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思政课改革思路探析

2017-03-12 10:04
丽水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闵 帅

新时期思政课改革思路探析

闵 帅

(丽水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浙江丽水323000)

“关爱大学生”彰显了大学生全面成长、全面成材的理念,聚焦了时代对思政课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变化的新要求,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基本理念、具体路径和有效抓手。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打造“关爱大学生”的教学模式,以个性成长为激励,以实体和虚拟教学平台为支撑,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师的管理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材。

人才培养;思政课;方法创新;教学改革

一、时代对思政课改革的新要求

1.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飞跃式发展,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高超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即主动满足社会需求、自觉适应社会发展方向和经受各种考验与挫折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供给多样化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适时进入了普及化阶段,人才培养规则也相应地由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在普及大学教育的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都被置于市场化配置的新规则之中,合格人才的衡量标准不再是由教育部门而是由人才市场说了算。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如果大学毕业生仅仅是知识的高手,而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缺乏核心竞争力,最终也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厄运。为此,必须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关注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养成。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认识论、方法论等培养的主渠道,应该在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中处于引领地位,主要体现于:帮助学生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适应和满足民众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认清时代发展的特点,养成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坚定民族复兴的理想和信念,积极进行智力创新,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凭借其形而上的优势,思政课必须主动引领学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自觉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使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辅相成,实现个人发展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和谐统一。

2.重视微观层面的培养

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但是其思维的惯性一时还难以完全消除。在高等教育领域,曾经与体制相结合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意念还未完全改变,造成一些教育工作者常常忽视教育对象的特点,把亘古不变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视作当然,强制灌输给学生。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以智力培养为核心的精英教育模式固然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必需的人才,但是其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的弊端一时被学生为生存而竞争的压力所遮蔽:它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难免有损于其身心的全面成长,甚至埋没其潜能,扼杀了其创新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部分教育工作者仍然刻舟求剑,抵触改革,认定强制教育无错,粗暴地以一把尺子衡量众多的千差万别的学生,强压牛头喝水。这不仅让教育目标难以实现,还违背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违反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以同样的方式生硬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与教育的初衷南辕北辙。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下,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以有限的投入来满足社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而是尽可能多地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人才需求——人才需求创造的越多,吸引到的各类教育资源也就越多,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力也就越大。只有尽可能多地把有限的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适度造成人才供给过剩的压力,才能保证人力资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正常运作和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微观教育入手,以尽可能多地挖掘每个大学生的潜质、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推动人才培养朝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要成功地为各类人才培养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力支持,思政课就不可能再大而化之地只重视宏观层面的教育而忽视微观层面的教育。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教育细节,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的点滴入手,关心其细微的变化,适应其情感的需求,因势利导,润物无声,让细节教育成为新常态,才能落实思政教育的真正价值。

3.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精英教育固然要重视,道德底线教育更不容忽视;高等教育不再把培养思想高度统一、政治觉悟至上、“又红又专”的社会精英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而是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广泛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标。培养道德至善的完人的目标既难以完成,也不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求。在普及大学教育的背景下,必须加强道德底线教育,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每个大学生都养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自觉参与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一个都不能少,才能整体上提升国民的政治素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有序竞争,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节约经济社会资源,推进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通常涉世不多,对社会,虽有观察,却缺乏亲身的体验;对人生,虽有规划,却缺少实际的历练;对职业,虽有理想,却还没时间践行。这就造成,他们一旦走出校门,难免会陷入某种困境:生疏的环境、陌生的工作对象、各种突发状况、甚至是坎坷和挫折。怎么办?要避免或克服这些困境,大学生不仅需要高超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从择业、创业之始,就能利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自觉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前预测职业的发展方向,自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会自觉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前进方向统一起来,从容应对,置个人的职业技能于最大的发挥空间之中,不断开拓进取。为此,思政课必须切实发挥立德树人的功用,在追求道德至善的过程中,完成对每一个大学生的道德底线的教育,使之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格。

二、新时期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关爱大学生

“关爱大学生”就是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材,让每个人都能体味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把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来,以增强其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这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对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有助于促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由注重大学生的智力成长向注重大学生身心全面成长与核心竞争力的养成转变,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基本理念、改革路径和具体抓手。

1.基本理念:以生为本

有一种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的误区就是把大学生视作一个同质化的、没有独立思想的、缺乏个性的统一整体,奢望通过一遍思想政治理论的宣讲(哪怕是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就能高效地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种抹杀学生个性、忽视学生具体需求的理念已经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面对日趋活跃的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各种历史观、政治思潮和社会舆论的交互影响,要高效地落实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好“以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主和以学生为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1]。大学生群体既不能再被视为统一的整体,也不能被看作一成不变的耙子,而是一群鲜活、好动、经历不同、思想活跃、个性千差万别的学习主体,一群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方向和各种实际需求等潜力的鲜活个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信任学生的创造能力,高等教育才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才能产出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合格产品”。

2.改革路径:从微观入手

首先,教师要针对大学生的学科基础、兴趣偏好、实践经验、成长环境等差异,完成相关调查统计,为进一步完成个性化教学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供选课辅助等具体支持。其次,充分发挥选课制的优势,照顾不同学生群体的偏好。根据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兴趣偏好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社会关怀的不同,把选课类型分成知识型、实践型、思维型等类别,通过学生选课的行为,初次实现分类教学管理。再次,充分发挥学分制管理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选择教学时间、地点和授课教师、方式(实体课、MOOC等)的便利,进一步解决教学管理方面学生的被动性问题。复次,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对象,在教学难度、深度和广度中间做出平衡,在理论、实践、思维之间选好亮点,或通过各种思想理论的交流交锋、多元思想意识的碰撞,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或通过体验式学习,切实解决思想困惑,让学生由衷信服;或贴近社会实践,变各种挑战为动力,驱动每个人进行创新学习。最后,对毕业生进行抽样跟踪调查,掌握其能否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创新、创业等具体情况,及时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检讨和修正。

3.具体抓手:热点问题

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多、好新奇、变化快,“多问题”,关心社会及身边的热点问题、具体问题、实际问题,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疲于应对的难题,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只有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新现象和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变化予以科学地解答,才能让大学生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只有针对当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领域中的成就与问题予以具体地解析,才能帮助学生养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帮助学生成功抵制各种错误历史观与思潮的侵蚀,才能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的信仰与坚持;只有不断解决大学生成长与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才能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才能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维特点,是落实好思政教育最有效的抓手,只要对其思政动向顺势加以引导,就能让思政教育落于实处:正视、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就能提高其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强化其事事关心的优势;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解决现实的困惑,看清问题的本质,就能不断开拓思维,提升其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推进课程内容创新,不断重复“关注热点—解决问题—开拓思维”的过程,就是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养成创新能力的过程。

三、打造“关爱大学生”的思政课

1.转换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一方面,学生由“改造对象”变成“创新主体”、由配角变成主角。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力,只是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能力提升的路径不尽相同。利用什么方式、什么途径把学生的潜力从应试教育中挖掘出来,这是“青年问题”;如果搞“一刀切”,勉强把每一个学生都用应试教育一个路径来提升,一些人不免不适应、跟不上,就成了“落后学生的问题”、学生就成了“问题青年”。到底是“青年问题”,还是“问题青年”?教育者必须立足于时代辩证地回答。每一个学生都是历史的客体,“问题青年”是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必然产物;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可能不自觉地放大教育教学问题。毋庸讳疾忌医,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学生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恰恰是麻烦的化解者;不是“改造”的对象,而是教育的主体、创新的主力。要让学生成为创新主体,要首先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要锋芒毕现,请早处囊中。在现代教育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成长计划和培养方案,自主学习、主动创新和全面成长。

另一方面,教师由“圣人”转变为教育者、由主角变成配角。在普及大学教育阶段,教师已抹去“圣人”的光环,不是学徒制度下一个行业的垄断者、也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裁决者,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师生之间已是相互平等、相得益彰的关系。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以知识赐予者的身份对待学生,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视之为需要改造的“问题学生”。教师必须从满足学生成长的具体需求而非理论假定出发,提供相应的智力服务;为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学习中发现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想教育的路线,让微言大义体现于细节教育中,体现于学习计划的设计、成长的激励、创新的辅助上,处处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和作用。

2.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内容

一方面,学生由教师“盯着学”转变个人“自觉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在哪里学、什么时间学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握。课前,学生可以读教材教辅资料、看教学视频、听专题讲座、与教师进行网络互动,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学习、自由辩论、网络讨论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课上,学生不需要再听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直接讲授,可以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多与教师讨论交流、更多互相提问与解答,以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和创新。课后,学生要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比如调查、宣传、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等;也可以参加模拟社会实践,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予以科学的解释,以实现进一步深化所学的知识、方法和理念的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由“管家婆”转变为“导演”。教师不再包办学生的学习,只提供相关的帮助和管理。课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音视频与文字资料、案例材料、研究方法以及线上线下咨询的便利;明确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各项评测标准,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课上,教师主要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管理,对学生的提问、交流、提升进行“导演”,对学生的辩论、竞赛进行“裁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激励和引导。“以生为本、以师为末”,不是否定和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放任自流,而是发挥其导向作用,要让“末”成为杠杆之末,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的创造力,达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课后,教师要及时对课堂效果予以评估,并对教学目标、进程和方法及时进行修正。

四、改革教学激励机制

对学生的激励由以被动激励为主转变为以自我激励为主、由期末考核为主转变为过程考核为主、由知识考核为主转变为任务考核为主。思政课既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天然相联系,又与学生的身心成长密切相关,因而对世界、对人类社会、对人生的每一个新的认知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凛然正义、民族大义和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等精神激励。这是驱动人类不断开拓创新的力量,又是激励青年勇攀知识高峰的无形推手。精神激励的充分发挥需要教师营造浓厚的求知氛围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规则,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学生在学习中每完成了一个目标任务、有一个新的感悟,都会有一个收获感带来的激励,这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信力、创造力的培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绝不能为了方便管理而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是立足于关爱大学生,改进考核模式,实行个性化考核、过程考核,突出能力培养。考核不以统一的试卷来评价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细化考核目标,以个性化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让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计划、找到自己的每一点潜力,甚至是一个小的感悟等任何有益的探索,都应该得到教师和相关部门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把关爱学生、辅助学生创新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之中。思政课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认识偏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其教育目标,因而它不是重复式劳动,也不是简单劳动,而是立德树人的伟大工程。对于教师,关爱大学生,发现其特长、辅助其成长成材本身也是对教师最大的激励;不过,对于学校管理部门,还是要建立追踪学生思想动态的管理与考核制度,一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撑,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对关爱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特点和优点、挖掘其潜力等做出细致而艰苦劳动的部门和工作者,给予相应奖励,激励教师时时、处处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把思政教育落于实处。

[1]马俊杰,文书锋,黄文彬.论坚持“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63.

An Explorative Analysis on Reforming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s in New Era

MINShua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Lishui University,Lishui323000,Zhejiang)

The idea of showing the profoundest concern for the students highlights the philosophy of supporting students’all-round growth in college and their successfu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and focus on gearing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s with their changing objects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The idea offers the basic philosophy,specific paths and effective meansfor reformingthecurriculums.Thepoint for breakthrough in thisrespectisto forgethecorresponding mode of teaching with real and virtue platforms of teaching as scaffolds and with students’individualistic development as objective.Theultimateaimistobringstudents’innovation potential and teachers’management ability intofull play in the hope of facilitating students’autonomous and initiative learning as well as their all-roun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alentscultiv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method innovation;teachingreform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4.018

G641

A

2095-3801(2017)04-0118-05

2016-10-11;

2016-12-05

闵帅,男,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