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瑶
从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看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
张 瑶
(辽宁大学 文学院,沈阳 110036)
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先秦至新中国成立前汉语研究的历史,是中国语言学史的开山之作。整体来看,这本书内容宏富,史论结合,实事求是,为语言学史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关于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王力先生分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但有学者指出该书分期不明、历史年限不清楚。此后出现的语言学史著作在分期问题上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各家关于语言学史分期的探讨,并提出在语言学史分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言学史;王力;分期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说道:“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路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第二个因素是汉族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1]。据此标准,他把中国语言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封建主义文化阶段(汉代末到清代末),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文化阶段(1899—1949)。还细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训诂为主的时期(经学时期),该时期的特点是以疏经解义为目的;第二时期是韵书为主的时期(佛学与理学时期),这一时期语言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第三时期是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经学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清儒在研究方法上超越前人,“小学”硕果累累;第四时期是西学东渐的时期,这个时期语言学的领域扩大,方法改进,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1]。这本书史论结合,庞大宏富,让大家对语言学史有了整体的了解。但是赵遐秋和曾庆瑞指出该书历史年限不清楚,例如,第一期是汉代的训诂时期,却讲到先秦荀子的《正名篇》和魏张揖的《广雅》等[2]。
其实,出现分期不明的情况也是事出有因的。王力先生在该书《前言》就曾指出,自己这本书是讲义性质,是用来做教材,并不是写学术论文做学术研究,后者当然不需要交代任何语言学基本知识,完全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历史。考虑到写此书的初衷,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具体分期的时候,会预设读者没有看过相关的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看得很少,所以他在介绍主要著作的时候,会涉及一些与其一脉相承或者同类的语言著作,进而提到一些相关的人物。例如,第一章是训诂为主的经学时期(汉代),如果王力先生直接单刀直入地论述汉代的语言学具体发展而不回顾一下汉代以前的有关语言学的发展情况,如先秦荀子的《正名篇》似乎不符合作者著书的初衷——预设读者对语言学的了解程度。从这个角度考虑,王力先生大篇幅介绍完《尔雅》之后,又简要的提到魏张揖的《广雅》似乎也情有可原。第二章以韵书为主,也掺杂着六朝至明代的文字学和训诂学,总体上王力先生点明了某个时期最有成就最突出的方面,同时,不可避免地穿插着一些这个时期的一般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互相补充。第三章是文字、音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在讲古文字学时,王力先生自己也提到:“古文字学的研究,从宋代就开始了,因为当时影响不大,所以留到这里一并叙述。古文字学的极其兴盛在清亡以后,我们之所以不放在最后一章叙述,因为最后一章讲的是洋为中用,而古文字学则是中国原来的学问”[1]。所以也就回应了赵曾二人所说的古文字学的论述年限远远超出了1898年,应该放到第四期去。
总体来说,王力先生对语言学史的分期原则,兼顾了很多方面,既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著书初衷),又结合了一般史书的著书原则——按时间划分,还考虑到语言文字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某个时期发展中最有成就的方面。
继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之后,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等相继也有关于中国语言学史分期的不同看法。何九盈先生从古人汉语研究所体现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将中国语言学史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濮之珍先生分了五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一些分散在典籍中的语言理论;二是秦汉时期的语言研究;三是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四是清代语言研究;五是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现代语言学。赵振铎先生的分期基本与王力先生基本相同,只是说法有些不同,他分为六个时期: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时期、清代到五四运动以前、五四运动到今天[3]。何九盈先生所谓的阶段性特点,是各个时期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最主要成分所体现的特点,例如,先秦时代以研究事物名称为特点,语言研究理论以“正名”“辨名实”为中心内容,如《逸周书·谥法解》“勤,劳也。遵,循也。肇,始也”;魏晋南北朝是汉语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是词义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阶段等[4]。此外,他还把宋和隋唐归为一个时期,认为宋代的汉语语音研究进一步稳固,但在文字学和语义学方面成就不大。而濮之珍先生和赵振铎先生把宋朝归入宋以后即元明时期,坚持“宋”属下说。赵振铎先生的具体分法是“宋元明时期”,他认为宋元明时期都有相同的理学背景,正是在这种影响下,语言研究不再是前代那种以研究经学、墨守陈说为主流,而敢于对经书故训提出异议[5]。何赵二人的具体分期之所以有出入,是因为二人所持的划分标准不同。相对来说,虽然同样认为“宋”属下的濮之珍的分期较为细致,在整体把握时代的基础上,又有细分。如,其书《中国语言学史》的第四章为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但下文讲韵书的时候又将宋代单独列出,讲等韵学时宋元并提,讲古音研究时宋明并提。笔者认为,以宋为下较为合适,虽然唐代政治大一统,经济繁荣,但是该时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却屈指可数,而宋代的音韵学研究成果累累,如在中国语言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广韵》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所以,唐宋合并为一个时期不妥。其实,宋属上还是属下的划分标准和整个语言学史分期划分的准则是一致的,应该抓住一个时代的学术指导思想,不应该仅仅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作为唯一的衡量准绳。如魏晋南北朝虽处于乱世,生产力遭到破坏,但汉末思想解放,加之佛教的传入,学术上有不少建树,晋吕忱《字林》、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等。
王力、何九盈、濮之珍、赵振铎、周法高等人的语言学史分期结果不一,是其所持的分期标准不同所致。
中国语言学史既然是“史”,理应按照历史发展的时代来划分,这样学习者才能有一个历史发展的概貌,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问题就在于,从研究内容上看,按时代划分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各个时期的发展成果是不同的。濮之珍先生也说过类似的问题,其在《中国语言学史》后记中提到,他的这本书是按历史发展时代来划分章节,但是由于研究内容的关系,该书有的章节较长,有的章节较短[6]。那么语言学史的分期标准是什么,又该如何界定?王力先生在其《中国语言学史》的全书结论中提到,“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路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第二个因素是汉族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他的提法既牢牢抓住语言文字的内在特点这一关键,又照顾到外在的大环境,是较为科学的。此外,何九盈先生的提法也颇具特色,他认为分期的依据是古人在汉语研究中所体现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何先生的分期依据其实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两个因素的综合,在兼顾大的外部环境时,突出该时期主要的语言发展情况。赵遐秋、曾庆瑞认为,汉语言学的历史分期,界限应当在汉语研究的大转折上,这种转折常常明显地表现为指导思想、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一切常常又是与社会发展的分期、哲学思想史的分期以及汉语发展史的分期相适应的[2]。事实上这种具体转折的界限是很难界定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何九盈先生在其著《中国语言学史》的前言中提到,期和期之间不可能一刀两断,中间有过渡,有联系,不一致,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要大致合理就不必斤斤计较。对此,赵振铎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用历史上朝代交替作为语言学史上分期的界限,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是就大体上的趋势讲的,并不是说到了某两个朝代递嬗的那一年,语言研究就马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7]赵先生基本同意王力先生的分期意见。
纵观各家的分期事实及标准,不难发现,分期的标准应该是既考虑时代因素(社会发展时代、学术思想发展时代)又考虑汉语自身发展因素。汉语自身发展因素不同于西方语言学,我国汉语研究的开始多少是围绕汉字进行的,每个汉字有自己的字形、读音和意义,各个时期三者研究的侧重点或有不同,同时语言文字发展有其独立性,与社会发展不可能完全同步。
由此,也可以尝试着建立我们的分期标准。标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语言文字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规律,考虑读者对中国语言学的掌握程度,在整体把握语言学史概貌的同时,重点突出某个时期主要的语言发展情况。其实,各家分期事实不一的原因就在以上各个因素究竟各应占多少比重。例如,王力先生较多考虑潜在读者的语言学现有水平,由此在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提到不少先秦的著书和理论,来交代汉代以前中国古代语言(王力称为语文)的发展概况,让读者了解语言学的萌芽。例如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中提到先秦荀子的《正名篇》;第二节讲述汉代《尔雅》的同时,又提到魏张揖的《广雅》。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固然可取,但是王力先生有些地方的篇幅过于长,比重过大,显得有点主次不分。这也是有些学者批评其分期的历史年限不清楚的主要原因,如赵遐秋、曾庆瑞指出:“第二章,文字学、训诂学和韵书,从六朝讲到明代,韵图又一直延伸到清末劳乃宣的《等韵一得》。(《中国语言学史》读后)”[2]至于分期应注意的其他方面——整体把握语言学史概况(考虑外部环境)、重点突出某个时期的特定的发展成果(重视语言发展的内部环境)更应该注意所占的比例安排。
[1]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0-172.
[2]赵遐秋,曾庆瑞.中国语言学史读后 [J].中国语文,1963(2):69-70.
[3]孙建伟.关于中国语言学史的几点思考 [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3):86.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7.
[5]李开,刘艳梅,焦冬梅.中国语言学史的几种研究法 [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1):176-168.
[6]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02.
[7]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
(责任编辑:王 芳)
Periodiz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A Perspectiv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 Written by Wang Li
ZHANG Yao
(School of Literature,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Wang Li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study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which is the groundbreaking book on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In the book,he outlined the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 with rich content as well as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discussion.Wang Li divid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nto two stages with four periods,though some scholar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unclear periodization and time.In this study,the previous studies are analyzed and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noticed in dividing the stages of linguistics history are put forward.
linguistics history;Wang Li;periodization
H042
A
1672-8572(2017)05-0091-04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5.14
2017-06-12
张瑶(1994—),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