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鑫, 陈 明, 姜 勇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电控学院, 辽宁 葫芦岛 125105;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基础教学部, 辽宁 葫芦岛 125105)
高校学困生行为与思想探究
贾 鑫1, 陈 明2, 姜 勇1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电控学院, 辽宁 葫芦岛 125105;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基础教学部, 辽宁 葫芦岛 125105)
从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现状出发,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行为特征和思想成因。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并非仅仅是传统理解中的单纯学习能力不足或者厌学,而是还有其复杂的思想背景与社会原因。因此,应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找到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真正解决其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最终走出困境。
高校学困生;行为特征;思想原因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各高校基本没有降低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又因为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高校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逐渐增多。有研究表明,约有40%的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学习困难问题,其中以成绩相对低下者居多,也包括一些中等甚至上等成绩的学生[1];大学一年级新生补考率偏高的问题是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2];大学期间需要补考多门课程的学生中,其高考成绩在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以上的学生占总数的78.13%[3];与扩招前相比,高校学生的毕业率呈下降趋势[4]。因此,探索、研究与解决学困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1 学困生的含义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群体。而学习困难有着诸多表现形式,诸如学习成绩落后于其他同学、课程成绩不理想,甚至会出现考试挂科而导致肄业或放弃学业等严重后果。
1.2 学困生的现状
由于高校扩招而导致高校生源质量下降,使得学困生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与严峻。新闻媒体报道与各项调查结果均显示出学困生问题的严重性[5]。
2009年8月,《武汉晨报》披露了武汉地区高校的相关情况,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在武汉的部属高校,未正常毕业和未能拿到学位的应届毕业生比例大约为5%。省属本科院校中,学位授予率约90%,即约一成毕业生难以拿到学位。三本院校中这个比例更高。现有公开资料显示,5%~10%的淘汰率已经成为国内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常态,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毕业率基本保持在92%~95%。以2005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546.05万人和最低5%的淘汰率计算,2009年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数超过27万人[6]。
1.3 对学困生研究的目的
学困生现象在高校中是不可避免、比较普通的,即使如哈佛大学这样毕业率较高的大学,也只达到97%的毕业率。由于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读书被赋予了近乎神圣的含义,对读书的推崇并不因为进入新世纪而有根本性的改变。广大民众对大学的追求与传统文化中对读书的推崇一脉相承,“大学生”一词凝聚着家长、社会和学生对未来的多重期待。曾几何时,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一直影响着莘莘学子,无数家庭倾其所有培养一名大学生。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学习成绩早已不是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十分突出。高校很多学困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往往会因其情商较高且综合素质占优而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也就是说,今天的学困生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因此,如何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学习成绩,以减少不应发生的悲剧,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先对学困生的行为特征与思想成因进行分析与研究,方能有的放矢。
2.1 学习吃力
学习吃力主要指学生主观态度上希望努力学习,对待学习也足够重视,但因自身能力或学习方法等问题而导致学习吃力,从而成为学困生。
(1)个人能力欠佳。不同人的能力必然有差别,现代社会强调的平等指的是机会平等,高考给予考生的机会平等不等于能力平等,因此学生之间能力有差异是非常正常的。问题是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虽然大幅增加,但高校并没有降低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有部分学生因扩招而被相应高校录取,个人能力与学校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虽学习刻苦,但因能力不足而导致成绩一般[7]。此外,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课本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这样的强度显然让很多学生不适应。再者,大学本科专业课的理论性较强,有些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较深,很多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上也会感到有较大的难度和压力。
(2)学习方法不当。此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差,且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认真听讲,从不逃课,课余时间过着“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但因学习方法不当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般。
2.2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困生除了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客观因素之外,还有思想认识不到位、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主观因素,这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1)得过且过。此类学生崇尚及格万岁,学习上非常随意闲散,纪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经常迟到或早退。这种类型的学生与当今有些不正常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很多家庭及高中老师都过多地宣传高考的重要性,常常将高考当成学习的终点。具有这种观念的学生,高考之后便开始放松,一直处于假期状态,加之大学课程的设置与高中相比宽松得多,留给学生完善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时间被很多学生看成是不用学习的时间,于是每天混沌度日,无所事事,甚至出现“寝室大睡、课堂小睡”的现象。殊不知,高考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
(2)沉迷游戏。严格来说,此类学生也深受高考终结论的影响,将大学视为不用作为之地,在学习上找不到乐趣。高考之后便放松自己,沉迷于游戏中的虚拟世界。短暂的假期放松有助于缓解因高考所造成的精神压力,但很多学生沉浸于这种放松之中而无法自拔,并将这种放松带入大学生活,以此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导致耽误学业。
(3)热衷于学生工作或实践活动。此类学生一般对大学生活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他们为步入社会做准备,往往以从政或者经商为职业目标。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在理解上偏狭隘,把获取毕业证书当作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和跳板,疏于学业,整日忙于社会实践,四处打工或创业,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荒废了学业。
2.3 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有的学生虽希望努力学习,但由于自身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荒于学业。
(1)情感影响。很多学生沉迷于男女感情,每日或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或游山玩水追求享受,整日因为感情而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经常魂不守舍,甚至因为约会而逃课,影响学习。
(2)家庭影响。此类学生一般存在家庭不和睦或者家境贫寒等状况。家庭不和睦的学生受家庭干扰较大,经常处于担心、焦虑的状态,无暇顾及学习。家境贫寒的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比较大,有的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打工的关系,因为过多兼职而干扰了学习;有的对于个人前景过分担忧,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有的出现自卑甚至思想自闭的状态,自暴自弃,极大地影响了学习。
(3)其他偶发因素。有的学生曾因某些特殊事件而产生心理创伤,出现思想自闭、人际关系不畅等状况。这样的学生心理一般较为脆弱、敏感,一点阻碍与挫折就有可能对他形成较大的影响,甚至因为别人的一两句话而郁郁寡欢,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业。
上述现象基本涵盖了学困生的主要行为特征,但行为只是思想的表象,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的一切行动均出自于个人的意志。行为只是思想意志的载体,在这些行为特征背后是他们的意志所支配的思想。了解了这些行为特征之后,再进行深层次的思想动机分析,有助于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以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困境。
高校学困生的形成可能有家庭、经济、社会等诸多外部因素,但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些外部因素只有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之后,才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造成影响。因为即使相对恶劣的外部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正反两个方面都会有的。有的学生直接屈从于这种压力,对学习采取懈怠甚至放弃的态度,进而步入学困生的行列;而有的学生则借助内在坚强的意志力,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反而成为学生群体中学习和发展的佼佼者。因此,首先需要从思想根源入手,全面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外部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帮助。
3.1 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学习内容主要指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的学生由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其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而成为学困生。目前,由于高中教育主要以升学率为导向,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没有过多地考虑孩子的专业兴趣问题,只以高校的知名度以及将来的就业难易度为依据替孩子选择专业。而孩子本身在高中学习阶段仅以成绩为重点,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问题,因此出现家长、老师以及孩子自身均忽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这种状况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才发现所选专业并非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此产生厌学情绪而成为学困生。
二是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因为对专业产生误解而导致厌学。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有可能通过网络获得所学专业的相关信息,但网络信息毕竟鱼龙混杂,有些负面言论带有比较浓厚的个人色彩,会对学生造成某些误导;此外,学生有可能通过同学的描述而对专业产生初步印象,而这些印象都是通过只言片语的个人描述所形成的先见,一旦成为较为偏执的印象,有可能在真正接触专业课之前就已经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错过了真正了解专业的时机而成为学困生。
3.2 学习态度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不重视学习。这种观点的形成与应试教育有关,中学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均停留在学习是为了高考、为了考上好学校的层面,没有深入分析学习对一个人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后就没有了学习动力。同时,现代社会功利主义导向使得人生的成功与否集中在工作与赚钱上,能否找到一份赚钱的工作是很多学生的人生目的。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对学习的期待便会与未来的工作挂钩,这类学生一旦认为所学知识与工作的关联度不高,便会产生厌学情绪,则容易成为学困生。
有这种思想的学生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其父母有自己的企业或者能够依托自己的人脉关系谋职,学生在校就是混日子。第二类是学生家庭贫困,上大学之后因为兼职而忽视学习。第三类则是将学生社团组织等方面的社会工作视为将来找工作的敲门砖,学习投入不够,成绩不理想。第四类是受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不再相信能够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荒废学业,转向其他追求。
综上所述,学困生问题是高校发展中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学困生的形成并非仅仅是传统理解中的单纯学习能力不足或者厌学,还有其复杂的思想背景与社会原因。因此,应该帮助学困生找到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真正解决学困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最终让学困生走出困境。
[1] 涂素珍,胡永源.大学生的学习困扰及其教育对策[J].湖北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4(2):135-137,140.
[2] 杨军,姚学峰,高亚东.大学一年级新生补考率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 2000(4):95-97.
[3] 陈安朝.学生多门课程补考的原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3):38.
[4] 李玉环.高校学困生: 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学研究, 2008, 31(1):45-48.
[5] 吴涛,张慧敏,兰天.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扶助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12(24):43-45.
[6] 周志强,李宇,魏芳园.本科生过失学业生涯管理群体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以L大学2010届毕业生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2(3):99-102.
[7] 贾鑫,陈明.构建高校学困生帮助机制的原则[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5).
[责任编辑 孟蕴华]
2016-12-08
2012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GXDJ2012-B009);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GXDJ2015-B049)
贾鑫(1974-),辽宁阜新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2.017
G645.5
A
1671-7864(2017)02-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