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芳,王向珩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404)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
——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阎 芳,王向珩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404)
融合是一种边缘淡化甚至消失的状态。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展开有机融合具有必要性、紧迫性。在就业指导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全面铺开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就业指导理论教育与实践可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精神,锻炼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塑造打磨创新创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的创新创业与就业理念。
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伴随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呼声,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各高校都试图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实效,需要理顺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机制,明确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归口何种部门比较合适。为此,笔者走访了一些兄弟院校,调研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多归口于学生处、团委管理,也有归口于教务处、科研处等做法,创业教育多数由招生就业处或就业处(中心)负责。笔者所在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由招生就业处牵头,理由在于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办好了都有助于推动就业工作。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创业教育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推动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还有一项工作,即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那么,两项教育以何种模式对接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融合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融合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要,通过融合产生1+1>2的效果”[2]。
《辞海》对“融合”的解释为:“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百度百科的解释为:“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使其比单一事物更有价值或更具效能。”基于此,有机融合可以理解为,有恰到好处的结合、边缘淡化甚至消失的状态。那我们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机融合作如下理解:融合的内容是两项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边界逐渐模糊化,实现无缝化对接进而融成一体。二者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指标,或者盲目跟风;二者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体验,可以实现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必要性分析
1.更有益于学生圆满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有“2+1”模式的,也有“2.5+0.5”模式的。学生毕业后,更多的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选择进一步深造的不太多。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要比一般的本科院校学生更早更迅速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就业指导教育一直在如何指导大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这个层面上发挥功效。在就业指导教育中有机融合了创新创业教育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以唤醒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得以激发和磨砺,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创新创业品质得以塑造和打磨。学生具备了首创、冒险、合作、坚持不懈等精神,掌握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创业能力,掌握了沟通协调、独立工作、领导与决策等通用能力,就会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完美转变。
2.有益于强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
马斯洛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人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实现人与职精准匹配层面能发挥最大效应,帮助学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就业指导教育能帮助学生实现能更高质量地就业。依托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平台,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大教育的合力优势凸显,有助于学生在深层次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即“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协调国家意志的长期战略需要和人力资源的短期市场配置。[4]”
(二)紧迫性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急需落地载体
2015年5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以落实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新的历史使命[5]。目标明确,任务重,时间紧,各大高校都意识到重任在肩。创新创业教育急需一个载体,很多高校都对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是轻车熟路,而且,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就业,三者关系密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迅速落地,也是高效完成新使命的途径。
2.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急需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大高校都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就业具有倍增效应,一人创业能带动多人就业,这是共识。在就业指导教育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就业指导教育的内涵,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应对就业竞争严峻形势的必然要求。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在“双创”背景下,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胆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进行有机融合。
(一)新生入学教育环节
入学教育效果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6]。新生入学教育是很多高校的必修课。我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会在新生军训期间开展入学教育。入学教育形式比较多,除了参观校园、参观企业,聆听专业课讲座,有一部重头戏就是请往届毕业生回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人生经历和心得体会。在这个环节,让往届创业成功或者失败的同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对新生进行朋辈教育,效果非常好。这个环节之后,我们还会安排学生参观毕业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组织专家剖析学生中的创新创业成功典型。这些都可让新生领悟到立足于自己所学专业来开展创业活动的价值与魅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环节
军训结束后是引导学生“入门即思出门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得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熏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同时提升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系统工程,是“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决策与定位→职业实施与路径→职业调整”这样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自我认知环节,指引学生充分运用系列测评工具,诸如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兴趣测试、创业特质测评等,全面认识自我,发现显性的我和潜在的我,了解自身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等,探索自己身上是否具备创业特质。在职业认知环节,让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和岗位有个全面的认识,看能否从所学专业的角度寻找到创业的契机,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立足于岗位进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职业决策与定位阶段,通过诸如生涯决策平衡单和SWOT分析等工具,仔细理清在知己知彼基础上自己的职业选择,创业或者就业,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职业实施阶段,如果选择创业,要制定好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特别是对于短期目标的实施,要脚踏实地。创业有可能寻找一片新的天地,也可能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如何做好自己的备选方案,也必须指引学生做最充分的准备,做好最坏的打算,做好备选方案。在此阶段,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学生们寻找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融入创业规划思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规划能力。
(三)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环节
作为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就业创业增添砝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洞察就业形势与政策更是一种需要加强培养的软实力。就业指导教育中有一个必经环节,那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学院每年都会通过专家讲座、领导发言、就业政策宣传月等一系列形式与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在这个阶段,当前国家的创业形势与政策解读成为了重头戏。“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务院、教育部出台了哪些政策和要求,省级、市级的相应的实施方案,各兄弟院校都是采取了何种实施行动,我们学院会采取哪些适合我们特点的行动计划,我们都会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活动对学生给予解答。通过学习理解国家、省市等部门下发的创新创业政策,研究我院应用指导,能够帮助学院各专业学生发现创新创业机会和机遇。
(四)就业实务指导环节
要想找到好的工作,就得指导学生搜集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学会制作完美简历,同时能够应对各种类型的面试。在我院的就业指导教育中,这部分一直是最核心的内容。现如今,学院发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的牵头作用,充分挖掘在这些环节中有助于学生成功创业的要素。如就业信息搜集环节,每一个用人单位背后都可以挖掘出成功创业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没有这些人物的伟大创业实践就不会有优质用人单位的存在。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任务时,可让学生从这些成功人士故事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怎么才算是完美的简历,完美是在别人看来是完美的,在自己看来修改是永无止境的。创业过程何尝不是这样,创业就是在追求一种永无止境的完美。在面试模拟环节,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创新能力、拼搏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因为这些都是面试官所看重和青睐的。
(五)就业、创业类大赛指导环节
我院的就业指导教育中,一直都有专门的就业创业大赛指导环节。“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发展”是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近些年,以创业竞赛整合校内外创业资源、推动创业项目社会化的做法目前已成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新趋势[7]。因而,学院愈加重视国家、省市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类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参与创业活动,学院为学生创业试错提供了平台与机会,这为学生今后走上真正的创业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经过教学改革,学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取得了进展。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原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基础上,增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必修课,开设了创新工程实践、创客来了等一大批选修课。授课模式发生了变化,线上与线下课程资源对接,建成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在线网络慕课。本学期,本学院学生和山东农业大学、临沂职业学院、青岛酒店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的学生选修了我们的在线课程。
两项教育有机融合,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大提升。2016年,学院先后有370余人参加国家、省、市各项创新创业赛事,取得国家、省、市级奖项57项。两项教育的有机融合,也促进了学院的就业与创业工作。截至12月31日,学校2015届毕业生共有3724人实现了就业,总体就业率98.70%[8]。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出现了一些自主创业典型。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都承担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两项工作的有机融合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从长远来看,这两项工作要真正取得实效,绝不是游离于高校工作之外,应该是寓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要与专业教育展开长期的动态融合。
[1]许正宏.蒋德勤.抓好高校创业教育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8-10.
[2]陈恒.有机融合 创新发展[EB/OL].[2016-10-21].http://epaper. gmw.cn/gmrb/html/2014-05/15/nw.D110000gmrb_20140515_ 2-10.htm.
[3]刘德林,杨瑞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是培养青年人才的基础[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30-33.
[4]胡汉辉.把创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取向的访谈录[J].阅江学刊,2016(6):61-68.
[5]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1-6.
[6]巩少媛.大学新生教育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3.
[7]蒋丽君,顾鸣镝.以竞赛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育,2016(10):71-75.
[8]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6-10-21].http: //www.sdbys.cn/advertisement/2016/2015sjfx/.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 辉]
The Exploration on Organic Fusion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Education
YAN Fang,WANG Xiang-heng
(Qingdao Harbor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Qingdao 266404,China)
Fusion is a state of edge fading or even disappearance.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carry out the organic fusion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education.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education,it should carry out a full-scal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mployment guidanc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arouse student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nd stimulat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In this way,it can not only exercise and improv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but also shape and polish students'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qualities.It can guid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concept of leading entrepreneurship by innovation,and promoting employment by entrepreneurshi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mployment guidance education;organic fusion
G710
A
1009—7600(2017)02—0076—03
2016-12-29
2015年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首期卓越班重点教学研究项目(GWZ2015A01)
阎芳(1980—),女,湖北浠水人,副教授;王向珩(1978—),男,湖北宜昌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