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南京情怀式微

2017-03-12 22:43郑巧玉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

郑巧玉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南京情怀式微

郑巧玉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一直以来都是古典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城市,尤其是在明清小说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南京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景观的描述,从《儒林外史》到《红楼梦》作者都对南京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明清小说对于南京的关注逐渐演化成一种特定的“南京情怀”,对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南京情怀的具体内涵进行研究可以为南京文化的解读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

明清文学;南京情怀;小说;金陵

一、明清小说中关于南京的描述

南京古称金陵,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一直以来对南京都怀有一种特殊的心理情感,许多文人墨客在其作品当中都采用大量的笔墨对南京进行描述,明清时期的文人也不例外,明清小说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对南京的具体描述。明朝初期,南京是明朝的都城,虽然在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明朝都城被迁到了北京,但是南京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都城的制度与礼仪[1]。因此,在明清文学作品当中,南京的都城地位一直都被人们所强调。例如在东鲁古狂生所著述的《醉醒石》当中强调了南京在中国南部地区的重要地位,南京不仅是南方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

明清时期,南京的文化发展一直较为繁荣,虽然明成祖迁都之后将国子监的一部分也迁到了北京,但是在南京的国子监依然被保留下来。因此,在南京生活着大量的国子监学生。此外,在明朝时期,南京也是历届乡试的考点。每到乡试,都有大量文人学子在南京聚集,这些文人学子使得南京的文化氛围更加浓烈。在明朝小说《欢喜冤家当中》从主人公许宏的视角对学子奔赴南京应试的场景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在第二十回当中,写到南京地区许多富户都将房子租给赶考的学子来收取租金盈利,由此可见,在南京赶考的学子数量是非常庞大的[2]。

南京地处江南水乡,自古以来经济就较为发达,尤其是在明朝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南京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已经发展到了历史高峰,因此,明清时期的南京已经具有现代城市的典型特征。在明清文学作品当中,许多作者都对南京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例如在清朝著名作家吴拱宸所著述的《鸳鸯针》中的相关描述就直接反映出南京地区是长江水运的重要码头,主要描述的内容是南京地区一个著名的米商范顺因为多行不义遭到报应幡然悔悟,最终弃恶从善的故事,在故事当中描述了南京地区的许多商人东进西下做买卖的现象,从而反映出南京地区经济发达的景象。此外,在《醉醒石》当中也有大量的关于南京经济发展的描述,例如在第十三回中写到“带些花素轻锦, 到南京生意。”

明清时期南京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南京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富户,明清文学作品中也对南京地区的富人生活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例如《鼓掌绝尘》中就对南京地区的富户陈进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他就在监前买了一所大土库房子,门首开着个字号店。交接的都是川、广、闽、浙各省客商”,从中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南京地区的富户财产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南京在经济方面的发展也使得大量的消费者进入到南京地区消费。在《警世通言》中宋金在获得意外之财之后就立刻来到南京置办家业,在南京当上了员外。

南京除在政治、文化与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之外,也拥有迷人的自然景观,这些内容自然也成为明清文学作品重点关注的内容。莫愁湖是南京地区较为著名的自然景观,在《初刻拍案惊奇》中对莫愁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个燕子矶在金陵西北,正是大江之滨,跨江而出,在江里看来,宛然是一只燕子扑在水面上,有头有翅。”此外,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还从文化角度对莫愁湖进行了深度的解析,其对莫愁湖的描述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的,描述的是莫愁湖大会的情景[3]。除了莫愁湖之外,还有大量的自然景观出现在明清文学作品当中。

提到南京就不得不提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秦淮风月。明清时期,南京高度发达的经济促使秦淮青楼发展起来,并成为南京的一个典型特征。在秦淮河边的青楼中生活着大量美丽动人的女子,这些女子虽然大多数仅仅是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卖笑,但是也有一部分真性情女子,因此,这些青楼女子的生活当中往往充满了各种悲欢离合,不仅有为了生活而出卖精神与肉体的无奈,也有佳人与才子的欢喜,还有为了一时欢愉而最终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这些社会现实在明清文学作品当中都有着直接的体现。在《雅观楼》中,苏州妓女在偷取嫖客的钱财之后就是到秦淮河去投奔其他妓女[4]。此外,在《南朝金粉录》中也有大量的笔墨对秦淮河边的青楼生活进行了写实性的描述,通过吉庆与许多秦淮名妓之间的故事将秦淮青楼的纸醉金迷与世态炎凉表达出来。明清文学也对秦淮河歌女对爱情的向往进行了描述,表达出青楼女子的美好,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桃花扇》中所描述的秦淮歌女李香君,故事最终的结局虽然是李香君最终与爱人双双出家,但是也充分体现出了其对爱情的态度。

此外,明清文学作品当中的南京情怀还体现在其对南京籍贯的热爱。许多明清文学作品当中的人物籍贯都是南京籍,例如在《品花宝鉴》当中所描绘的梅士燮是南京人士,《玉娇梨》中的白红玉与其父也是南京人士,……。《鼓掌绝尘》是明清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作者对南京籍贯热爱的典型代表。《鼓掌绝尘》中张秀所遇到的人大都是南京籍贯。

二、关于《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中的南京情怀对比分析

明清时期,南京情怀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发酵,最终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沉淀为一种文化意境,这种文化意境在《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两部作品中具有极为深刻的体现。

在明清文学作品中,《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的创作以及描述的内容都是以南京为蓝本所展开的[5]。曹雪芹的祖父曾任江宁织造,曹家一直生活在南京。少年时期的曹雪芹也生活在南京。曹雪芹在南京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其创作《红楼梦》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成年之后也生活在南京。在举家搬入南京之后,吴敬梓花了十年的时间进行《儒林外史》的创作,由于受到南京特殊文化气息的影响,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的过程中对南京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大量的描述。虽然曹雪芹与吴敬梓所生活的南京历史时期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并不存在较大的时间跨度,都受到了南京情怀的强烈影响,并反映在各自的作品当中。

《红楼梦》当中虽然也涉及到了南京,但是大部分描述仅仅是一种城市的代称,并没有对南京的实际社会与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描述。例如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中“他爹的名字叫金彩,两口子都在南京看房子,从不大上京”。此外,在《红楼梦》中出现的南京往往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即其实是指贾家、薛家等,例如“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在这些描述中南京在本质上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并不是指代南京的实际意义[6]。但是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则对南京的风土人情与人文景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例如在《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中,吴敬梓对秦淮河周边的民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虽然秦淮河一直是明清文学描述的重点内容,但是《儒林外史》对秦淮河的自然与风月描述显得更高一筹。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曹雪芹与吴敬梓在创作的过程中虽然都是以南京为蓝本,或者说受到了南京的强烈影响,但是二者在表现手法或者与南京的关系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曹雪芹与吴敬梓的不同生活经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早已经离开了南京,当时的生活穷困潦倒,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南京对于曹雪芹来说是一种儿时生活的回忆。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之下,曹雪芹对于南京的情怀较为复杂,并不是单纯的回忆,而是包含了其对生活的思考与世态炎凉的感悟。但是,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已经三十三岁,同时也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根据相关资料考证,吴敬梓当时就生活在秦淮河地区。因此,直接受到了南京繁荣文化的强烈影响,其在作品当中自然会表达出南京的美好。与曹雪芹不同,吴敬梓的生活经历导致其对南京的环境较为满足,这就导致其对南京的描述与曹雪芹对南京的描述在出发点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南京情怀。

三、关于《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中的南京情怀的审美内涵分析

《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虽然所表达的南京情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者都将历史情怀注入到小说的创作当中,尤其是两部小说的结局都体现出了这种历史情怀[7]。南京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南京发生了众多的争霸战争与历史兴亡,这种历史情怀是南京文化的独特内涵,因此,曹雪芹与吴敬梓都将南京的这种历史情怀融入到了小说的结局塑造当中[8]。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家荣辱兴衰更替的描述将这种历史情怀有效地表达出来。而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也通过篇首直接表达了“百代兴亡朝复暮, 江风吹倒前朝树”的历史兴叹。

此外,从两部小说的最终结局来看,其审美内涵耐人寻味。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也具有一定的不同点。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在于伤逝,通过一种伤逝表达出对时光与人物流逝的悲哀[9]。在《红楼梦》中,大部分的女子最终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的归宿,林黛玉因无法得到完美的爱情含恨而终,薛宝钗虽然嫁给了贾宝玉,但是最终也为没有爱情的婚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王熙凤最终也因为无法忍受内心的折磨而死……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通过对名士的逝去与消亡表达一种最终的幻灭与追思,在第三十五回当中对泰伯祠的巍峨气势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但是气势再巍峨也无法阻挡名士的逝去,同时多年之后,泰伯祠也最终成为一片废墟,任何事物的繁华最终都将成为历史,这种名士与事物的没落将这种伤逝有效地表达出来。

从总体上来说,《红楼梦》与《儒林外史》都是明清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同时二者在南京情怀的审美内涵方面也较为典型。从阅读的具体感受而言,《红楼梦》给读者带来的南京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神秘感,而《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南京则较为生动与形象。但是二者都是从哲学角度入手,通过哲学思辨的方式对历史与人生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同时对历史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感叹。

在明清文学当中,许多作者都对南京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南京情怀,这种情怀最终在《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当中直接体现出来。曹雪芹与吴敬梓在生活经历方面的差异导致二者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当中所表达的南京情怀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二者的作品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南京情怀都是一种极为典型的历史发展情怀,最终表现为作品结局的伤逝。

[1] 张小芳. 论明清文学史实研究的“自足”之境——以陆林教授的新著《金圣叹史实研究》为例[J]. 文学与文化,2015(3):133-144.

[2] 李瑄. 文人小集在明清文学思想研究中的价值——以袁宏道《敝箧集》为例[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0-77.

[3] 汤志波. 明清文学中的白眉神——兼论明清文言笔记在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价值[J]. 民间文化论坛,2013(1):57-62.

[4] 徐雁平. “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以明清集序为研究范围[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39.

[5] 夏艳萍. 明清文学的雅俗双重性——以冯梦龙和《红楼梦》为例[J]. 文学界(理论版),2012(6):186-187.

[6] 陈书录. 明清时期区域文化与文学交叉中的特色研究——以区域商贾与文学互动研究为突破口[J]. 河北学刊,2011(4):115-118.

[7] 王炜,乐云,鲁小俊. 在《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出版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18-27.

[8] 童心 ,叶力. 开拓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整体研究的新领域——评《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J]. 学海,1992(2):92-93.

[9] 葛永海. “言情以启蒙”的主题标举与文化超越——明清江南文学精神的一个考察维度[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59.

[责任编辑宋占业]

2017-08-16

郑巧玉(1973-),女,福建龙海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的研究。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6.012

I206.4

A

1671-7864(2017)06-0039-03

猜你喜欢
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