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150001)
美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与启示
邵铭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150001)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世界的瞩目。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比研究一直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让人关注的问题。研究美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上具有的课程设计具体化、手段隐蔽性、方法多样性和组织系统化的教育特点以及在大学生社团建设、社区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指出我国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坚持正面教育与侧面渗透相结合,建设系统性的组织网络, 提高教育方法多样性,运用大众传媒力量加强文化产业建设。
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美国
1.课程设计具体化
美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合格公民、维护稳定社会秩序、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不但有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它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得还很有成效,在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资产阶级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美国高校将其意识形态教育包含在历史、政治、文学等多种课程以及一系列相关学生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这些课程以及活动的进行,传递美国一贯的主流意识形态即美国的价值观念、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等等的“美国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其课程设计具有具体性与针对性的显著特点。各个课程负责传输不同的教育内容,所有的课程结合起来互相补充配合,将这种“美国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播到学生心中,使其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坚定地认同支持美国的社会制度与社会要求。
2.手段隐蔽性
在美国,高校教育对意识形态这个名词讳莫如深,并不是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而是其在教育手段上具有强烈的隐蔽性与渗透性。其表现在:在高校中利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发地对学校传达的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与共鸣,自觉将之付诸实践。此外,美国高校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出发,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道德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情感体验,获得经验认知[2]。相比于直接性的正面灌输,其手段要隐蔽得多,不容易激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容易令学生接受。使得学生自发产生“美国精神”与“美国价值”,达到其根本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的方法上美国高校采取的手段丰富多样。首先,引导学生积极关心政治,参与政治。在校园中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模拟政府运行,使学生了解国家政治,并认同美国的政治体制。其次,借助宗教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渗透。在西方国家,宗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手段。西方宗教经过长期发展,其教义已经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成为了巩固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在美国,许多高校都开展宗教教育课,通过宗教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平、友善、有爱的价值观念,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此外,美国高校还通过进行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责任精神。最后,利用各种形式的爱国活动,培养美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大学生产生对国家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4.组织系统化
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还具有系统化的突出特点。美国高校将整体性和系统性作为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法。首先把校园内对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当作主要手段,依靠于学校之上,通过政府协调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把社会、家庭、学校统一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系统内,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手段丰富,形成全社会上下统一的教育合力。通过官方媒体发声,在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上牢牢掌握话语权,坚决贯彻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把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传递到校园各个角落。此外,美国通过其优秀的产业能力,在动漫、电影、音乐等一系列产业之中,渗透灌输了其一贯的美国价值。不但对本国学生产生意识形态的教育,也在这些产品输出的同时,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传播到世界各地。
1.大学生社团建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美国高校十分注重对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各个高校中大学生社团都在校园里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目前有60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建立了自己网站的社团有546个,得到学校认可的学生社团有302个(截至2005年2月)。平均不到30个学生就有一个学生社团。”[3]相比于国内的社团而言,美国的高校社团数量上要多得多,并且在建设上更加完善,也更加自由。学校为这些学生社团提供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并赋予他们自己建立社团内容以及活动方向的权利。美国高校对学生社团的态度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要是在法律和校规允许的范围内就给予极大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社团文化下,既能顺应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又可以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将美国的政治文化贯穿其中,小的社团就像一个个小的社会,通过社团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们参与政治的能力。把美国一贯传递的自由、民主的“美国精神”深深地渗透在每一个高校大学生的血液中,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养成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感与责任感。
美国高校的学生社团文化就是美国政治制度在高校中的一个缩影,学生们模仿、学习美国政府的运行过程。在进行“模拟政府”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竞选“总统”等各项职位,自己管理学生社团的活动。在这样的渲染下,可以充分激发大学生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使学生认识并相信美国的制度即使不是最完美的政治制度,但也一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制度。因此,高校社团也为美国政治注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鲜血液。
2.社区服务培养合格公民
美国高校在进行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时,另一项突出的实践就是将社区服务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在2005—2006年度,有超过317万大学生参加了志愿和服务学习,平均每个学生每周奉献5.6小时,学年平均180小时,总计奉献了3.77亿小时的服务,估计创造了71亿美元的服务价值。”[4]在如此高强度下的社区活动中,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与国家荣誉感,也可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理能力。
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周末的时候,学生经常会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也经常会碰到类似题目中买票的问题,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计算,在讲完这道题后,教师还可以更换一下场景和价格,让学生再次进行计算,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对这一类的问题。
将社区服务与学生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首先,社区服务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充分融入社会之中,在社区里充分感受象牙塔外的世界,感受美国文化。在实践中自我领悟与感受美国精神,这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提供的宝贵经验,也为日后学生步入社会提前做好了适应工作。其次,在这样的社区服务要求下,可以培养大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将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奉献精神,养成其公民意识,在奉献中增强对国家的整体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合格公民。
3.校园文化建设侧面渗透主流意识形态
美国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实践就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美国高校很少进行专门的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更加依赖于环境的影响。美国高校致力于建设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的高校,在高校中形成一种以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在美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身兼重任的是校内的教师与领导,必须由上而下地坚持和践行高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否则将会对校园文化起到反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美国高校既通过校园环境的渲染来塑造整体的文化氛围,也通过使命宣言等口号对大学生们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力求让不同的在校学生形成与主流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把民主、自由作为思想的准则,让诚实、正直成为学生们的行为导向,在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侧面地把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给大学生。
1.坚持正面教育,运用侧面渗透
我国自始至终都坚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这也是我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出的明确要求。而美国之所以不采用正面灌输的方法,是因为其根本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落后的、腐朽的。进行正面灌输教育无法在理论上站稳脚跟,必然起到反向的作用。因此,只能采用侧面的教育,用更加隐蔽的手段渗透其主流意识形态。而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先进的、经得住考验的。所以,我国在高校的意识形态正面教育不但不能放弃,反而要不断坚持,继续创新,时刻与党的最新理论紧密结合。
同时,也要注重手段的配合加强渗透性,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将更为隐蔽的侧面渗透与正面灌输相结合。采用更加丰富的体验式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之中,补充正面灌输的不足之处。积极采用心理暗示、引导启发、榜样教育等侧面渗透方法,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此外,要特别重视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渗透作用,把学生的课余活动结合起来,由校团委等部门直接指导社团活动的组织和进行,在活动中侧面渗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建设系统性教育网络
在美国,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媒等各个系统通力合作,打造出全面、深入的教育系统,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对于高校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在我国,这种系统化的教育明显不足,社会各界没有形成合力,反而在许多学校之外的地方,宣传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课相背离的内容,不利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进行,使学生对课堂教育内容感到怀疑。因此,要形成这种系统化的合力,必须要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社会各界可用力量,有机地把社会、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直接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系统性教育的网络。
3.提高教育方法多样性
对比学习美国高校的成功实践经验,我国高校应该在以下领域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多样性:首先,要加强高校社团建设的培养,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目前也日益增多,然而大多为学校统一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的机会少。此外,社团大多以开展学生活动为主,并不能提高学生对于国家政治的了解和参与。要放宽对学生社团的限制,增强社团自主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社团了解参与国家政治,提高大学生的管理能力与参政水平。其次,目前我国高校的社区服务还只停留在志愿者服务上,学生参与度不高,内容形式化。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让社区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用实践锻炼法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之中认识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建设一直是我国高校所倡导的重要内容,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文化素养。
4.运用大众传媒力量,强化文化产业建设
在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大众传媒深深地走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高校学生团体。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可以使高校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目前,在微博、微信等大众传媒平台上,已经有许多坚持正面的意识形态宣传的媒体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比如,共青团中央以及各省共青团,在微博上不断发声,与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声音进行着对抗。我们还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大众传媒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坚持在网络上发声,引领网络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走向。另外,美国通过其影视、音乐、动漫产业对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文化输出,让许多高校学生对此痴迷不已,并因此对美国的文化产生深深的认同,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针对于此,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产业建设,坚守文化阵地,拒绝文化入侵和颜色革命。要把主流意识性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文化创作,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合力。
[1]陈立思.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
[2]周素琴.美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17).
[3]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J].青年研究,2005,(4).
[4]楚燕.“服务学习”:公民责任教育的实践基础[J].中国德育,2013,(2).
PracticeandRevelationonMainstreamIdeologyEducationofAmericanCollegeStudents
SHAO Ming-hao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 China)
As the most advanced capitali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attention and study of the world in all aspects.The contrastive study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issues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concreteness, means of concealment and diversity, and organization of systematicness;Moreover, it has a successful practi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lub, community service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Furtherm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stick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education and lateral penetration, build a systematic network of organizations, enhance diverse methods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industries by using mass media.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the United States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0.030
G649.1
A
1008-6714(2017)10-0065-03
2017-06-18
邵铭浩(199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