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管理视角

2017-03-12 16:22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协同

叶 琳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水平与管理能力关系着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素质培养,并始终影响着高校育人功能的发挥。基于此,构建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要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引入协同管理理论,可以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其中各种矛盾与困境的妥善解决。

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

首先,受传统教育体制及固有僵化模式的影响,学校与院(系)双重领导依旧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体制,由此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体制性与制度化建设比较薄弱,部门间缺乏联系与协作,难以形成协同建设的局面,行之有效的协同机制就更加无从谈起,进而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实效性较差、各部门协作不顺畅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随着高校扩招与学分制的实行,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加之90后大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发展特点,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业务量呈成倍增长的趋势,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随之迅速扩张,然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体系与模式并未及时随之做出改革与调整,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难以跟上教育形势的变化。

此外,负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部门主要包括组织部、人事处、院系、学生处等,针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与后期培养,各部门之间存在责任推诿、步调不一的现象,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与协调。例如,组织部与人事处无暇顾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细节性问题,而院系与学生处又没有掌握辅导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薪金待遇等方面的重要资源,因此难以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激励与调整措施,如此必然限制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协同管理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与系统构成

(一)协同管理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协同管理属于现代管理学的范畴,其核心理念在于实现系统内部软硬件资源、人力物力资源、系统内外部资源等配置的最优化,进而构建一个有条不紊的整体,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1.实效性

协同管理理念要求学校内部系统各部门通过协同合作,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未来发展状态产生积极作用[1]。要切实达到实效性的目标,则需要始终坚持精神尺度与行为尺度统一、整体尺度与个体尺度协调的理念,遵循结构质变规律,实现辅导员队伍体系内各要素的内在统一。

2.共赢性

以协同管理为指导,要求辅导员队伍主管部门与其共建部门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借助“1+1>2”的机制,以各方利益不受损害为先决要素,充分运用社会各界与相关部门的资源与力量,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各相关利益者获取既得利益[2]。共赢性原则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以主管部门及协同管理部门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有助于各方参与力量积极性与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3.持续性

基于协同管理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具有可持续性,主管部门与协同部门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长效机制,保证相关制度、措施与手段的长期有效性,并结合教育形式的发展不断攻克难题,保证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的创新性与前沿性[3]。遵循持续性原则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时效性与适应性的强化,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与教育规律的演变。

(二)协同管理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系统构成

以系统结构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包括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其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内部系统的构成因素包括学校层、管理层与辅导员本身。其中,学校层指的是负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领导小组及主管领导;管理层包括辅导员主管部门、院系辅导员管理部门等。以协同管理机制来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协同实施中,学校层属于辅导员队伍协同建设中的核心,负责发挥宏观领导与监督落实的功能,院系处于管理层的中枢地位,与其他共建部门属于主辅关系。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外部系统构成要素包括社会与其他高校。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协同建设需要充分运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力量与资源,与其他高校的合作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补充。外部系统组成部分可以巩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助于辅导员队伍协同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协同管理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

1.组织协同

组织协同主要针对学校系统内部决策领导、协同建设各部门、管理过程各环节三个要素,要求三者之间达到相互协调与配合的状态,进而保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结构安排井然有序,充分呈现辅导员队伍协同建设的整体功能,最终保证学校效能最大化的实现[4]。具体来说,首先组织协同要求政策统一,学校内部领导需要协调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的政策,保证各部门政策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其次需要树立协同管理理念,引导各部门之间坚持合作与信任的价值观,促进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此外要保证各部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强化协同建设与管理的顺畅程度,最终实现部门间各项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最优化。

2.信息协同

信息协同要求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资料搜集、信息汇总、数据分析、评测结果等相关信息的共享,便于各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信息,进而提高工作部署与调整的适应性与灵活程度。辅导员队伍建设以社会和其他高校为外部环境,学校制度、政策、市场趋势等因素的调整要求组织协同及时作出应对与变化,如果不能保证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全面性与顺畅性,势必会影响系统协调机制的运用效果,因此学校层、管理层及辅导员内部需要协同构建一个简单、快捷的信息平台,强化信息运作的实效性,以此避免因信息不顺造成的矛盾与误解,进而保证辅导员队伍协同建设的实施效果。

3.过程协同

过程协同指的是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协调与任务协作。资源协调的目的在于缓解各部门之间在资源共享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实现整体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任务协作要求各部门之间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做到群策群力与共同配合。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来说,其任务的完成需要以各种资源的科学利用与协调配合为基础,因此需要保证各部门资源之间合理、有序的安排,而各部门承担任务之间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与依赖性,一个任务的实施需要以其他相关任务提供的前置条件为支撑,任务协作的重要性与效能由此凸显出来。

4.高校间协同

高校间协同的目的在于强化高校之间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与相互协作,通过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交流培养等形式共同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5]。第一,高校间协作包括共建辅导员培训基地、共同开展实践模拟与拓展训练等,以此激发辅导员的学习兴趣,增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其适应力与应变能力得以有效提升。第二,高校间互派专家实施指导并共享现有软硬件资源,可以使各院系接触不同学校辅导员工作的模式与风格,学习对方先进的工作思路,实现资源“1+1>2”的利用效果。第三,通过交流与协作,高校间可以相互吸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自身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架构与目标规划,而辅导员之间的交流深化也有助于其自身知识架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充实与提升。

5.社会协同

社会协同包括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其要求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来。针对辅导员队伍协同建设,政策支持需要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政策与制度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撑,鼓励相关企事业单位接受辅导员的挂职学习,并要求地方组织部门依据工作需要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各级干部队伍,以拓宽辅导员的晋升渠道,保证其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资金支持指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与企事业单位需要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财力与物力支持,保证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建设、学生管理专业化培训、辅导员队伍建设基金设立等措施的顺利落实,进而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足够的基础保障。

[1] 王惠.大学新生“三位一体”协同管理模式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129-132.

[2] 张彦.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5):106-108.

[3] 门志国,王蕾,王兴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管理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145-147.

[4] 宋克勇,孙彦,栾丽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和能力现状调研报告[J].高教学刊,2016,(20):192-193.

[5]朱惠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设计——基于多维度的战略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106-110.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