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翠 敏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 大连 116036 )
红山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以陶器为例
张 翠 敏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 大连 116036 )
红山文化是距今6 500至5 000多年、分布于我国北方、具有典型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在不同阶段与周边文化关系密切,或发生交流,或交错分布,或隔河相望。红山文化与后岗一期、上宅、赵宝沟、富河、庙底沟、哈民、小河沿、庙子沟等文化的关系密切,错综复杂,即有吸收传承发展,又有交流影响。红山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同时周边文化对红山文化也有一定影响。红山文化陶器反映了红山文化在接受外来因素影响并与本地文化融合而产生新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红山文化的创新与开拓。着重从陶器比较的角度分析红山文化与后岗一期、赵宝沟、哈民文化的关系。
红山文化;后岗一期;赵宝沟文化;哈民文化
红山文化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为中心,分布范围北过西拉木伦河,南逾燕山,西至内蒙古东南部,东至下辽河西岸,东南到锦州沿海。红山文化早期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晚期范围扩大,大小凌河流域成为另一中心区域。红山文化以祭坛、女神庙、积石冢、随葬玉器为典型特征,表明红山文化的文明程度之高。郭大顺先生指出,在辽宁西部朝阳、建平及凌源等地区发掘的大量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庙、冢、坛合一迹象十分突出,通过祖先祭祀、天象祭祀、山川祭祀和神巫祭祀均有非常成熟的文明形态表达,具有非常充分的进入文明初始阶段实证*郭大顺.辽河文明的提出与对传统史学的冲击[J].寻根,1996(6):10-11.。红山文化在不同阶段与周边文化关系密切,或产生交流, 或交错分布,或隔河相望,既有吸收传承发展,又有交流影响。红山文化早中期,在分布区内,红山文化继承和吸收了赵宝沟文化因素,尔后与其交错分布,并发生交流和碰撞,在赵宝沟文化晚期二者又并行过一段时间。位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富河文化与红山文化隔河相望。而位于燕山南麓的上宅文化与红山文化相邻。我们更看到了来自中原地区后岗一期文化因素,它对红山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红山文化中晚期,庙底沟文化北上对红山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庙子沟文化发生交流,并成为小河沿文化源头之一。在科尔沁沙地东部,红山文化对近邻哈民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红山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不同地域文化内涵有所区别。在内蒙古东南部发现了大量的红山文化遗址,却很少发现墓葬,而在辽西境内主要是大凌河及其支流却发现了大量的积石冢,遗址分布数量却相对较少。红山文化遗址的数量明显多于赵宝沟文化,分布密度增大,“敖汉旗调查新石器时代至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606处,其中红山遗址多达447处,赵宝沟遗址不足50处”*刘国祥.赵宝沟文化聚落形态及相关问题研究[J].文物,2001(9):52-63.。红山文化积石冢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突出特征,以随葬大量玉器而闻名,随葬陶器却非常少,甚至有的石棺墓内全部随葬玉器,因此葬玉之礼是红山文化最典型特征。另外红山文化还发现了祭坛和女神庙以及用于崇拜的女神像等,反映了红山文化已不仅仅处于一般的原始聚落阶段,而进入了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红山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内涵有较大变化,反映了红山文化不断吸纳、继承、开拓和发展的轨迹。红山文化遗址陶器特征比较突出,陶器群比较复杂,不同时间段陶器特征有较大变化。
蜘蛛山遗址位于赤峰市区北部、英金河南岸,以红山文化早期遗存为主,陶器有泥质红陶、夹砂粗褐陶、泥质灰陶,其中泥质红陶最多,泥质灰陶较少*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9(2):215-243.。器形有红顶钵、垂腹罐,多饰彩陶,有红彩和黑彩,有条纹、平行斜线三角纹和垂鳞纹。夹砂粗褐陶有筒形罐,纹饰有压印指甲纹、压印之字纹和直线纹。泥质灰陶较硬,火候较高,陶色较纯,器形有小口鼓腹罐,肩腹部饰压印之字纹。从中可以看出既有来自中原因素也有当地土著文化因素,同时也可看到二者融合的因素。
西水泉遗址位于赤峰市西北召苏河西岸,主要为红山文化早中期堆积,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泥质陶占54%*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1982(2):183-198.,器形规整,火候较高,有红色和灰色,灰色多为红顶钵的腹片。夹砂陶多为褐色,器表粗糙。陶器以素面为主,占69%,纹饰有压纹、划纹、附加堆纹、彩陶。压印纹主要是饰于夹砂陶器表,多为横压竖排压印之字纹。彩陶只饰于泥质陶器表,有红色和黑色,每件陶器只饰一种彩,红色彩陶图案简单,有平行线组成的三角纹和鳞形纹,黑色彩陶图案多由平行线、涡纹、菱形纹、叶状纹组成,多饰于钵、罐、瓮口腹部和肩腹部,有的泥质陶施红衣或黑衣。泥质陶有钵、盆、罐、瓮,以钵最多,占59%,其中红顶钵和彩陶图案与后岗一期同类器相似。夹砂陶以大口深腹罐(斜腹筒形罐)为主,还有器盖,其他较少。小口鼓腹罐为泥质陶,饰黑彩和之字形篦点纹。
那日斯台(那斯台)遗址包含红山早中晚三期遗存,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彩陶图案多饰于泥质红陶和夹细砂红陶器表,有平行斜线纹、菱形纹、三角形纹、竖线纹、弧线纹、鳞纹等*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J].考古,1987(6):507-518.,多为黑彩,兼有紫红彩。夹砂陶以各类之字纹为主,其他还有网格纹、指甲纹、回字纹、凹弦纹、乳钉纹、附加堆纹等。陶器制法有泥条盘筑和泥圈套接两种,器形有罐、钵、盆、瓮、斜口器、器盖、壶等,钵最多,多为泥质红陶和彩陶。小口鼓腹双耳壶以红陶为主,器表饰彩陶、刻划纹等,有的素面,有的饰之字纹。石器有打制、磨制石器和细石器,还有骨角器、蚌器、玉器、石雕像等,玉器有玉蚕、玉鹘、玉鸟、玉鱼、勾云形器、三联壁、龙形玉、云形饰件、玉斧等,其中多数玉器与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同类器相似。那日斯台遗址可以看到来自中原文化因素和当地土著文化因素。
红山文化在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主要以积石冢的形式分布,积石冢内出土各类玉器,陶器除了筒形器常见外,其他陶器较少。位于朝阳建平境内的牛河梁发现的16个地点,大多数为积石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1983—2003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目前已发掘4个地点。积石冢规模庞大,每个积石冢多为方形,阶坛非常清晰,冢内有若干石棺墓,既有中心大墓,又有一般的小型石棺墓,以出土大量玉器为最大亮点,但随葬陶器较少。玉器在牛河梁积石冢出土数量最多,种类繁多,有玉璧、玉猪龙、勾云形玉佩、玉蚕、玉鳖、玉鸟、玉环、玉镯、箍形器、棒形器等。有的石棺墓中出土数十件玉器,说明墓主人非一般贫民,应该是掌控权势的人或是巫。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灰坑出土陶器,有压印之字纹筒形罐、钵、小口双耳鼓腹罐,为泥质红陶。彩陶为红陶黑彩,几何纹图案,年代为红山中晚期。牛河梁还发现了非常重要的女神庙和祭祀遗址,说明牛河梁是代表红山文化文明标志的重要地点。
东山嘴遗址位于辽宁喀左县,大凌河西岸,发现了石建筑遗址,中心为方形,两翼为石墙,前端有石圈台址和多圆形石砌基址。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出土了大量泥质红陶钵、盆、瓮、小口壶、鼓腹壶、筒形器,还有杯、器盖、瓶、豆、圈足器等,有压印之字纹筒形罐。钵有浅腹钵、敛口钵、折肩钵。盆有敞口、鼓腹、双腹等。有的挂红陶衣和彩陶,彩陶图案多为黑彩,有三角勾连纹和多道同心圆条纹。筒形器最多,多饰条形图案彩陶。石建筑基址的碳十四年代为距今5 485±110年(树轮校正),为红山文化晚期遗存。这组石建筑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有中心和两翼的主次之分,南北方圆对应*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1-11.。在这里发现了成群的石堆和陶塑人像,发现了玉鸮、璜等玉器。东山嘴应是红山文化重要的祭祀遗址。
上述遗址和墓葬基本反映了红山文化不同时期的特征与内涵,其中遗址出土的泥质陶和彩陶基本上都是外来因素,即后岗一期和庙底沟文化因素,比如红顶钵、盆、小口双耳壶、彩陶等。在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这些外来因素反映了中原地区有部分居民北上迁徙到西辽河流域,但土著文化因素仍占主要地位,如之字纹筒形罐和斜口器等是土著文化典型特征。最重要的是牛河梁发现了坛庙冢,唯玉为葬的习俗也是土著文化特征。东山嘴遗址发现了祭坛。毫无疑问,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红山文化之强大、文明程度之高。
后岗一期陶器以泥质陶和夹砂红陶为主,主要有细泥红陶和夹粗砂红陶两大类,细泥红陶占总数8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安阳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2(6):565-583.。器物组合为鼎、钵、罐、壶,流行圜底器。早期以素面陶为主,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等,有部分彩陶,为红黑彩的平行竖线、宽带、斜线三角、网格等几何纹。钵口沿下多有一条红色带,彩陶以紫红色和红褐色为主,黑色略少,图案简单,黑彩宽带纹仅见于钵口沿下。陶器制作采用泥条盘筑法。后岗一期分布范围“并非居停于豫北冀南的狭小地带,而是以河套和山东半岛为犄角、广布于整个黄河下游地区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估计后岗一期绝对年代不会超出距今6 400~5 900年”*张忠培,乔梁.后岗一期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2(3):261-280.。
红山文化诸多遗址中都出现了较多的泥质红陶,有的是彩陶,比如说红顶钵、彩陶瓮、盆和壶等,彩陶图案多为几何纹。红山文化土著文化因素夹砂之字纹筒形罐仍大量存在,另外还有斜口器以及北方流行的典型纹饰之字纹。泥质陶来自后岗一期。其中后岗一期最早遗存以四十里坡下层为代表,陶器主要为泥质、细泥和夹砂陶,绝大多数为红陶。器形有壶、盆、甑、罐、钵等,主要为小口鼓腹双耳壶、红顶钵*张家口考古队.蔚县考古纪略[J].考古与文物,1982(4):10-14.。陶器多施红彩,没有黑彩,图案简单,宽条纹见于钵口部,网纹多见于钵口部和罐腹部,回形纹多见于罐和盆腹部,竖条纹见于盆口沿。在红山文化遗址常见的中小口鼓腹双耳壶和红顶钵,它们的源头应来自后岗一期的四十里坡下层。红山文化小口鼓腹双耳壶已融入了土著因素,饰之字纹。红山文化泥质陶器制法采用泥条盘筑,夹砂陶器制法则是泥圈套接。两种不同陶器制法集中在同一个遗址中,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红山文化中包含的两种文化因素:一是来自中原地区的因素,二是当地土著文化因素,从而印证了“后岗期红山文化应是后岗一期文化系统的部分居民迁徙到西辽河流域,与当地使用筒形罐传统的赵宝沟文化碰撞,吸收了其筒形罐、之字纹等因素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张星德.后岗期红山文化再考察[J].文物,2015(5):60-65.。
后岗一期文化对红山文化影响强烈,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器物中可以得到证明,大量中原文化因素进军西辽河流域,使得当地土著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后岗一期最为典型的红顶钵以及各种类型的钵、小口鼓腹双耳壶和各种图案的彩陶成为红山文化新的元素(除了后岗一期的鼎不见外),以至于我们在多个红山文化遗址都能看到这些因素。红顶钵在西水泉、二道窝铺*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翁牛特旗二道窝铺遗址发掘简报[M]∥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96-97.、老牛槽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翁牛特旗老牛槽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M]∥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44-145.、蜘蛛山等多个遗址出土,成为普遍现象。在二道窝铺遗址,泥质陶钵数量仅次于筒形罐,形式多样,有敛口、折腹、敞口等不同形式,还有一定数量的彩陶钵。红山早期的西水泉遗址出土的彩绘小口鼓腹壶,红山中期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的彩陶壶、素面壶,晚期牛河梁灰坑出土的素面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冡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8):1-16.应该是受后岗一期影响或者后岗一期遗风影响的结果。另外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的之字纹小口鼓腹壶以及陶器的两种不同制法(泥条盘筑和泥圈套接),则是后岗一期与红山文化结合的最好见证。后岗一期泥质红陶、彩陶对红山文化产生了强大影响,以至于红山文化彩陶非常盛行,几何纹图案都能在后岗一期文化中找到它们的源头,比如筒形器、鼓腹罐、垂腹罐、小口鼓腹罐、红顶钵上的彩陶图案。彩陶图案不但受中原地区影响,同时也有北方因素,“红山文化晚期的错叠三角形、网格、棋盘格、三角勾连纹是庙子沟文化中较早的具有代表性的彩绘图案,这些图案在红山文化晚期诸多遗址中出现,显然是受庙子沟文化影响”*魏坚,曹建恩.庙子沟文化筒形罐及相关问题[G]∥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专业论文集.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106.。但红山文化土著因素之字纹筒形罐等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后岗一期文化对红山文化不仅仅是影响,而且有文化的输出,正像有学者认为后岗一期人们迁徙到西辽河流域,与当地土著文化——赵宝沟文化碰撞和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内涵,因此后岗一期对红山文化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后岗一期泥质陶和彩陶应是红山文化泥质陶和彩陶的源头。积石冢为红山文化土著特征,后岗一期人们北上没有带去它们的墓葬形式,到了西辽河流域后与当地文化融合,却使用当地墓葬形式和葬俗。
赵宝沟文化主要分布于燕山北麓的大凌河流域、教来河流域以及燕山南麓的滦河流域,向北已越过西拉木伦河,其年代在公元前5 200~4 200年。赵宝沟文化不同时期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有一定区别。赵宝沟早期分布范围向南已经越过了燕山,西寨、上宅和北埝头等遗址发现了与赵宝沟文化相似的压印之字纹筒形罐、圈足碗、圈足钵等,因此有学者认为上宅文化命名还为时过早*陈国庆.试论赵宝沟文化[J].考古学报,2008(2):121-140.,应属于赵宝沟文化分布范围。赵宝沟文化分三期,早期继承兴隆洼文化,晚期与红山文化并行。早期以赵宝沟遗址为例,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器制法为泥圈套接。有少量泥质陶,器形有筒形罐、椭圆形罐、圈足鼓腹罐、尊形器、盂、钵、碗、盘、杯等,筒形罐和圈足钵占多数,包括大中小型筒形罐。钵的形制也很丰富,有圜底、平底、凹底、圈足等。纹饰复杂,多数陶器有纹饰,有之字纹、几何纹、菱形纹、指甲纹、折线纹、网格纹、勾连纹、已形纹、弧线纹等,以之字纹和繁缛的几何纹最有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赵宝沟[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140-168.。刻有鹿纹的尊形器具有典型特色。赵宝沟晚期以小山遗址为代表,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泥质陶较少,采用泥圈套接技术。以筒形罐为主,还有钵、圈足钵、碗、盘、杯、尊形器、椭圆形罐、器盖等,特别是绘有猪首、鹿首、鸟首的动物纹样尊形器独树一帜。纹饰丰富,各种形状几何纹、之字纹和动物纹是赵宝沟文化典型特征。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几何纹成为赵宝沟文化具有鲜明特征的纹饰。小山遗址的年代F2②为公元前4 110±85年(树轮校正公元前4 7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J].考古,1987(6):481-506.。小山遗址红顶钵F2②: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J].考古,1987(6):481-506.与后岗一期晚段同类器相似,基本代表赵宝沟文化下限。
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筒形罐和之字纹等方面,在两个文化中都大量存在,二者夹砂陶都采用泥圈套接技术,而泥质陶则采用泥条盘筑。还有红顶钵,红顶钵均来自后岗一期,赵宝沟文化红顶钵的数量明显少于红山文化,但圈足钵则是赵宝沟文化主要器形之一。同样彩陶在赵宝沟文化中少见,而在红山文化中常见。赵宝沟文化繁缛的几何纹、动物纹以及椭圆形筒形罐、鹿纹尊形器等在红山文化中少见或不见。红山文化最具典型特征的坛庙冢在后岗一期和赵宝沟文化中却不见。赵宝沟文化土著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外来因素比较少,但红山文化中来自中原地区的因素占较重要地位。红山文化又与赵宝沟文化晚期可能并行了一段时间。郭大顺先生认为,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交错分布,大约在红山文化早期,赵宝沟文化对红山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宝沟文化既是红山文化源头又是红山文化的近邻*郭大顺,张星德.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52.。
哈民文化是分布于科尔沁沙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陶器以拍印方格纹筒形罐、小口双耳鼓腹壶为特征,在科尔沁沙地有一定分布范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2010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2(3):3-19.*吉林大学,等.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2011年的发掘[J].考古,2012(7):14-30.,以哈民遗址最具代表性。哈民遗址位于内蒙古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南,地处西辽河平原东部和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环壕聚落,以及大量整齐划一、方向一致的凸字形房址,有长方形门道和凹坑式圆灶,较好保留了房屋木质结构痕迹。另外发现了椭圆形环壕。最令人震撼的是房址内发现了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群,包括青年男女,而正常的墓葬发现较少,为土坑竖穴墓,还发现未成年人的居室葬。哈民遗址陶器以砂质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陶和夹砂陶,部分砂质陶夹杂蚌片,胎质坚硬,火候有高有低。砂质陶器物均为泥圈套接而成,多手制,个别经过慢轮修整,器表多为素面磨光或饰滚压窝纹和拍印斜方格纹,并经过刮抹,表面似麻点。泥质陶和夹砂陶较少,泥质陶多成红色,有明显快轮修整痕迹,泥质陶和夹砂陶多饰竖压横排之字纹或篦齿纹。泥质陶有少量彩陶片,多为横向条形黑彩,应是受到红山文化影响的结果。哈民文化以糙面麻点纹和拍印斜方格纹独树一帜,饰麻点纹和方格纹的筒形罐和小口鼓腹双耳壶最具特色,数量很多,一般成组出现。哈民文化的器物组合有筒形罐、壶、盆、钵、斜口器、三足罐等。玉器有璧、环、珠、佩、钺、斧、饰件等。哈民文化还见到不少与红山文化相似的因素,包括压印之字纹、小口鼓腹双耳壶、彩陶、斜口器、玉器等。
筒形罐和小口双耳壶是哈民文化最主要的器类,数量最多,一般成组出现,其他的钵、盆、斜口器、素面罐、三足罐等数量都比较少。红山文化具有典型特征的陶器、彩陶、玉器等在哈民文化中有明显表现。压印之字纹筒形罐是红山文化最典型器物,种类多样,但哈民筒形罐除了有少量竖压横排之字纹,其他多为拍印方格纹和麻点纹。压印之字纹是红山文化陶器代表纹饰,形式多样,晚期流行竖压横排之字纹,哈民之字纹具有红山晚期特征。哈民筒形罐外形细高,器壁较直,砂质陶,硬度较大,通体拍印方格纹和麻点纹,特征鲜明。小口鼓腹双耳壶是哈民文化中最具典型特征的器物,数量较多,分A、B型,A型壶瘦高,鼓腹,腹部有双耳,器壁弧度较大,器表多饰拍印方格纹和麻点纹,一般纹饰在上腹部,鲜见之字纹; B型壶矮小,肩部饰双耳,一般无纹饰。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基本都是A型壶,如那日斯台、西水泉、蜘蛛山、三道湾子、牛河梁等,与哈民同类器形相似。小口双耳鼓腹壶多为夹砂陶,夹砂陶壶器表多饰压印纹之字纹、拍印方格纹或麻点纹,有的是素面。这种类型壶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并不多见,不是主要器类,相反哈民文化中这种类型的壶占很大比重。小口双耳壶的年代不尽一致,有的早有的晚,哈民文化的同类器最大径在肩部,有耸肩的感觉,相当于红山晚期,不见彩陶和压印之字纹,相反红山文化也不见哈民典型纹饰麻点纹和方格纹。小口双耳壶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变规律还是非常明显的,从最大径在腹部到最大径上移至肩部,其源头可追溯到后岗一期。哈民文化的同类器则是受红山文化的影响并发扬壮大,形成自己的特色。
哈民出土玉器较多,有玉璧、三联璧或双联璧、环、珠、玉佩、斧、钺、饰件等,与牛河梁、胡头沟积石冢*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文物,1984(6):1-5.发现的同类器十分接近,当是受红山文化输入所致。哈民文化与红山文化比邻,二者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因此红山文化玉器在哈民文化中大量出现不足为奇。
红山文化除了与上述文化关系比较密切外,早期与燕山南麓的上宅文化相邻,并与其发生交流。上宅文化与赵宝沟文化有些陶器形制更为相似。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富河文化与红山文化隔河相望。红山中期,庙底沟文化对红山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庙底沟文化的钵、盆以及富有变化的彩陶图案在红山文化中都有强烈表现,说明庙底沟文化的人们同后岗一期一样,有一部分人迁移到西辽河流域,与当地文化融合。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并行,成为小河沿文化的源头之一。庙子沟文化也与红山文化发生过交流,并吸收了红山文化部分因素。
红山文化与周边文化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吸收也有发展,既有交流也有影响,陶器仅仅是管窥各文化特征及文化交流的窗口,更体现了深层次的内涵,即红山文化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礼制、文明化等综合反映,如同红山文化玉器对周边文化影响之强烈、辐射面之广一样。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郭大顺先生的指导,在此谨表谢意。
〔责任编辑:徐昭峰〕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shan culture and its surrounding cultures——From perspective of pottery
Zhang Cuimin
(Dalian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Dalian116036,China)
Hongshan Culture(6 500 BP—5 000 BP) is a typical-featured Neolithic Culture, which scattered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various phrases, Hongshan Culture closely related to its surrounding cultures, such as Hougang I culture, Shangzhai Culture, Zhaobaogou Culture, Fuhe Culture, Miaodigou Culture, Hamin Culture, Xiaoheyan Culture and Miaodigou Culture. These cultures, distributed separately or crossly, absorbed and developed on the one hand, and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on the other hand. Specifically, Hongshan Cul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surrounding cultures, meanwhile, surrounding cultures also has impact on it. Pottery of Hongshan Culture reflected new culture that fused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indicating the innova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shan Culture and Hougang I culture, Zhaobaogou Culture, and Hamin Culture.
Hongshan culture;Hougang I culture;Zhaobaogou culture ;Hamin culture.
10.16216/j.cnki.lsxbwk.201701046
2016-08-20
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环渤海地区先秦时期的程塜及其文化谱系研究”(Y201505);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海考古实践教育基地项目(10165201502);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红山文化研究’研究生项目”(2016[70]号);“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张翠敏(1964-),女,山东龙口人,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东北史前考古与大连地区考古研究。
K871.1
A
1000-1751(2017)01-00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