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艺
试论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的培育
肖 艺
(辽东学院 商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本文在明晰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尝试阐明工匠精神延展为工匠文化,能够有效解决质量与效益的矛盾、单一主体与多主体协作之间的矛盾,重新选择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转换企业文化模式,建立完善的行为规范体系,有效地培育我国的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延展;工匠文化;培育
工匠精神在我国最高管理部门首先提出的是在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产业革命历史表明,工匠群体是各行各业的探索家和发明家。他们不仅生产了产品,也创新了精神和文明。而当代的工匠精神,应当是传统和创新、理念和务实、中华文明特色与世界发展大势的有机结合。在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情况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尤具现实意义。我国存在着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适应,中低端产品充斥市场,优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而工匠精神缺乏,是一个重要因素。生产高端、优质产品的企业,都是在一分一毫之间倾注了大量心血,日夜精进,进而达到了品质日渐臻于完美的境界。工匠精神是业者个体的一种工作态度,工匠文化是指业者群体化的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形成基础,而工匠文化则是个体业者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和升华。有研究表明,当个体价值取向转化为群体价值取向时,行为规范比个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更大[1]。本文在明晰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尝试阐明工匠精神延展为工匠文化,能够有效解决质量与效益的矛盾、单一主体与多主体协作之间的矛盾,重新选择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转换企业文化模式,建立完善的行为规范体系,有效地培育我国的工匠文化。
浏览许多近期相关文献之后发现,关于工匠精神的定义,多数采用《百度百科》的说法:“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商榷:工匠精神不应该是一种精神理念,而应该是在这种精神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工作态度。因为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谁都可以有,谁都可能有,甚至就连我们这些参与讨论工匠精神的人都可能有,只有将这种精神理念持续地体现在生产加工过程之中工匠的工作状态上才能称为“工匠精神”。因此,本文给出以下定义: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加工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需要说明的是,如此定义的工匠精神,是建立在传统手工产品制造或现代劳动者独立完成单一物质产品制造基础上的,不能反映现代化协作产品和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状态。如此定义,工匠精神应具有如下特征。
(一)求精不求新
受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限制,传统工匠们在处理产品的质量与品种关系时,首要是要保证产品生产的精湛工艺和精良品质,“精品不会泛滥,泛滥的肯定不是精品”,因此,品种的多少就处于次要地位了。创新是工匠精神本质要义,但是,传统工匠创新的着力点仍然是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的品质,花样翻新,短、平、快地“圈钱”,与工匠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在这一主题讨论中曾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在日本被称为“寿司第一人”的小野二郎用超过55年的时间来精心钻研制作寿司,就是这种特质的典型体现。他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2]
(二)求内不求外
这里的“外”主要是指产品外在的形式。而“内”则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产品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注重的是产品内在品质的提高,而不是外在形式的翻新,当产品的品质表现为外在形式时,他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品质而不是形式;第二,是指工匠内心世界,即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工匠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加工生产的产品和“享受”精雕细琢的过程,做出一款精品,内心会获得极大愉悦和满足。这是工匠精神的动力源泉。因为“热爱”和“享受”这两个关键词可以用来判定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过程和结果,才能加工出精品,才能修养成工匠精神。
(三)求质不求效
这里的“效”指的是效率和效益。俗话说“慢工出细活”。“细活”通常就是精品,“慢工”必然是低效率,而低效率很难能够带来高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说,求质和求效常常是一对矛盾,而传统工匠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质量第一,效率效益要为质量让路;甚至为了保证质量,宁可牺牲效率和效益。这一特征在当下的讨论中,被一些人当作工匠精神已经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论据之一。苏清涛先生在《对“匠人精神”的过度发挥,加速了日本制造业的衰败》一文中指出:“在‘边际成本上升’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产品质量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后,再进一步发挥‘匠人精神’使之更加完美,可能得不偿失。”日本制造业因此而陷入了衰败[3]。事实是否如此,见仁见智,但他确实指出了质量和效益在一定条件下是矛盾的关系。
(四)求己不求人
当传统工匠个体在加工生产一件产品时,他只是在反求诸己精益求精,己所欲而不施于人,通常不会要求他人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来保证自己产品的品质,并将这一过程看作是自我追求,自我修养。在《腾讯视频》有一个介绍中国现代工匠的短片,其中用手工制作古代铠甲的贯中久说的一句话:“虽然这个作品,之后可能和你没有关系了,但是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得到了一次升华。”是对这一特质的最好表达。工匠精神的这一特点在现代化的协作产品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立足于自身工作岗位和生产环节的偏执的质量追求,往往不能带来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甚至造成生产流程的阻滞。实质上这是工匠精神单一主体与多主体协作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
当工匠精神由单一主体承载变成企业群体工作状态时,就发生了工匠精神的延展。延展的结果使工匠精神升华为工匠文化。所谓工匠文化,是指企业所有组织成员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群体本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了这种升华,上文中提到的质量与效益的矛盾、单一主体与多主体协作之间的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工匠精神的延展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决定的
自20世纪初开始,工匠们已经被大规模机器无情地取代,社会化大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手工生产方式仍然在一些产品生产领域存在着,并且以其独特的魅力而熠熠生辉,但是,手工产品占社会产品总量的比率已经大大下降,而协作生产成为社会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式。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下,任何一件产品都是要经过复杂的生产流程来完成的,而每一个生产者只是加工生产某一配件或者完成某一环节的生产工艺。于是客观上需要工匠精神由个体向群体衍展,也就是说,只有每一个工艺环节上或者生产每一个配件的生产者都具有工匠精神,才能生产出一件高品质的产品;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只有当精益求精成为某一业者群体的共同工作态度和精神追求时,才能有高品质的产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说到工匠精神,都绕不开德国和日本,因为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工匠精神是它们成为制造业强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是假冒伪劣品的标识;民国时期,“日本制造(Made in Japan)”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甚至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还戴着“山寨大王”的帽子。可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两个国家却都跻身于世界顶级的制造业强国行列。它们立足于制造业强国行列的标识就是产品的高质量。众多的考察、研究、分析都认为,业者群体——企业管理者和产品生产者——普遍具有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造就这一金牌标识的第一位要素。这种群体化的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就是工匠精神延展形成的一种工匠文化。
有人认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德国、日本在建设制造业强国起步时的状况差不多。这有失偏颇。因为中国已经从2010年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目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显然说的不是质量) 位居全球第一位[4],再加上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中的工艺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中国制造业强国梦的起步点,要比德国、日本高出许多。但是,中国毕竟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并且已经确定了用30年时间、分三步走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德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而言,将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缺的是工匠文化
我国部分业界人士在总结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时指出:“我们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不缺设备,不缺资金,缺的就是认真做事的态度。”这是本土人士看本土企业得到的印象,事实上可能并不全面,但却很深刻。如果与世界上制造业强国的企业对比起来看,这可能也是最显著的差别之一。“认真做事的态度”是工匠精神一种近似表达方式,如果描述成一种业者群体行为的方式,那它就是工匠文化的抽象概括。如果把它当作一把价值标尺去衡量业者群体,那么,“缺乏认真做事的态度”就是缺乏工匠文化。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大军,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仅技能劳动者就达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 500多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7.3%[5]。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技能人才激励制度,从1995年至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部)在全国共开展了13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累计评选表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30人,有2 728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5]。可以这样说,被表奖者个个都是顶级工匠。2015年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大国工匠》和广东卫视的《技行天下——匠人匠心》,集中介绍了当代中国工匠代表们的高超技艺,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和精益求精的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工匠精神。姑且不提古代、近代中国的那些能工巨擘,就说当下,中国真的是既不缺工匠,也不乏工匠精神,那为什么支撑起来的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不是强国呢?答案就是,在我国,工匠精神仍然是以单一载体散点式存在着,还没有延展成为具有群体特征的工匠文化。因此,要建设制造业强国,必须培育中国的工匠文化。
我国的制造业正处在以“电子化、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生产”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之中,在未来的30年,即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以“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一革命过程中,技术会嵌入到整个社会中,甚至会嵌入到人类的身体中[6]。许多人都认为,在这种条件下,新的机器智能可以完全代替作为生产者的人,产品质量将完全取决于工艺设计和生产流程,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将不再有现实意义。对此,本文指出如下三点:第一,工业革命不论发展到何种程度(第五次,亦或是第十次),都不能完全取代物质产品的手工生产或单体劳动者生产的形式;第二,工匠精神延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是服务产品的生产,在这一领域中劳动者个体生产属性将会长期存在;第三,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并非是一个线性过程的两个阶段,不会是前后无缝对接,而是一个可能存在相互重叠、同时演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当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推进过程(有的可能还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中,在另外的地区、行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我们需要谨记的一点是,所有工业革命最终都是由人类个体或集体选择所推动的。”[6]因此,不论从哪一个视角来看,培育建设工匠文化都是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一)切入点的选择
本文将培育工匠文化视为一个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由于围绕着企业文化存在着众多的探讨和争论,本文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确立和采用如下观点,以作为进一步探讨工匠文化培育的前提:(1)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组织成员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是存续时间超过一定界限的企业就有自己的文化。(3)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但是有的企业存在明确的文化设计和载体,是一种显性文化;而有的企业将文化建设融合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之中,表现的是一种隐性文化。(4)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有为而治”,即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者的人际促进行为,而不应该是“无为而治”。(5)企业文化有优劣之分,优良的文化能够被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广泛接受并乐在其中,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低劣的文化往往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壮大或者加速企业消亡。(6)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累积沉淀的过程,越成熟的企业文化对管理者和员工的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的功能就越强。(7)就企业群体来看,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多元的,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可以选择并且是可以转换的。
纵观目前国内的制造业企业,近三十年来在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牵引下,奉行的基本上都是“低成本量产文化”,这种文化模式的核心价值观是在质量标准一定的前提下实现产量的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而工匠文化模式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产量和成本一定前提下使产品质量达到最优化。因此,在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培育工匠文化,需要进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新选择,进而实现企业文化模式的转换。这就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工匠文化培育的切入点。
选择这样的切入点培育工匠文化,不会是一个阳光灿烂莺歌燕舞的过程,它要在扬弃现有企业文化基础上来建设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有强大的思维惯性需要克服,市场和消费者是否会对新的价值观指导下产出的产品和服务给予及时足够的回报,对于企业而言事关生死存亡。这将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过程。选择这样的切入点还表明,本文主张建设一种能融合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体现在企业所有组织成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内生文化,而不是建设那种“壁挂式”的企业文化。
(二)转换企业文化模式,培育工匠文化的关键举措
转换企业文化模式,培育工匠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如下举措本文认为具有关键性意义。
1.企业管理者转变价值取向,亲力亲为推行新的价值观
企业管理者,特别是核心领导者(如董事长、CEO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暂不论国有企业)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他(们)往往都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人际促进力量。企业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去向“数量”要效益,将来必须向“质量”要效益,在追求企业发展壮大和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秉承“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必须充分体现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中。例如,生产的汽车存在设计上缺陷,你能毫不犹豫地召回;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你敢当众拿锤子把它砸碎……企业文化建设最大的忌讳就是管理者只喊口号,不做实事,甚至是说一套做一套。“没有比一个团队成员不出现或不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使团队失信更能伤害团队的行为了。”[7]这也从反面说明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建立健全高水平的质量标准体系并严格施行
首先,从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到产品周转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质量标准,不留空白,没有模糊区间。这一标准体系的严密程度、完善程度和覆盖程度,本身就是工匠文化在管理过程中的体现。其次,质量标准要高。它不再是国颁标准、部颁标准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是世界范围内同行业的先进标准或领先标准。这样才能为培养工匠、发挥工匠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坚实的平台。第三,严格施行,就是要将质量标准化作企业所有成员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行为范式。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要对照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质量标准的就要有对应的评价指标。评价结论要作为进一步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的依据,同时也作为激励约束的依据。在工匠文化培育过程中,甚至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匠文化之后,物质激励永远都是促进质量提高的最大动力,惩戒永远都是防止重复犯错的不二法门。成员个体的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总是能够与其获得的薪酬相匹配,其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总是伴随着职级、薪酬水平的同步提高和更高的荣誉褒奖。当一个成员立足自己工作岗位,在研发新产品、改进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更多地付出精力时,总能及时获得企业制度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那么,这家企业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工匠文化,质量至上、精益求精将会成为潜意识驱动下的业者群体的本能反应。
4.创造良好环境,成风化人
概括说就是以文化的形式来建设文化。(1)围绕“质量至上、精益求精”这一核心价值观,把企业发展中需要秉持的理念、宗旨等,高度概括成文字,并以适当的形式标示出来。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以《企业文化手册》的形式出现。特别要注意三点:第一,不搞繁文缛节,要易记易懂;第二,通过培训学习,让企业每个组成人员入脑入心;第三,最关键的是,必须在管理和生产经营中贯彻这些理念。(2)利用有效形式,倡导、宣传这些理念和宗旨。(3)广泛开展培训学习活动。这一活动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要培训学习企业的理念宗旨,更重要的是培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标准,让培训学习成为企业成员发展成长和尽职晋级的有效通道。(4)树立质量标兵,塑造创新典型,为他们树碑立传,让他们感到无上荣耀,让其他成员感到渴望可即。(5)营造家的氛围。如果企业既能够为其成员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又能够为其提供成长的机会和环境,还能够为其提供情感沟通和情感慰藉的话语权和话语场,那么,成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沉下心来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产生和发扬。
想要成为真正的“匠人之国”需要将工匠精神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结合起来。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大国工匠。工匠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需要社会、企业、教育机构共同完成。我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广大劳动者相结合。每年我国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如果还有几百万工匠出师,那是何等强大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1]方阳春.个体——群体价值观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58):6.
[2]百度百科.寿司之神 [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寿司之神.
[3] 新浪专栏.领袖意见 [EB/OL].http://finance.sina.com.cn/zl.
[4]中国成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竟有31个世界第一 [EB/OL].(2015-12-15) http://www.jc35.com/news/detail/45304.html.
[5]叶雨婷.高技能人才仍是我国人才一大缺口 [N].中国青年报,2016-12-20(11).
[6]戴维斯.何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16(4):4.
[7]沙因.互相帮助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
(责任编辑:游媛媛)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and Craftsman Culture
XIAO Yi
(School of Business,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118001,China)
The intens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s introduced.Furthermore,it is proposed that an enterpris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culture that is extended from the craftsman spirit so as to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quality and benefit,single subject and the coordination among multiple subjects.Besides,an enterprise should rebuild the core values of its culture,change its enterprise culture mode and set up its perfect conduct code system.
craftsman spirit;extension;craftsman culture;cultivation
F272-05
A
1672-8572(2017)05-0080-06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5.12
2017-03-15
肖 艺(1981—),女,辽宁丹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