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玲玲,孟丽君
(1.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2.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地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建设
柴玲玲1,孟丽君2
(1.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2.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地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地域文化的特质、幼儿园教育目标及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地域文化能够很好地连接幼儿与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发展,地域文化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基于地域文化建设幼儿园课程既能促进文化发展,又能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地域文化; 幼儿园课程; 课程建设; 幼儿园教育目标; 幼儿
文化与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是课程的母体,不仅为课程设定了基本的范畴来源,还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抛开文化,课程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又是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主要途径,离开课程,文化便是一池死水,终将枯竭。因此,课程必然要回到对文化的关照上来。我国从1989年起在介绍国外课程理论时就明确地引进了课程的文化学分析,之后人们又开展了文化学的不同范畴与课程的关系研究以及课程的不同范畴的文化学分析,虽然这些研究没有明确提出课程的文化学基础概念,但鲜明地体现了课程文化学基础研究思想[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结构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的选择性,使课程能够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差异。作为地域差异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在解决课程结构从“统一”走向“选择”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总是处在一定的地域中,无论是幼儿园中的教师、幼儿还是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以及与课程有关的所有的活动,都处在一定的地域文化中,地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幼儿园课程在客观上必然存在着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差异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
众所周知,不同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及风俗习惯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增多,对它的界定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层面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特定地域内的文化现象,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从古至今的一切文化遗产[2]。还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一种文化模式,是人文精神,是综合体等。但有更多学者认为“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特别指出的是,因为文化的渗透性和传播性,地域文化的范围和该地域的地理范围不一定是完全相等的,所以,地域文化的范围往往要超出其地理范围, 纵观以上的界定可知,地域文化是产生、发展于一定的“地域”。所以,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之上各类文化的总和。
(二)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每种文化都有其地域性。地域文化的地域性表现在该地域文化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所属范围,占有一定的地域单元。文化中无论是名胜古迹、风俗习惯还是道德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一定地域文化孕育的个体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因为其所拥有的地域文化的特质而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个体。
2.多样性
文化因为自然环境和社会影响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了多样性,最终形成了不同地域空间的文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打破了单一文化的发展态势,使文化发展既能立足于自身又不拘泥于自身,还为主流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多样性的存在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使人们消除“地方之见”,达到更为广泛的认同,进而实现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共同体[3]。
3.亲缘性
地域文化对每个人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教育熏陶作用。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受一定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不仅以外在可见的形式存在,而且还以无形、潜在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对其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内化为其人格特征的一部分,并通过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4.稳定性
地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通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孕育的,它深受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是在传统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而传统又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费孝通认为:“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4]。所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汉字牌楼、耍龙舞狮,就会想到中华文化。这就是历史上形成的,全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的稳定性。
5.动态性
某一地域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最终积淀在该地区,形成地域文化。虽然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文化形态,但在这一过程中地域文化又在不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迁,而这种变迁既有可能是由自身的更新和变化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在传播过程中受域外文化影响而发生的。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地域文化的动态性只会越来越凸显。
潘月娟(2006)从课程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幼儿园教育应该向瑞吉欧课程学习什么后,指出了幼儿园课程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尊重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教师和家长等文化主体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自主地位[5]。
(一)地域文化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1.地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定位
(1)地域文化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地域文化中的地方戏剧、民间故事、传统游戏、体育活动、劳动方式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在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地域文化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人不能通过反省来认识自己,而是通过某种中介反观自身,也就是通过自身的客观化来认识自己[6],而这种客观化就是个体创造文化的过程。人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创造了文化,而我们可以把这种客观化了的文化作为媒介认识人的本质。所以地域文化能够在主体自我和对象自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而促进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2)地域文化架起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桥梁
教师的儿童观对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和认识儿童,有了正确的儿童观,才能以儿童发展为本实施幼儿教育。从个体与文化的关系来看,人的人格特征是其所处文化的映射,不同地域文化的个体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地域文化了解幼儿的人格特征和现有发展水平,明确幼儿的理想发展状态,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发展。
(3)地域文化连接了幼儿与幼儿园课程
地域文化的亲缘性使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地域文化能够很好地融为一体。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直观、形象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具体的情境和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中进行;这种通过直接参与、探索、交往所获得的经验是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能够贴近幼儿生活,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有效地连接了幼儿的现实生活与理想发展,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得到自主发展。
2.地域文化对幼儿园课程的诉求
(1)地域文化要求幼儿园课程体现价值取向
地域文化的亲缘性使所处地域的人们习惯了地域文化的一切。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不去追问“何以如此”,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价值判断能力也因此处于无意识状态了。鉴于此,基于地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可以让人们从地域文化的无意识状态中摆脱出来,重新审视地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地域文化在基础教育最基础的阶段开始就能良性发展,不断创新、不断积淀,进而进入到地域文化发展的理想状态。
(2)地域文化要求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形成的。幼儿的学习特点又决定了幼儿需要在具体的生活中,借助具体的情境和事物进行学习。所以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到个体生命中,成为个体经验生成的不竭资源。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生活,为幼儿创设生动丰富的活动情境,营造轻松、自然的活动氛围,让儿童能够自由地选择、经历和探索,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活泼、主动地学习。
(二)幼儿园课程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学校课程既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又是地域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动因。地域文化如果不被学校课程所接纳和认可,就不可能进入整体文化的范畴,文化创新就会自生自灭。因此,学校课程具有生成地域文化的作用[7]。地域文化通过幼儿园课程得以传承和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课程又对地域文化进行了选择,传播精华、摒弃糟粕,经过选择了的地域文化进入了课程。学校课程选择、传递地域文化,但最根本的使命还在于创新传统文化。任何教育结果都不是简单复制,而必然包含着一种创新和对新文化要素的发现[8]。如果仅有课程对文化的选择,那么地域文化量只会越来越少,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进程也会减缓。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地域文化创造功能对地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课程大厦的“根基”,是个体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幼儿园课程包括的内容主要有:(1)儿童成长所需的最基础的知识,如社会行为规范、规则;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基础知识;事物之间简单的关系与联系等。(2)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最基本的价值观。而地域文化结构的主要要素有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和行为方式、语言等,这些要素正好与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相吻合的。又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及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致使幼儿园课程必然立足于地域文化。幼儿园课程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相比,幼儿园及教师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拥有很大的课程自主权,无论是幼儿园还是教师都可以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传承地域文化,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最终积淀和发展了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与幼儿园国家课程
幼儿园国家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家课程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课程政策。狭义的国家课程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9]。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为《纲要》)是国家对幼儿园教育进行指导的总纲,是幼儿园教育改革总的指南。
《纲要》没有细分各年龄班的不同目标,而是针对五大领域提出了总括性的课程目标,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重视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等。《纲要》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的国情,改变了过去统一规定课程的做法,没有对课程做统一、具体的规定。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亲缘性的特点,从内容上来说,涉及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风俗等方面,几乎涵盖了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从表现形式上又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立足于地域文化,选择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能够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接触社会,认识世界,实现个体的真正发展。所以基于地域文化建设幼儿园国家课程,既能根据满足幼儿园国家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又能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二)地域文化与幼儿园地方课程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的地方课程都是狭义的地方课程,专指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9]。幼儿园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园本课程的不同在于:一方面,它更多地关注了地域文化,追求地方性知识,另一方面它是为了求异而不是求同,是为了增强幼儿园课程的地方适应性,凸显了幼儿园地方课程的价值和特质,更好地实现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地域文化的发展。地域文化在地方课程开发中有着不可多得的优势,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建设幼儿园地方课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幼儿园地方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幼儿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第二,幼儿园地方课程建设要实现幼儿真实生活和知识经验的统一;第三,幼儿园地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要凸显情境性和活动性。
(三)地域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
幼儿园园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园本课程指幼儿园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幼儿园自己开发的课程。狭义的园本课程专指幼儿园自身课程,即幼儿园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园实际的、具有本幼儿园自身特点的课程[9]。通常所说的园本课程更倾向于狭义的定义。真正意义上的园本课程是幼儿园经过长期的实验与研究而逐渐形成的,是与幼儿园内在文化相适合的课程。它是在遵循幼儿园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基本精神的基础上通过重组、整合而形成的适合幼儿园特点的个性化的课程。
《纲要》明确提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纲要》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纲要》鼓励园本课程的开发,而且多次提到因地制宜,又因为每一所幼儿园都处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总是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所以可以充分挖掘幼儿园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这样既能体现地方特点,又能突出幼儿园特色。地域文化来源于一定地域人们的生活,是幼儿和幼儿园老师所熟悉的,在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地域文化是开发者所熟悉的甚至是亲身体验和感受了的,在课程开发中能更准确地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地域文化资源真正转变为课程资源。对幼儿来说,基于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更能贴近幼儿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生活状态,幼儿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中,能在相对自由、熟悉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随着人们对地域文化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地域文化的课程功能的理解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基于地域文化的课程建设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承文化,而是被视为促进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课程发展过程中立足于地域文化,通过地域文化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不仅贯彻了《纲要》,推动了幼儿园教育改革,而且真正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5.
[2]唐永进.繁荣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要[J].天府新论,2004(05):143.
[3]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9.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1-42.
[5]庞丽娟主编.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0.
[6]O· 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陈国鹏,徐长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23.
[7]夏志芳主编.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75.
[8]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9-35.
[9]陈广春主编.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9,73,85.
【责任编辑 赵建萍】
Regional Culture and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AI Ling- ling1,MENG Li- jun2
(1.College of Education,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Gansu; 2.College of Liberal Arts,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Gansu)
Regional cultur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kindergarten courses.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the goal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object of childhood education,there is a good connection between regional culture and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 promoting childhood development.Regional culture itself innovates and develops in the process.So,in the reform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e,can help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realize the goal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and promote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body and mind.
regional culture;kindergarten courses;curriculum construction;kindergarten education goals;young children
G610
A
1674- 1730(2017)04- 0133- 04
2017- 04- 05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基于地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以陇东文化为例》(2015A-153);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GB[2016]GH1283)
柴玲玲(1978—),女,蒙古族,甘肃酒泉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及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