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政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福建省“二元制”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启示
施 政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随着福建省“一带一路”核心区、福建制造2025、“互联网+”等项目的持续深入开展,产业实现升级转型,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急需寻求一种与福建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福建版“二元制”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职业教育;二元制;协同育人
“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是现代学徒制的一种,主要从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全程协同育人,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制度设计。
(一)行业企业与学校的二元主体
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加突出行业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将职业院校的“单独培养”转变为“企校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提前介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解决校企人才培养的“产销”脱节问题。
(二)学徒与学生的二元身份
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双重身份,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螺旋式实习、实训、实岗育人机制,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地胜任职业岗位,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利益诉求。
(三)师傅与教师的二元教学
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师傅与教师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实行工学交替、实岗育人。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传授,职业岗位的实际操作及技能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
(四)企业与学校的二元管理
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协作进行,校企共同成立二元育人管理机制,共同研究开设专业、建设专业,共同制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共同执行教学计划,共同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
(五)企业与学校的二元评价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学校单方”转变为“校企双方”,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校企联合制定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法,引入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从“需求端”的角度科学评价教育教学成果,促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
(六)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的二元证书
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将职业技能标准、职业资格鉴定等相关课程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应岗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争取毕业时可以拿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两本证书。
(七)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二元学制
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学习形式,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管理,允许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
(一)产业转型升级急需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尽管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已不断深入开展,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校企合作办学在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还远没有达到真正融合,大多数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偏弱,不能满足企业真实的岗位需求,往往需要再培训。随着福建省产业转型的深入推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出现“招工难”问题,不少企业招不到需要的技术工人。
(二)职业院校育人机制面临多重瓶颈
现代职业院校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师资和设备是关键。
目前,福建省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理论知识强于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缺少实践操作的师资队伍,很容易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学生缺少企业锻炼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学校无法为企业提供毕业直接上岗、岗前零培训的技术技能人才,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竞争力。
(三)利导政策的大力推动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2015年,福建省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确定了30个省级试点,其中5个进入教育部试点。2016年2月,福建省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使福建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进入了新阶段,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
(一)学校自主,招生形式灵活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原有职业院校“单独培养”的培养模式,实现了行业企业与学校的二元办学主体,面向合作企业向在职员工招生。
行业企业和学校提出招生对象、专业、需求等要求,由教育厅授权有关高校,采取“文化课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与岗位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单独组织考试,录取企业在职员工,开展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
(二)企业主导,合作模式多样
“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使企业能够全程参与办学过程,采取全新的方式,运用新思维引导职业教育打开新的发展方向。
1.目前,职业院校大多存在资金不足、实训实习条件落后的现状。企业作为双主体之一,借助“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其生产设备既用于生产,又用于学生的实习实训。学校从原有的单一培养转变为专业与企业一体的办学模式,成为既培养人才又为企业生产、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经营实体。
2.在教学实践中,企业与学校签署协同育人协议,全程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利用自身场地、设备、员工,将原本在校内完成的实训实习课程搬到企业中。同时,学校将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根据企业要求组织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并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三)校企共建,师资建设多元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 “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模式能使企业的能工巧匠加入到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
1.教师下企业锻炼
教师、企业师傅是“二元制”中的两个主体,教师作为主体中的一个“点”,可以根据该点寻找“二元制”的实施办法。教师了解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对企业师傅是很好的补充。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到企业锻炼提供了机会。一方面,教师可以和企业师傅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产实践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与企业直接沟通,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2.企业师傅进校授课
企业师傅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对生产组织方式、工具设备使用、标志掌握等细节的把握比学校教师更熟练,也更有心得。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主要靠家庭式传授或手工型技艺培养,企业师傅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能做不会教。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师傅进校授课,使企业一线师傅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从而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是政策保障,实现共赢。“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对企业在职员工的培养,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说,没有企业的主动参与就没有“二元制”。因此,政府要围绕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发展深化配套改革措施,促进校企资源整合,形成办学合力,在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二是搭建多方资源整合平台。建立由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引导职业院校对接产业设置专业和课程,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企业的能力;制订管理措施,促进形成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证书系统,规范技能培训。
三是紧跟市场,转变发展方式。职业院校要围绕市场,运用多元化方式筹措资金,支持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灵活办学,紧跟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实现企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零对接,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活力。
四是依托企业,走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之路。依靠企业优势,吸收员工入学,实现员工定向培养及定向输出。同时,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走职教集团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李海波〕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6.011
2017-02-21
施政(1984—),男,福建闽侯人,教师,从事林产品国际贸易的教学和管理研究。
G712
A
1008-6714(2017)06-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