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2017-03-12 11:01刘晓飞
林区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微文化政治思想

刘晓飞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宁810007)

“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刘晓飞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宁810007)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微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和消极影响,同时也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微文化”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微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一、“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12月7-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将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微时代”的特性酿就了“微文化”的产生,“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形式,正逐渐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微文化的出现扩大了人们自主表达思想的空间,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话语自由权。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手机网民规模为6.56亿。手机现在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日常生活用品,互联网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促进了手机上网率的提高。“微”平台使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依赖互联网,“微文化”的传播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辅助座谈等形式开展,随着“微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座谈等方式已经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微信、QQ、朋友圈等形式,这些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微文化”作为新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设备随时、随地、随性地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当代大学生中,微博、微信、QQ等有很高的使用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微”平台合理运用起来,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在高校教学中已经出现“微”平台与教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在家通过观看教师发布的视频就能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场所。“翻转课堂”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小了教师的工作量,学生也乐在其中。又如心理情景剧,在拍摄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并通过“微”平台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微”平台起到教学载体的重要作用,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可以通过“微”平台发布和传播更具生活化、个性化的信息,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信息,传播的内容更为生动、直观,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也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开拓了新视角和新方向。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微”时代下“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已略显枯燥、过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微文化”进入校园,使学习与“微”平台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微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内容的简洁与微小,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平台实现“全时、全速、全部”的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能够很快地了解社会热点和身边的实事,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2.“微文化”的多元性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构建。当今大学生的整体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压力、心理冲击或不良信息影响时,很多学生会走上极端而酿成悲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塑造健康心理。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1.“微文化”的时效特征,使得传播内容更新、传播速度更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文化优势,丰富教学内容,缩短学习时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通过“微文化”大学生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术发展等动态,还可以及时传递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平台获取、筛选一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材料,并通过学校的“微”平台进行传播,方便学生的浏览和学习,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微文化”的普及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微文化”信息的普及性,是任何报刊、广播、电视等无法比拟的,“微文化”具有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传统教育的特性。一方面,“微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通过“微”平台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3.“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方式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较大影响。因此,“微时代”应高度重视“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大学生接受、认同和自觉践行的基础上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微文化”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引导作用,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观点的庞杂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1.“微文化”的开放性,克服了信息传递的地域局限性。“微文化”的传播超越国界和时空,而且传播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反动、迷信、黄色、违背马克思主义理念的信息内容。大学生对这种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2.“微文化”的虚拟性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没有权威约束的范围内发表并接收信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信息乘势而来。很多不利于和谐的网站通过互联网传播其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判断是非和鉴别美丑的能力有限,这些负面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3.信息庞杂容易使大学生价值观念被误导。丰富多元的信息使大学生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出现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这种“微文化”环境中,充斥着各种不良的价值取向和形态,这些价值形态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形成了较大冲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该阶段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难以甄别好坏优劣,极易被错误的价值观念诱导,出现看问题片面、极端的思想,进而对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二)发表的随意性影响大学生的自律

1.“微文化”的传播具有复杂性,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有害信息和腐朽垃圾文化,这对缺乏辨别能力、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容易使大学生放松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影响大学生的自律,导致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缺失。

2.很多大学生没有适应如何从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生活,对自我要求放松,脱离父母的管教,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接收力和好奇心。“微”时代下大学生迷恋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和网络游戏,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网络,长期逃课,荒废学业。

3.在“微”平台中使用者可随时随地发布消息,而这些信息的质量难以得到监督,基于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一些不良信息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也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律。

(三)非主流文化的渗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1.随着“微文化”的传播,学习方式网络化也使学生对网络过分依赖,学生迷恋网络,受网络游戏和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导致学习态度懒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一些极端主义和腐朽思想的非主流文化不断地渗入到高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淡化了国家民族意识、削弱了爱国主义思想,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2.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有一套传统的教学程序,非主流文化的渗入冲击了传统教学程序,影响到学校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迫使学校重新制定相对应的教育程序,这也阻碍了大学生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任务量。

3.自由、随性的非主流文化渗入到高校,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意识。很多学生在道德情感上表现冷漠,对道德感和是非感越来越模糊。非主流文化很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我,没有明确的理想和方向,面对各种压力时容易自暴自弃、自我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弱化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以“微文化”为载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一)建立清朗的网络环境

学生在运用“微”平台时很难准确判断信息的优劣,学校应建立清朗的网络环境,在学生使用“微”平台时能起到监督作用,有助于学生发表和传播有意义、健康的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把握网站的热点话题,选择具有感召力并贴近学生的信息,通过学校的“微”平台进行传播,加大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处于一个安全健康的微环境。通过开设论坛、开展网上讲座和在线答疑,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微时代”下注重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高校忽视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使大学生在使用“微”平台的过程中表现出有违道德、违法甚至犯罪的不良行为,引导大学生安全、合理、健康上网,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网络法制教育中,要培养网络法制意识,提高大学生对微文化信息的辨别能力,汲取对自身有益的健康信息,积极主动地排斥不良信息,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将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使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依托。

(三)提升教育队伍和大学生自身的“微文化”素养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养,不仅要提高政治素养,还要注重并提高“微文化”素养。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微文化进入学校,教育者必须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发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展现优良的教育信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对微文化信息的辨别能力,汲取对自身有益的健康信息,积极主动地排斥不良信息,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微文化课程与讲座,使学生从正面了解微平台,正确理解微文化,从微文化中得到正能量,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再次,大学生应从自身的主体意识出发,创造并传播有意义、积极向上、健康、顺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微文化信息,以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四)加强校园网的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

校园“微”平台信息的发布与传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思想、贴近校园生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并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一些敏感的思想和观点进行疏导、分析和辅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要给予特殊关注,进行思想引导,释疑解惑,既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监督、引导,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并因材施教地及时处理。

[1]欧阳锐,施源德.探析微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

[2]魏景荣.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2013,(21).

[3]成璐.校园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4]陈群.浅析“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5]梁洁.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新探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8):172-174.

Influence of Micro Cultur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Xiao-fei
(College of Marx,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ing 810007,China)

With the coming of"micro era",the influence of"micro culture"on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deepening. "Micro culture"as a new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t only produc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but also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hallenges educators.So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micro culture"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micro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f college students;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G641

A

1008-6714(2017)07-0001-03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7.001

2017-03-27

刘晓飞(1991-),女,青海湟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微文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