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彤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资源,是决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第一要素,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还缺乏统一的界定,高职教师核心素养及职业能力受到的关注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所以比照社会及行业需求,进一步明晰高职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内涵,建立高职院校教师核心能力建设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是从高(中)等专科学校(技校)升级而来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主要来源是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由从高(中)等专科学校(技校)教师经过成人教育培训及成人继续教育等方式转型提高成为职教师;第二类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受高职院校创建初期规模迅速扩张的影响,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成为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师资来源;第三类是外聘兼职教师,是由学校根据本校专业教学需要从行业企业聘请的企事业单位高管和能工巧匠,目前这部分教师所占比重较小。受上述高职师资来源影响,我国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仍以传统的学术性教育为主,普遍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宗旨相偏离。高职教师在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职业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缺失的问题。[1]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上
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即使国家颁发了重视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文件,但只停留在政策层面上,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在高职教师的准入标准上,也没有关于实践资格条件及实践教学能力考评的具体规定,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偏重于传统的学术化教学理念。
(二)职称评定上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导向不够准确,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的评聘标准延续普通高校的评聘体系,这就使高职院校的教师片面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的层次,教材、专著编写的数量,科研课题的层次及数量,教科研获奖的层级数量,等等,对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高职理论素养、实践性科研素养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素养等重视程度不够。
(三)目标定位上
高职院校自身没有明确的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师资培训方面依然延续普通高校教师的培养模式,从而忽视了高职院校教师基本职业素养、高职理论素养、实践性科研素养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导致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行业素养、知识更新、组织管理能力水平得不到提升。
(四)教学模式上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在技能教学模式上的“虚拟化”现象,极易导致高职教师脱离企业、脱离职业教育理论前沿、脱离教学科研和实践性的科学研究。这在文科类高职院校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是学校为节约成本而愿意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也存在偷懒的现象,被动使用各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的各类教学软件。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较多研究,将高职院校教师的核心素养分为学习素养、专业素养、实践素养、职业教育教学素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型”科研素养等。上述素养可以归纳为职业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三大类,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核心地位,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和教师职业生涯中具有重要作用做用。[2]
(一)职业素养
高职教师职业素养是指担任高职院校教师所需要的职业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高职院校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意识,即从事教师职业所应该具有的意识之外,还要具备行业背景和技术技能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理念。只有具备了明确的职业教育意识,才能够区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差别,才能够构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人才标准、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才能够在开发课程、选定教学方法、准确评价学生等方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够按照科学方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
(二) 科研素养
高职教师科研素养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具备职业教育教学素养的同时,还要具备从事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改革研究、行业企业一线科研创新研究能力。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学科研能力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凭个人习惯进行教学,这类偏重知识传授的经验型做法,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偏重模仿而忽视创新,偏重经验而轻视发展。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重视科学研究,轻视实用的技术性研究;重视各类纵向课题的研究,而忽略与企业深层次对接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横向课题的研究。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为了科研而科研,为评职称而科研,真正应该具备的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实用性科研素质和能力出现缺失。[4]
(三)信息化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是指互联网背景下,经过学习教育可以培育提高的获取信息能力、运用信息能力及开发信息能力等方面的素养。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1.高职院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率不足
尽管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加大信息化教学设施配备和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力度,但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的网络资源开发力度还不够。一部分高职院校受信息化建设资金及决策层远见的制约,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网络资源建设,只满足于单纯的互联网接入和简单的信息交流,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的开发还只停留在起步阶段;一部分高职院校,包括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省级示范校,在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校园信息化和实训室建设。这部分学校尽管在设备建设方面达到先进水平,但是在教育信息化水平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网络建设和使用水平方面,而不是信息设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率不足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各类专项资金投入的加大,各院校网络建设和使用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多数高校仍然停留在网络实训室建设、实训设备层次的提升,真正用于网络课程的开发、完善、后期使用的费用比例还不够高。高职教师只是学习和使用教学软件系统,尽管国家和各省都在组织各级各类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职业技能大赛培训,但在高职院校内部仍然停留在部分教师参与、为竞赛而竞赛的现象,多数教师主动开发网络课程、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还不够。[5]
(一)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对策和途径
1.加大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力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培训力度”,“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这一建设思路,各级政府要积极出台有关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有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认证标准”“聘用政策”“政策待遇”“培训政策”“职称评聘政策”等政策体系。各类高职院校要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制度。转变对于双师素质认定简单教条的态度,即以教师资格证和技能证作为双师素质标准的现象,改变教师素质与操作技能简单叠加的认定标准的做法,通过对双师素质内涵的解读和制度的制定,引导广大教师在重视本专业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专业素质,丰富行业经验,做到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与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2.提高外聘兼职教师质量
高职院校要健全外聘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简便易行,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调控的管理办法,把握企业外聘兼职教师管理主动权。首先要从源头把好选聘关,注重引进优秀人员,重点聘请专业素养比较高、有对应专业的实践经历、工作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第二要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健全常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统筹指导和管理各专业外聘企业兼职教师。第三要加强教学检查和管理考核。制定符合外聘教师管理需要的管理制度,细化教学任务的安排和聘后的监管流程;加强对外聘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由学校、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加强校内外督导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反馈,切实有效地提高企业兼职教师对受聘学校的认同度和教育教学水平。[6]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途径
1.树立科研责任感
高职院校要加强引导,帮助高职教师应当自觉树立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理念。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探索和尝试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是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或者是利用企业实习的机会,开展实用型科学研究。
2.培养敏锐的科研捕捉和判断能力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教学科研的内容和研究方向繁多,对于广大高职教师和职业教育研究人员来说,要在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前提下,重点关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和行业技术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实效性问题。
3.要保持科研方向的一贯性
在开展科研工作初期可以多方向多领域探索,开展一段时间以后,就要明确研究方向和领域范畴,要按照研究方向和计划,制定具体方案不能随心所欲、广泛涉猎却浅尝则止,更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三)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途径
1.树立全新的信息化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决策层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理念。高职院校信息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方面是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包括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试题库、电子文献及网络课程等;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包括管理组织建设、教师组织建设、技术组织建设。在这三方面当中,第一方面是前提条件,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在尊重教师意愿的基础上完成;第二方面即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是基本上以教师为主体完成的,因此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和水平也主要体现在上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所以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要把握信息技术,通过主动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创新培养模式,开展多层次、高质量的教师培训
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是目前提升师资队伍信息化素质和能力的重中之重。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比例,同时搭建平台,组织各层次、各类别的专业培训;在学校自身层面上,要丰富培训形式,通过教师顶岗实习、教师技能大赛、技师培养工程、校企合作项目、科技研发项目等多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
[1]赵丽萍.浅析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7(6):317-319.
[2]王向红,丁金昌.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68-173.
[3]宋维君,张艳,杨英辉.试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2):181-184.
[4]井大军,迟遇.高职教师提升科研素养的途径与机制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2):76-78.
[5]杨继,龙宋波.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7):89-92.
[6]黄珊.探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之策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