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 瑜
档案工作者职业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柴 瑜
在2017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提交了《关于为档案馆工作人员设立岗位津贴的提案》。由于档案馆库房的工作环境中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影响,档案馆工作人员比常人更易罹患某些疾病,他建议采取措施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健康予以切实保障,呼吁为档案馆工作人员设立岗位津贴,提供切实有效的劳动保护。
众所周知,由于档案库房的全封闭设计,档案中纸质纤维形成的粉尘常年漂浮于空气中,纸张携带的各种病菌微生物以及防虫防霉药物和有害气体聚集不易扩散,这就造成了档案馆工作者由于长期接触档案罹患各种疾病。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病防治成为了劳动者职业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1.档案库房的工作环境存在隐忧。随着档案馆建设和技术的发展,档案馆条件也发生着变化,虽然提高了目前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但档案馆库房采取全封闭设计的事实,造成了档案馆通风不畅,加之档案馆经常要放置防霉、防虫等药物保护档案资料,档案馆的空气质量严重堪忧。在全国档案霉菌调查时发现,档案纸张里有92种霉菌:其中青霉占52%,曲霉占31%;木霉占3%;毛霉占3%;还有根霉、交链孢霉等各种霉菌。这些霉菌产生多种毒素,除了分解纸张外,还可以通过空气附着在皮肤表面或侵入人体内部,影响人体的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引起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鼻炎、哮喘等疾病。档案库房空气中还存在着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甲醛、苯等有害气体,吸入人体后可导致肺气肿、肺部感染等症状。杂色曲霉以及甲醛、氡等还具有致癌性,这些毒素在体内易积累,对人体危害相当严重。
2.档案工作者缺乏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的重要认识。
目前,我国共有各级档案馆3700多个,工作人员24000多人。很多人对档案粉尘、病菌、有害气体等对人体危害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健康状况的下降与职业的相关性。一些人认为老同志以前都是这么过来的,吃苦受累也是应该的,更何况身体的隐忧由于各种原因也无法证实或者不敢表露。还有一些人没有直接接触档案或者接触不多,认为档案学术界没有完全明确的科学研究结论,认为言过其实、小题大做。这些都不利于有效解决档案工作者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问题。
3.目前关于档案工作者的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制度还不健全。1994年,国家人事部等部门曾对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工作人员享受健康津贴做出过规定,但后来停止执行。由于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应该完善档案职业病防治机制,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建立起卫生、财政、劳动保障等多部门相互沟通、各司其职的协调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自律、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防治机制。
1.增加投入,利用新技术保护档案。加强库房管理,改善工作环境。严格落实档案入库前的各项制度,档案库房和工作间应经常用紫外线灯消毒杀菌,档案保护采取延缓纸张老化和加固纸张的新技术,比如脱酸和加膜技术。采用微波加热杀灭档案害虫,由于微波加热不需要热传导,即能瞬时加热达到致死档案害虫所需要的温度,对档案纸张和环境温度无影响,这是一种节能、节时、高效、无副作用的档案害虫防治新技术。只有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减少防霉、防虫药物的使用,从而改善库房空气环境。
2.科学规划,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档案工作者要劳逸结合、科学规划安排工作计划。要注意工作环境的通风,尤其是近距离通风,有条件的应在工作台安置抽风机,或将抽风口通到工作台,随时将产生的粉尘、霉菌等吸出室外。尽量避免长时间在库房工作,做好个人防护,戴好防尘口罩、手套等保护措施。由于夏季高温高湿霉菌尘螨繁殖旺盛,要定期体检,重点预防,积极采取措施,防止过度疲劳。
3.设立岗位津贴,建立合理的档案工作者职业病防治制度。要建立健全档案工作者职业病防控机制,制定预防控制档案工作者职业病危害的长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工作者职业病的鉴定程序,将防护防治与相关问题很好的结合起来。应建立定期体检制度,设立专门的档案工作者岗位津贴,杨冬权在提交的《关于为档案馆工作人员设立岗位津贴的提案》中建议,“国家参照目前已有的卫生防疫等津贴,为档案馆工作人员设立岗位津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共同调研,确定发放的人员范围和标准。”通过采取为档案工作者发放保健津贴等措施,给与档案馆工作者的健康以切实关怀和保障,才能体现国家对特殊劳动者予以的特殊劳动保护的公平。
(作者单位:《兰台内外》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