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基点、二转变”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12 16:22宿钦静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基点教育教学

宿钦静

目前,创新创业已提到国家的政治高度,前所未有;创新创业体制改革的力量,前所未有;中国创新创业氛围,前所未有。2012年8月1日,教育部高教司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自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进入到一个有明确规范的发展阶段。2015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站在国家创业就业的高度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升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提升高校毕业生质量,该意见的实施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十余年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在办学理念、模式建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课程设置和实践载体等方面仍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一)个性化面临挑战

传统工作格局有待完善。从覆盖层面上看,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创业教学、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大赛,只有部分师生在参与,更多的师生是旁观者的角色,强化创业教育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工作任重道远;从目的性上看,更多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只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仅仅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从创业教育的实施方面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张皮”,没有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去[1],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尊重和重视。

(二)多元化面临挑战

创业教育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一体化格局。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尤其在校内创业园、创业扶持基金上,不少高校处于空白状态,重点放在理论教学方面,影响创业教育的实效。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硬件条件缺乏,管理模式不成熟,流于形式;企业拘泥于“自身”,不喜欢“外人”介入,导致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得不到企业支持;高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有待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高校师资队伍有待加强,高校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理念,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严重脱节。

(三)整合化面临挑战

高校创业教育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素质结构及教育教学规律,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活动,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兼顾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整合[2]。现代的创业教育简单整合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教育手段,有一个问题却始终未能成功解决:创业知识内化为创业能力的效率不高。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简单的教学过程难以完成心理的转化、能力的内化、习惯的养成和创新思维的迸发。

二、我国高校“三基点、二转变”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基点,二转变”的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创业教育”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即确立“三基点”(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二转变”(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的一种全新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

1.三基点

“三基点”的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创业教育原有的界限。创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于社会实践,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社会效益,创业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因此,高校新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创业精神、创新性与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着眼于大学生长远发展与人生理想的实现,注重对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另外,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而是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创业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2.二转变

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的“二转变”是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三基点”、“二转变”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1.目标确立:构建“三基点,二转变”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存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构建“三基点,二转变”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将前沿的理论本土化探究,将国家政策、高校实际渗透到师资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育人等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实现人才的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3]。

2.根植理念: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指导思想。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从就业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重心转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步培养的“弓”与“箭”的合力统一。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较为自由的创业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树立创业信心。

3.科学定位:建立“多元协同”培养机制体系

以政府、学校、行业与企业为主体的外部协同和以高校内部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为中心的内部协同有机的结合。外部协同是一个跨组织的、动态的、开放的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将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过程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工作由外部协同体系完成,改革传统模式,构建政府统领、用人单位参与、学校实施的全新的培养机制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与市场需求[4]。同时实现,1+1>2的专业教育与创业的有机结合、跨学科专业交叉培养、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的内部协同培养机制。

4.实践创新: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高校师资优势的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师资队伍,调整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建立创新创业的培养团队。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筑具有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团队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创客空间等实操活动,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多层次系统化管理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学科专才向多学科融合通才转变。

5.制度保障:构建全方位保障格局

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政策保障、统筹协调以及资源与资金支持等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校园氛围、跨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搭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等学校内部的保障体系;行业企业不断完善行业内部、企业内部制度,实践创新与高校合作模式,发挥其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为与高校开展产学园合作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5]。与 此同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构建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四层多指标的评价体系。

三、结语

高校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构建新型的“三基点,二转变”的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全面激活大学生的知识和潜能,点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扶持创业团队,服务全体师生,逐步构建校局贯通、校企互通、校地直通“一体两翼”的新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能够促进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协同育人,培养出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行业精英。

[1] 肖晓芳.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06.

[2] 毛国涛.浅析创新创业教育“1+N”课程体系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5):54.

[3] 尹良成,刘贤利.论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62.

[4] 王庭,陈拥军,张婷婷,金晓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03):87.

[5] 高法文.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扎实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39.

猜你喜欢
基点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