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对曹丕历史形象的改造

2017-03-12 03:42耿亚鹏
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罗贯中曹丕曹植

耿亚鹏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文史论苑】

《三国演义》对曹丕历史形象的改造

耿亚鹏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多种艺术手法,使书中人物脱离了他们原有的历史面貌并深入人心。由于罗贯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作为贤明仁德君主刘备对立面的曹丕自然是被改造者之一。经过对比、无中生有、片面夸大手法的巧妙运用,文学上成就突出、政治上兢兢业业且举措尚称仁慈的曹丕形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军政上毫无作为且心胸狭隘、刚愎自用的昏庸君主形象。

《三国演义》;曹丕;历史形象;改造

在罗贯中刻画的众多三国人物中,魏文帝曹丕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历史中的曹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罗贯中在着墨不多的曹丕身上相较于其历史形象做了哪些加工和改动?这些改动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将通过文学、军政及个人修养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上的曹丕形象

现存最早的对曹丕进行全面评述的历史文献当为晋陈寿著南北朝时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从其他的材料,如曹丕自己及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也可窥见曹丕其人的某些方面。在这些材料中,曹丕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才子,也是一位有理想却年寿不永的悲情人物。

政治方面,在短暂的执政生涯中,曹丕兢兢业业,做了一些事情,如在用人方面提倡“唯才是举”,并颁布《取士不限年诏》;为了能广泛征询臣民意见,下《广询令》;为了防止重蹈东汉外戚和宦官专权而导致国家覆亡的覆辙,颁布《禁母后预政诏》;主张轻刑薄赋而下《轻刑诏》《薄税令》;为安定社会政治局面,下《禁淫祀诏》《禁复仇诏》《罢墓祭诏》等,但最具影响力的两项举措还是废汉立魏和设立九品中正制。唐长孺先生指出:“曹氏三世对于汉末政治有一贯的意见,就是要抑制浮华,不让名士的清议在政治上取得优势。设立中正与此有密切的关系。但曹氏政权既不能不终于和大族名士妥协,因而中正的建立正是二者协调的重要表现。”[1]也就是说,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是大势所趋,废汉立魏更是如此。

在军事方面,《三国志》记载,曹丕当政期间,曾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通西域,多次击败鲜卑,在与蜀吴两国的军事较量过程中,也收复了上庸三郡。在三国鼎立局面已成的情况下,能取得这些军事成就实属不易。

在个人修养上,曹丕允文允武。在文学上,曹丕命刘劭等人编撰《皇览》,开创了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他的《燕歌行》,是现存第一篇完整意义上的七言诗。在《典论·自叙》中曹丕有“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予又学击剑……精熟”[2]的自我评论,可见他不但在文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自己的武艺也是十分自负的。也许正是由于自身文武双全,曹丕在即位当了皇帝之后有时颇有些刚愎自用,如据《三国志·文帝纪》引《魏略》记载:“王将出征,度支中郎将新平霍性上疏谏曰……。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杀之。”[3]另外,从曹丕赐死甄后、屡谪曹植、羞辱于禁等事件看,曹丕确实有些心胸狭隘。

总体来讲,作为曹魏的开国者,曹丕尽管有各种缺点和不足,也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所评述的那样:“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4]

二、《三国演义》对曹丕历史形象的改造

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典范刘备的对立面,曹丕是点缀般的存在。本着拥刘反曹的立场,罗贯中在对曹丕不多的着墨中处处精心安排,通过处处与刘备对比的手法,将曹丕成功改造为一个在军政方面急功近利,缺乏远见卓识,自身修养方面刚愎自用,心胸狭隘而又缺乏识人之明,同时富有权术和机心,嫉妒迫害同胞曹植的纯粹的反面人物。

第一,在对待手足亲情方面,正史材料中曹丕虽对曹植因心生猜疑屡加贬谪,却并未有要加以残害的意思,且从曹丕不杀汉献帝以及拥护曹植的邯郸淳等事件看,曹丕并不是一个十分刻毒的人。但到了《三国演义》中,曹丕不但在与曹植争当王储的过程中费尽心机,在即魏王位后更是为迫害曹植而无所不用其极,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一节中:“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王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5]曹植七步成诗之后,曹丕又说:“七步成诗,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作诗一首否?”[6]足见曹丕当时非欲杀曹植而后快。而当刘备听说关羽被东吴杀害之后,刚一即位,就下诏要起兵证伐东吴。虽然赵云及群臣苦谏,刘备仍不改变,并说出“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的话。两相比较,曹丕对待兄弟的残酷无情跃然纸上。对曹丕的厌恨和对刘备的崇敬使人们忽略了小说在刻画曹丕形象时对其历史形象的夸张和歪曲。

第二,在军政举措上,史传中的曹丕基本上能听从臣下建议,并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但在《三国演义》中,作为从善如流的有道明君刘备的陪衬,曹丕是以从不听取过臣下劝谏的形象出现的:第八十二回,孙权纳表称臣,大夫刘晔劝曹丕伐吴,曹丕不从;八十五回曹丕要起五路大军伐蜀,贾诩劝谏,曹丕不从;八十六回曹丕听说吴蜀重归于好便又兴兵伐吴,侍中辛毗劝谏,曹丕不从。被刻画成这种形象,是由于曹丕在对吴蜀战争中并没有取得大的战果,因而罗贯中通过对史料的选择利用,在不改动大的历史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历史细节作了有意味的改动的结果。比如,有关史传记载,贾诩劝阻三路大军伐吴、刘晔劝伐吴、辛毗劝阻用兵确有其事,但曹丕从未发动五路大军伐蜀,三路伐吴时曹真夏侯尚和曹休两路均取得了胜利,只有曹仁一路兵败,曹丕听说吴蜀联合而伐吴那次双方也并未发生大战。但到了《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曹丕的刚愎自用,刻意摘取曹丕不听从臣下建议的几个事例,而不提曹丕听从臣下建议的事例;为突出曹丕的志大才疏,在尊重大的战争格局的基础上,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改写局部战争结果,使小说中曹丕发动的每次战争都以完全失败告终;为了突出曹丕的无能,舍去曹丕在位期间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收复上庸三郡等事件,而只叙述曹丕用兵的失败。就这样,历史上有理想也曾兢兢业业作了一些事情使曹魏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7]的曹丕形象被《三国演义》中刚愎自用、志大才疏的形象逐渐掩盖。

第三,由于后来司马氏篡位,曹丕在用人的眼光上特别是临死托孤这件事上一直被后人讽刺。其实,曹真、曹休和陈群也都是当时的精英人物,司马懿当时也并未有任何谋反的迹象。只是到了《三国演义》中,曹真、曹休都被罗贯中描绘成了酒囊饭袋,司马懿成了有“狼顾之相”的奸臣贼子,曹丕的托孤衬托出了刘备托孤给诸葛亮的英明。

第四,《三国演义》中,在描绘曹丕形象上最能直接表现出罗贯中反曹倾向的情节当属第八十回曹丕废汉献帝一节。曹丕指使群臣逼迫汉献帝退位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曹丕接到献帝禅国诏时那副急不可耐的嘴脸不可谓不丑陋,于是罗贯中在曹丕受禅后答谢天地时狠狠地捉弄了一下他:“丕方下拜,忽然台前卷起一阵怪风,飞砂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台上火烛,尽皆吹灭。丕惊倒于台上,百官急救下台,半晌方醒。侍臣扶入宫中,数日不能设朝。”这种无中生有手法的运用无疑更是对曹丕的故意丑化了。

三、结论

《三国演义》呈现出以魏蜀斗争为主、以吴国作为陪衬进行叙述的整体结构。但在三国领袖人物中,曹丕却是作为刘备和孙权的陪衬而存在的。小说对曹丕的描绘很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三国演义》是一部主要描写军事斗争的作品,塑造人物时更多关注的是人物智谋方面的能力,而对文学造诣等方面不做重点描述。因此,尽管曹丕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三国演义》却只用“丕八岁能属文,有逸才,博古通今”一句简单的话带过,而对于其精通骑射和剑术只字未提。其次,相较于刘备和孙权,曹丕在政坛上活跃时间过于短暂,他没有像刘备和孙权那样戎马一生征战无数的经历,曹操在位时曹丕虽也长处军中,但未对军政起过决定性作用和影响,即魏王位也只有七年便去世了,如此短暂的时间使曹丕自然没有太多的事情值得书写。最后,曹丕即位时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且在曹丕在位的七年中,魏蜀吴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也应是小说对曹丕着墨较少的原因。

由于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在《三国演义》中没有体现、军事上无知无能、个人修养上心胸狭隘刚愎自用、在政治无所作为,而在曹丕死后,罗贯中更利用曹丕父子打猎时的对比,为曹丕盖棺定论式地贴上了不仁的标签。总之,曹丕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努力的、有理想的政治家,军事上也有一定的建树,当然也有缺点,只是他的努力和优点被罗贯中舍弃,他的缺点则被罗贯中放大了。

[1]唐长儒.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99.

[2]夏传才,唐绍忠.曹丕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248-251.

[3][4]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4.51.76.

[5][6]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78.

[7]马植杰.三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9.

【责任编辑:周 丹】

I207.413

A

1673-7725(2017)01-0217-03

2016-10-20

耿亚鹏(1991-),男,河南鄢陵人,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罗贯中曹丕曹植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曹植《白马篇》赏析
剑胆琴心向《三国》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