的影响因素。[5]同时,梁婧对高职学生和本科大学生的沉浸学习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沉浸学习体验得分略高于本科学生,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理科生得分略高于文科生,同时自向性人格在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沉浸学习的影响上起到中介作用。[6]
1.规律作息
有关睡眠时间和学生课堂专注力的研究显示:对学生的作息类型进行划分后发现,白日嗜睡程度较低的早晨醒的作息形态,能够间接影响课堂专注力。[7]可见,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与睡眠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课堂专注力。为同时促进学生规律作息的形成和广泛专注力的提升,可将睡前慢跑八段锦等运动加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并且也有研究发现,在体育竞技活动中更容易取得心流体验。[8]
2.避免焦虑
焦虑会造成学生自控力等资源的内耗,因此避免考前焦虑对未来工作的担忧等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专注在复习备考和专业等实践活动中。对于不同程度的焦虑可采用自助和求助等方式。较低程度的焦虑可采用呼吸冥想等放松方式或将焦虑想法列成清单,同时调整目标任务的难度,使其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够通过努力完成,也能够避免学生焦虑水平过高。
3.时间管理
合理的时间管理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有更清晰的可执行的计划,避免注意力的多度分配和转移。尤其在现今网络等媒介的影响下,高职学生日渐习惯弹幕等视频观看模式、手机电脑等多屏操作模式,同一时间内学生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提高,却损失了注意力的稳定性,因此在同一段时间内很难获得专注和福流的感受。而通过番茄时钟等时间管理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先将任务和时间合理分配,在当前任务时间内保持专注。
4.设置环境
无干扰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专注在当前的工作任务中,尤其是在高职学生自控仍需提升的情况下,更是需要无干扰的环境。具体的设置包括:去除网络等影响,环境安静或适合的舒缓的背景音乐,创设开始工作的仪式感形成习惯。
5.积极强化
在完成一段时间的任务且保持专注的情况下可给以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进行强化,将专注于工作任务与大脑中的奖赏机制建立连接,能提高日后工作的专注程度。[9]针对高职学生情况,强化既包括物质强化也包括精神强化,只要对高职学生专注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即可。
[1]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0.
[2]Kiyoshi Asakawa. Flow experience and autotelic personality in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how do they experience challenges in daily life[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4,5(2):123-154.
[3]GiovanniB.Moneta.The flow modelof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Chinese:cultural and personal moderators[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4,5(2):181.
[4]孙厌舒.沉浸理论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1):64-66.
[5]刘甜芳,杨莉萍.高职生学习沉浸体验的量表编制与特点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13):56-62.
[6]梁婧.高职生学习沉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7]陈奕桦,张献华.基于睡眠影响的中国大学生课堂专注力实证研究:以贵州省四所大学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0):35-44.
[8]苏裕盛.初步探讨八段锦对中医院校低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9]张艺伟.基于让渡价值的手机广告运作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