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花灯戏艺术风格特征

2017-11-15 08:54蓝天棉
丽水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平江音乐

刘 芸,蓝天棉

平江花灯戏艺术风格特征

刘 芸,蓝天棉*

(丽水学院 民族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平江花灯戏在民间也被称为平江灯戏,是流传于湘北地区一带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它以平江方言和长沙官话加以结合,提炼为舞台语言,除传统剧本外,民间艺人采用词纲套用方法进行即兴创作。随着历史发展,平江花灯戏趋向大戏,唱腔有小调、正调、引进调、曲牌专用调,旋法中四度音程出现概率高,演唱时真假声有机结合,其风格独特,特色鲜明,体裁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平江花灯戏;艺术特征;音乐风格;演唱特点

一、平江花灯戏的历史渊源

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平江花灯戏亦是如此。乔建中先生曾在《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一书中提到这样的一种观点:“人文地理学的基本观念之一是,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总要程度不等地受到相关地域地貌、山川河流海洋气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而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方式和方向大都取决于自然因素,较为恒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往往决定了某一社区的生活风习和文化传统。音乐地理学的研究更是明确提出,音乐生活的表现和地表的自然构造关系密切。”[1]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音乐,中国是一个地貌特征丰富多样的国家,音乐种类更是百花争艳。

(一)平江的自然地理文化因素

平江地处湖南省的东北部,与湘、鄂、赣三省交界。东面与江西的修水和铜鼓县相近,南面与浏阳市接壤,西面毗邻着汨罗市与长沙县,北面一头连接着湖北的通城县一头连着岳阳县。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正所谓“怪石踞虎豹之形,石溜泻琼瑶之瀑”、“幕阜绝顶,石壁如削,水从石壁直下,飞流溅沫,人迹罕到”[2]。青山叠峦,汨罗江水环绕,一幅“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美景,也被誉为“蓝墨水的上游”,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文化。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住宅和路基”[3]。山山水水占据了平江大部分土地,以至于古时平江农耕面积少,人民生活贫困,交通的不便利则导致人们与外界交流受限,人们过着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生活,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定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又维持了平江民间艺术的稳定性,完整地保留了地方文化遗产。平江花灯戏也在这样的一种地理文化中产生与发展。

历史上的平江作为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频繁的战争。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但同时也带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外来的文化及民间艺人,再碰上平江独特的地理文化,相互交融,便形成了具有平江风味的民间艺术,如山歌、平江锣鼓、宗教锣鼓、地花鼓、提线木偶、丝弦小调、平江皮影戏等等。

(二)平江人文风俗历史因素

平江地处我国南方,和我国大多数南方农耕文化地区一样,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像婚嫁、丧事、诞辰、寿宴等都有很多礼仪风俗,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田间坝头上,人们或对唱山歌小调、或表演地花鼓、或采莲船耍龙舞狮,好不热闹。在历史沉淀中,鼎盛时期的平江民间艺术多达20余种。平江的花灯戏正是在这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大背景下,综合了民间说唱、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以及独具特色的平江方言而形成的艺术形式。

平江花灯戏究竟形成于何时,至今仍无确切的说法定论和明确的历史记载。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在封建统治时期,统治者大多奉行“愚民政策”,在这种政策之下,在有的历史时期,凡是表演或传播劳动人民自己所创作的艺术活动,皆被称之为“淫戏”,不单单要没收行当,缴纳罚金,严重者还要受牢狱之灾。因此在对平江花灯戏的研究上很难从旧官府书籍上找到可靠的文字记载。其二,因为民间艺人大多没受过系统专业化的教育,文化水平较低。在对灯戏的传授上依旧是口传心授,口口相传,没有留下相关的文字记载,考证起来难度便更大了。

平江花灯戏早期时也被称为灯戏,古时照明条件受限,平江花灯恰又因在表演时用灌了青油的楠竹为器皿,以棉布条为灯芯照明,又或是用灯笼照明演出,因而得此名。而在乾隆八年编纂的《平江县志·民俗》中,平江灯戏也被称为“歌戏”,“元正献岁,邻里燕饮相庆,十二日止,谓之云开节,或者轮接雕神,搬演歌戏”。此处提及的“歌戏”我们之所以认为是平江的灯戏,是因为中国自元以来所形成的各种戏曲,皆以念白、歌舞为主,具有明显的歌剧特征,恰而平江方言中,戏与剧又是相通的,故如是说。在笔者查阅平江灯戏何时形成之时,在胡毅博《略论平江灯戏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得到了相对认可的答案。他对平江灯戏的形成时期做了一个推断:“根据清乾隆《平江县志》中‘旧县志’一词,说明平江花灯戏形成并活跃于民间的时间有两个,以清代自称“本朝”或“新朝”,则‘旧县志’应指明代修的县志。而明代平江修志最近一届在崇祯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距今376年。既然中国早期歌剧形成于宋、元时期,由此推断平江灯戏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3]47。

平江灯戏为什么而形成,民间更是传说纷纭,各执一词。传说之一:北宋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命运引人唏嘘,结局很是凄惨,导致其阴魂不散,于是人们为了慰藉亡灵,便在野外搭台张灯演戏。传说之二:宋仁宗时期大建清蘸(道教仪式,用以祈福迎祥、祛病延年、求财求学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张灯结彩,演戏祭拜神灵。而被众多老艺人接受的传说则源于唐朝,相传唐太宗微服私访至平江,逆汨罗江水而上,下榻在今平江的加义镇,久离皇宫,加之又来此荒凉之地,不免倍感寂寞,遂演起了地花鼓,唐太宗饰演的丑角在平江当地被称为三花,嫔妃与各类随从则反串旦角,君臣同乐,不亦乐乎。此传闻在民间传播开后,后世每到新年,百姓们便会以一丑一旦或二丑二旦等方式走街串巷地去表演地花鼓,为人们送去祝福,平江灯戏便是在这时逐步形成发展而来。

二、平江花灯戏风格特征

“时间的流逝产生了历史,历史的变化过程形成了时间更替,运动着的时代构成了社会、文化的变更,也包括了音乐文化的变更。一切的变化都源于时间”[4]。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平江花灯戏历经无数民间艺人的传承创新,与其他民间艺术有着共生关系,在地花鼓的基础上,配以人物故事情节,由原先的唱、打发展为如今的唱、念、做、打,平江花灯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

(一)剧本

平江花灯戏的剧本也称之为“桥本”,“桥”顾名思义是连接两地的一种建筑物。把剧本称为“桥本”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灯戏表演时剧本的重要性。“桥本”是连接艺人和人物故事情节之间的一架桥梁,并有一套固定的表演模式,角色的出场亮相,人物台词都可从中套用。有时几页的“桥本”便可演出三四十分钟。剧目种类多样,多以搞笑、滑稽逗趣为噱头。取材来自日常生活和表演现场,因此具有很强的即兴性。按照故事的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日常生活类(《张三卖肉》《爱女嫌媳》)、男女爱情类(《林三守花》《兰桥挑水》)、神话传说类(《麻姑姐姐过江》《吕洞宾点药》)、其他类。

剧目的主要创作来源有3个:其一来自于民间灯戏艺人的集体创作,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加以民间传说故事糅合而成;其二源于艺人借鉴小说改编而成,传记学习皮影戏而来;其三清朝以来,随着巴蜀湘戏、汉戏、京剧等流入平江,平江灯戏结束野台戏而开始登入庙宇祠堂表演,并尝试积极创作新的剧目,平江花灯戏出现了空前繁荣。此类为庙堂而作的剧目就高达300个左右,20世纪50年代,平江灯戏先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观灯》《两个炊事员》《送香茶》等。

(二)角色

“传统的平江花灯戏角色分工比较粗,原为生、旦、丑及‘点余相’,‘三个半柱头’,灯戏始无净行,‘点余相’介于丑净之间,至引入大戏剧目后方有了净行,故称‘半个柱头’”[5]12。“点余相”又称为“打加官”,即每场开场时出来作贺,向主人家或是宾客说祝福话,讨个红包。随着剧目日渐丰富多样,以及受岳阳巴陵戏及花鼓戏的影响,平江花灯戏的行当角色也在发生变化,逐渐开始细化分工,出现了老生、小生、奶生、净角、闺门旦、正旦、花旦、摇旦、老婆旦、丑角。

(三)语言

平江方言属于赣语的一种,周俊勋在其所著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一书中曾称平江方言或许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汉语言传承者。它不仅仅只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历史、一种独特的文化。平江话包含着声母22个,韵母62个,单字调(阴平阳平、阴去阳去、阴上阳上、入声)7个。语言亲切而俏皮有趣。例如在《贺新年》之二中,歌词亲切朴实,并且采用方言来演唱,不仅能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更别具一番乡音乡情。

(四)衬词

衬词在平江灯戏的表演中也属一大特色看点。在常见的平江花灯中衬词一般有哎、啊、咿呀、哪、呦、哩等词。生活化的语气衬词的广泛使用,使得平江花灯愈发深入民心。

(五)舞蹈

其舞蹈动作气势磅礴,丰富且大胆有趣,同时也汲取了大量的当地民间舞蹈元素,如舞狮、舞龙、彩龙船及巫舞等艺术形式。

三、平江花灯戏的音乐特点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有规律的音,来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反映表达剧种特征的重要因素。

(一)腔调特点

传统的灯戏曲调可分为歌舞性的小调、正调、引进调和专用曲牌调。“平江花灯戏音乐属楚音乐,以罗罗腔(或南罗腔)为基调,句式固定,旋律跳跃,节奏明朗,活泼诙谐,轻松风趣,柔和预约,唱腔以中音为主,很少高音。如今许多唱腔唱法似民歌,凭艺人从生活体验中揣摩,发于口、出自心、情调合一,唱出韵味、风格”[3]47。

各个调在表演时的情绪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有其各自的特点。小调是传统花灯戏里较为随意的一种调式,音乐旋律灵活多变,大多属抒情音乐,相较于正调更富有地方特色,代表剧目有《酒调》《丝弦四季相思》和《白牡丹》等42个。正调在原有基础上又吸收了川调川腔中的双川调、阴川调、叫头和哀子等,其腔调更加悲痛哀愁,或刚劲、或高亢、或轻柔。内容上也变得稳重,庄正起来。而平江花灯戏常见的正调就有33类之多。引进调是平江民间艺人为了纪念艺术交流中的外地师承,以地名命名,如“醴陵调”“岳阳巴陵调”“浏阳调”。专用曲牌调是历代平江艺人为某些特定的剧目唱段,将部分民歌曲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唱腔,曲牌一般以地名、人名命名,较为流传的剧目有《吕洞宾点药》《麻姑姐姐过江》。

(二)旋法特点

不同的节奏、调式、音程关系的运用会造就出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平江灯戏也是如此。灯戏采用平江俚语进行演唱,而平江方言在声韵母、声调特征上都和其他地区语言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平江话的各类词汇音高关系便构成了四度音程特征的基础。而四度音程同时也是其旋律进行的基础,平江灯戏音乐和我国大多民族音乐相近,多采用五声调式为主,而在五声音阶中,所能构成的四度音程就有4组之多,分别为徵宫(5 1)、商徵(2 5)、羽商(6 2)、角商(3 6)。这类音程组合在平江灯戏音乐中运用得很普遍。以构成四度音程的音作为旋律的骨干音或是作为乐句的结束音,亦或是临时性的四度移位,都是平江灯戏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见谱例1、谱例2。

谱例1 《贩红茶》(1=C 2/4)

谱例2 《十绣》(1=C 2/4)

以上两首曲调中各自只有20小节,就有高达7次使用到四度音程,可见在平江灯戏中四度音程所占的位置非同一般。

(三)演唱特点

平江花灯戏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唱”在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花灯戏表演时表演者通常需要边唱边跳,因而对于演唱者的气息以及演唱技巧就有着很高的要求。且平江花灯戏本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的内容故事情节皆源自于日常生活,因此也要求演唱者的声音自然质朴,贴近亲切。以下是笔者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平江花灯戏的演唱特点。

1.气息运用自如

演唱中的呼吸与气息是一门抽象而深奥的学问。大多数学习音乐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听过这样一句话,“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唱歌”,不单单是现在的音乐教育重视气息的培养,在古代亦是如此。唐末的段安节就曾在《乐府杂录》中指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由此可见气息运用的重要性。灯戏表演艺人对于用气也是十分讲究的,日常的练习中他们常练习开口音,如:啊、呀、嘛等词。尽可能把字延长用来锻炼气息的延续性。演唱时要把气息沉入丹田,让气息自由地在肚脐腹部内流动起来。灯戏表演相比于单纯的歌唱表演难度更大,那是因为灯戏表演中表演者不单要唱还要跳。例如旦角在表演中就要加入丢帕、转帕等一系列帕子舞蹈动作,丑角要加入身法表演如翻跟斗、矮子步、两步半等,而这一连串的表演都需要在台上无缝接的完成。这就需要艺人对气息把握的熟练度了。

2.真假声衔接自然

真假之声,何为真,何为假,其实都是需要人们运用自己的听觉来分辨的。“真声”一般是用自己的嗓子演唱的,这种声音音色很亮,具有自己的声音特色,但在演唱音域上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在声音的强弱控制力上出现局限性。喜爱唱歌的人应该知道,一般音域高度不高时主要是以真声演唱的,而当音高到达一定高度时就不得不混上一些假声。“假声”是运用小嗓子唱出来的声音,即通过有意识地控制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声音的色彩虽然没有真声那么明亮,声音听上去很细、很飘没有真实感,但却能演唱高声区的曲谱。

在平江花灯戏中,艺人把真声称之为本嗓,假声称之为小嗓子,通常一首曲中就要艺人在真假声之间进行多次转换。人物多为一丑一旦,或是几丑几旦,丑旦之间的表演一般可以自由发挥,载歌载舞,边走边演,或是登台表演,或是田野坝头就地演出,真正把民间艺术融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劳作中。

如《张三盘姐》一戏中的《倒板浆》选段,花旦唱腔里第一句的开始便要求演唱者进行真假声的转换,见谱例3。

谱例3《张三盘姐》中《倒板浆》选段

但我们此处所提及的真假声并不是说完全的真声或假声,而是经过合适的比例混合的,具体的多与少则是要根据演唱的曲目或是人物的特点来调整的。例如扮演正旦与旦角年纪稍稍大些的角色在演唱时真声的比例就会多点,使声音听起来浑厚而低沉,扮演花旦的多为十五六岁的姑娘,演唱时假声的比例便多些,声音明亮、尖而细,声音位置靠前。闺门旦一般为才貌双全性格温柔的大家闺秀,这就要求扮演者真假混合得当,没有一定的经验很难把握好。

3.装饰音润腔特色

在平江花灯戏中用的较多的装饰音就是倚音了,在表演中何时用到倚音则需要艺人依靠自身丰富的表演经验以及对剧本人物的揣摩。

平江花灯戏的润腔手法主要有喉音与花舌音,通过这两种演唱技巧来进行唱腔的美化。尤其是花舌音,在平江花灯戏表演中几乎都会运用到。在每场演出开始时,丑角或生角通过一连串的花舌来调动观众的情绪,活跃现场的气氛,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诙谐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平江花灯戏诙谐、逗趣的特点。

4.伴奏乐器

云锣与大锣为主要打击乐,两者之间音差16度,从而形成强烈对比,风格迥异。且每场灯戏的开场锣鼓异常讲究,皆为“匡匡七|七七匡|匡匡七 匡 |七七 匡 ||”[5]12。

四、结语

平江花灯戏是湘北劳动人民生活生产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地方民俗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着浓郁的地方性和地方特色,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平江的土地上,为这片土地的人们带去欢乐。不管是从角色上还是剧本演唱上来说,平江花灯戏都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地方性语言,鲜明的地方标志,是平江人民的精神依托,是平江传统文化的缩影。无数的灯戏艺人不求回报、默默地为平江花灯的传承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1]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M].青岛: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26.

[2]湖南省平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明清方志汇刊·平江县志[M].长沙: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576.

[3]胡毅博.略论平江花灯戏的产生与发展[J].云梦学刊,1990(2):47.

[4]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53.

[5]董妙林.平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M].平江:平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1.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ingjiang Huadeng Opera of Hunan Province

LIUYun,LANTianmian
(Facultyfor Nationalities,LishuiUniversity,Lishui323000,Zhejiang)

Pingjiang Huadeng opera of Hunan Province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opera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spread in north Hunan.Its theatrical speech develops from both Pingjiang dialect and Mandarin with Changsha accent.Apart fromthe traditional scripts,thefolk artistssometimesimprovise.With itshistorical development,the opera shows a tendency of developing towards full-scale drama.Its music for voices adopt four types of traditional operatunes,includingonestowhich classic Chinese Cipoemswere composed;its melodies frequently resort to the fourth interval;true voices and falsettos integrate in singing.With its unique style,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genre,theoperaisfull of life.

Pingjiang Huadengopera;artistic characteristic;styleof music;singingfeature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4.014

J825

A

2095-3801(2017)04-0091-06

2017-04-10;

2017-05-22

刘芸,女,湖南平江人。

*通讯作者:蓝天棉,男,浙江平阳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平江音乐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奇妙的“自然音乐”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平江老街上的一抹风情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平江龙门人民奋斗不息的光荣历史
纪念平江起义70周年大会在平江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