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宿迁 223600)
化学教学中幼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沈达英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宿迁 223600)
社会上许多人士认为在幼师的培养科目中,完全不用在意基础知识的储备量。但其实幼师并非不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而是幼师需要主抓的知识重点与其他教师有些不同。幼儿教育除了教授给幼儿一些简单知识外,更多的还是帮助幼儿培养日常的生活能力,全面扫清幼儿对周边事物及其变化现象的认知盲点。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完全符合幼师的教学目标。因此,应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幼师学生的职业能力。
幼师;化学教学;职业能力
社会各界对幼师生所学科目都有着固定印象,认为幼师生只需学习语文、数学等基础科目就足够自身知识储备。但考虑到培养幼师生知识技能的全面性,使其以更加全面、富有创新能力实施学前教育,进而胜任工作岗位,在幼师教育中也应开展实用性的化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对于助力职业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幼儿师范教育的目标
幼师教育日常学习的科目并非以考级或其他任务目标为根本目的,而是通过全面的知识归纳,使幼儿教师达到一种类似全知的状态(这里的全知主要指对生活类能够触及的所有基础知识),以应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对身边事物或现象的疑问。
2.幼师生自身特点
资料表明,近年来在幼师行业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在国家政策和高校需求计划的双重推动作用下,许多学生都积极投身到幼师系别中。扩招使得新幼师生的文化课水平相较往届幼师生要逊色不少,并且从新幼师生学习化学这一科目的状态来看,他们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也存在明显弱点。最主要的还是幼师生对化学学科存在固化思维,认为该学科学起来困难且不易攻克。
幼师生将来要面对幼儿群体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涉及的化学学习内容多为生活方面的化学常识以及一些安全易操作的化学实验,虽然就化学科目本身而言较难理解,但面向幼师的教材却相对简单。
3.幼师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目的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层次性,幼师生的化学课程内容对比应用型化学显然不会处在同一级别中。幼师生课程编制方向更靠近生活常识,并且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上限能力,同时结合幼儿所处课堂环境中的化学现象,例如蒸汽现象、食物变色现象、盐溶于水现象、棒棒糖变小现象等,侧重培养幼师生基础化学应用能力。除了化学知识外,幼师生还会在此学科中学到一些生活常识技能、医疗基础技能,通过对所学理论的反复实践,提升自身的爱心、耐心以及恒心,真正做到提升幼师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幼师生职业能力的界定需要对整个教学模式构架进行分析,从构架最底部来看,幼师生的化学知识层较为薄弱,这就需要培养幼师生的化学职业认知能力。同时,幼师需要在课堂中保持与幼儿的不间断沟通,因此培养幼师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活跃性也很重要。课堂中幼儿的思想天马行空,注意力极易涣散,因此课堂掌控力更是培养幼师生职业能力的重点所在。实践教学中,化学教师需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按照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针对培养幼师生职业能力的教育结构。通过结构的锻造配置详细的能力培养目标,最终达到锻炼和提高幼师生综合能力及自身素质的目的。
(一)构建合理的幼师化学知识结构,培养逻辑对应能力
虽然面向幼师生的化学所含知识量已然被简化,但若想让学生更加透彻地学习化学,就需要化学教师按照应用区域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要分清教学主次,制定拓展内容。幼师在照顾学生起居时面对幼儿的突发问题,要做到在紧急情况时能够根据基础化学知识作出正确应对选项。所以本着实用与生活的原则,幼师层面的化学知识应该将域界过大或生活实用性较低的知识层摒除在外。
具体覆盖到的知识内容,这里我们以幼师教学中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部分问题以及教师的正确回答方式作为例子进行基本的内容认知讲解。例如教师利用幼儿园中午吃饭时间,分发切开的苹果,经过一段时间后被切割的苹果表面就会由浅黄色变为深褐色,这时有的小朋友就会对此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顺势开展针对苹果变色现象的实验。首先要用语言使幼儿对实验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选取刚刚切开的三块苹果分别铺在干净的实验台上,而后可引导学生观察三块苹果之间的显像差异,当相同时间内三块苹果存在明显颜色差别时,教师可将化学术语进行加工再讲解。这时幼儿会对老师的话似懂非懂,从而产生更多的疑问。例如“老师,什么是物质啊”“氧气我知道,它和空气不是一样的东西吗”诸如此类。其实对话到了这一步,学生已经对化学相关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教师要怎样掌握这个传授知识的机会,就看教师自身的课堂引申控制力是否到位。
(二)培养幼师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幼儿的思维模式和动作语态都还未具有一定规律或连贯性。化学教师若想要幼师生能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做到短时间内明晰幼儿的想法和心态动向,就要着重培养其整体逻辑能力。
1.锻炼学生思维连贯性
因幼师生自身学习习惯的缺陷,化学课堂中经常会发生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学生拿着课本无从下手、找不到观察重点的现象。这种思考习惯不但影响课堂知识吸收程度,在工作中也会无法突出语言重点或调换语言表达方式,造成幼儿理解困难。改变习惯需从一朝一夕开始,化学教师可提前提出课本中心内容并列出支线问题,让学生习惯思考的拓展连贯性,久而久之养成正向逻辑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提前准备好一些有讨论价值的分支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或直接提问学生这种解决方法是否合理,在学生回答之时不断用身体语言,或简短的拟声词进行虚假否定,引导学生迅速地用逆向思维进行审查。
3.强调口头语言组织能力
课堂教学应尽量压缩理论重复时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语言组织能力训练主要以提问为主,尽量营造一种紧张氛围刺激学生快速思考。引导学生训练时,应先告知学生自己进行自问,如用什么样的问法、问什么内容、学生用怎样的形式回答等等,先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熟悉提问幼儿和回答的语言模式,再利用长时间的瞬间逻辑思维表达能力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口语组织能力。
(三)培养学生行动技能综合能力
幼师生缺少主动学习的习惯,虽然习惯不能短时间养成,但教师能够使用自身职能权力,引导学生被动地或以一个固定周期固定时间进行学习,通过实践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变为主动。在幼师的学习科目中一定有练习编写教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只通知学生大概的主题,从题目到资料搜寻再到编辑整合,都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且教案可以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布置,练习时间非常充足。教案实践环节中可组织本班学生作为互动观众,切实培养学生的教案讲解能力。在实验环节中可要求学生自己创造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培养幼师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在实验课中充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利用“油水分离”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提前说明操作顺序及方式,应将“准确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部分来讲,同时要求学生全程使用面对幼儿的语言模式进行操作讲解,以便学生参加工作后,培养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素养。再由教师进行示例实验操作,色素滴放时注意色素颜色要与实验油的颜色有明显区分,再利用导流管将油倒入色素水中,用搅拌管平稳搅拌均匀。学生进行模仿实验操作后,教师应详细指出学生的不足,并针对错误点向全班同学强调说明。
[1]郑小英.略谈在化学教学中幼师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153—156.
[2]吕丽.改革创新化学教学培养幼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J].科技风,2013,(6):177—177.
[3]王红梅.幼师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分析[J].文摘版:自然科学,2015,(2):260—260.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0.015
G633.8
A
1008-6714(2017)10-0033-02
2017-06-22
沈达英(1982—),女,江苏沭阳人,讲师,硕士,从事职校化学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