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7-03-12 03:07王利芳曾益坤周宁武马秀丽宋少忠
物流技术 2017年11期
关键词:湖州市校企实训

王利芳,曾益坤,周宁武,马秀丽,宋少忠

(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2.吉林工商学院工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1 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在这种人才结构的转变中不仅需要大批一流的科学家及科技领军人才,通过研发和创新,改变和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同样亟须更多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的专业化劳动者。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布局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传统产业技术的改造和提高,需要一线技能人才的知识水平的相应提高,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低碳经济的推广以及新兴产业的建设迫切需要与之配套的技能人才。对这些高素质专业化劳动者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

虽然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物流专业人才供应的快速增长,但是企业要通过挖掘“第三利润源”来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进行高职教育规划与实践教学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联盟、“双元办学”等多种方式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例如李伟华、胡国良、刘子玉和肖静等研究了东北地区校企合作存在着学生不重视实践实习、教师缺乏经验和资质、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长效的运行机制、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了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请企业专家讲课、创新其他校企合作方式等多种对策建议[1-3]。周宁武、李朝敏和刘晓斌等研究并实践了浙江省高职物流专业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经验[4-9],指出存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校企培养目标有偏差、学生权益保障不到位、专业技能学习不到位、就业对口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合作成立订单班、加强顶岗实习、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立产教联盟多种对措和建议。从大量文献上来看,尽管南方的校企合作模式相对北方要成熟些,南方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更先进,校企合作更深入和有效,但总体上,我国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造成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有效对接还有很大差距。

在互联网+、中国智造与工业4.0等影响下,物流正在从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体系转型。为了适应转型后的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培养专业人才的市场匹配度,本文将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2 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就业岗位需求越来越多。浙江省几十所高职院校为满足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实训中心建设和实训实习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湖州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依托高职高专为主体、职业技能培训和远程开放教育为两翼的办学体制,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初步形成了高职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和农民教育“四位一体”的办学格局。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设,于2007年被确定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被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2年被确定为学校“613”专业群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同年,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支持,2014年,顺利通过省级特色专业验收。为改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2006年该校与德马物流合作,建立了现代物流重点实验室,同时成立了“致远物流工作室”。2007年该校成立了现代物流研究所,2010年该研究所被中国物流学会列为全国第三批产学研基地。2011年该校又在湖州公共实训基地建立了现代物流实训中心,2012年物流实训中心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建设了3 000m2的实训场地,配备了物流业务操作所需的各种设备,设计了一整套(100余项)具有企业真实业务内涵的实训项目,制定了运行管理机制,具备承接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兄弟院校前来实践实习的能力。2017年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入选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多年来,该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湖州德马物流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老大房超市、湖州华安物流有限公司、美欣达集团、湖州一通物流有限公司、湖州鑫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湖州飞梭云供应链物流有限公司、湖州申通快递、上海天天快递和百世等省内外地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为其解决了部分人才短缺和方案设计问题。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校企合作、产学交替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加强校企合作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校企联合开展“订单班”培养;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企业配合”的单向性浅层次合作;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以逐步深入育人过程为特征的校企合作;第四个阶段主要是开展以建立合作组织为特征的校企合作;第五个阶段主要是走向以优化合作机制为特征的校企合作。目前正在由第四个阶段向第五个阶段迈进。几年来的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年均120人次参与创业园实践,SYB参培率30%以上;职业资格合格率高,98%的毕业生获得至少1张职业资格证书,其中32%的学生获2张以上;学生的就业质量更优。多年来,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50%以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 200元,最高达万元以上,且学生培养质量获得广泛认可,有效服务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但是,该校也同样面临不能满足区域物流需求和人才的市场匹配度问题。于是,该校通过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状况调查,设计并发放专项调查问卷一百余份,现场走访20多家有关院校、行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调查了解到,困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有四个:

一是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相对缺乏、企业利益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另外,政策层面对企业、产业、行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措施不够多,对企业办学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大,致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实惠不多。

二是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烈。有很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不愿意与院校开展合作,即使由于某些原因开展起来了,企业也不愿意在这件事情上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愿意深入到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三是校企合作水平不够高。尽管很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融合体”、“共同体”、“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平台,但是,校企合作不紧密,二者并没有真正融为一体。当前学校“重教轻用”、企业“重用轻教”、“学校热、企业冷”的“两张皮”问题比较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在许多方面仍然貌合神离,有不少职教集团在成立后不久就进入了“沉睡”状态。

四是校企合作利益不协调。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问题、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问题很难协调一致。实际上,企业到人才市场去招聘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付出的成本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所付出的成本高得多。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校企合作制度设计严重不健全,尤其是缺少鼓励的政策,包括税收政策、用工政策、分配政策;二是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深刻,一方面不少企业不把参与教育及培训当回事,另一方面不少职业院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三是一部分职业类院校教学科研能力不强,对企业缺少合作吸引力;四是部分产业技术层次较低,企业规模比较小,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强烈;五是职业类院校缺少开放办学、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

3 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湖州市地处浙江的北部,是连接杭州和上海的交通要道。湖州市物流业发展迅速,目前支撑整个湖州市物流业有两大板块,一是服务于湖州市制造企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二是2014年成立的湖州市物流装备制造园区。因此,湖州市的物流形成3大体系:企业物流、商贸物流和专业市场物流,其中,专业市场物流是湖州市物流发展的重点。南浔和织里的专业市场物流发展较早,因此也带动了整个湖州市市场的发展。南浔建材和织里童装以及安吉竹制品目前成为湖州市的特色产业,该市场与外部市场和资源的衔接程度较高。因此,湖州市专业市场物流环境正在逐步形成,部分物流环节得到一定发展,形成了湖州市特有的物流特色:(1)形成了联托运市场;(2)棉坯布仓储业快速发展;(3)需积极探索木业市场物流的有效外延等。作为湖州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的任务是为专业市场物流提供后备力量,并且为湖州市物流装备制造园区提供生产物流人才以及设备管理人才等。

针对浙江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浙教办高教〔2016〕87号)提出,要从适应需求、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出发,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职院校的规划与指导;支持高职院校拓展校企合作企业,聘请高技能兼职教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支持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和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落实“六共同”育人机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有效对接。其中,湖州市提出了“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精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湖州市高水平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实现“两高”目标的有力支撑”。当前湖州在加快“赶超”、实现“两高”征程中对所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湖州科技城、省现代物流装备高新园区、丝绸等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湖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支撑。在上述基础上,结合专项调研中掌握的情况,本文针对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以及湖州市物流发展的特色与需求,从以下方面进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对策分析。

3.1 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为契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专业基础条件

3.1.1 融入创新创业、建立一套系统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纵向来看,需融入创新创业、建立系统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培养;从横向来看,需带动物流信息技术、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组团发展。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提高与物流装备制造和“互联网+”商业模式运营等相关的专业选修课比例。在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以共同育人的理念,将怡亚通、百世科技等“企业内训”课程,创造性地应用在现有课程中,借鉴企业培训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在改进校内教育教学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为企业培养更多准员工。

3.1.2 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五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借助智慧职教、学堂在线等平台开设SPOC,应用雨课堂、微课、慕课等以更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应用虚拟现实(VR)等制作技术展示物流装备的研发、生产、运用等过程,通过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改革,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

3.1.3 校企共建共享,大力改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导向,吸纳企业最新技术,与德马物流共建物流新技术实训室、新装备博览馆,建设精益生产实训室、智能仓配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实训室、物流新技术博览馆等,建设智慧教室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等。在飞梭云供应链、百世科技、怡亚通等知名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训项目优化设计,进一步挖掘已有实训基地的潜力,将专业对口度高的实践岗位拓展至400个以上。

3.1.4 课内课外互动,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借助校内外一体化实训基地,实现课内课外互动,构建基于学分替换、岗位融通、具有一定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此外,建立网络平台动态反馈机制,加强实训实习过程管理,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加大实习指导和岗位巡查力度,在成绩评定中将企业评价的比例提升至50%以上,不断提升实习成效。

3.2 以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为重点,校企共建“双师”专业教学团队

3.2.1 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带头人。聘请若干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重点聘请1名以上企业专家成为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带头人在专业领域内的优势和引领作用,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协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商制度,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契合行业企业的发展。

3.2.2 建设一支以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为主要成员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一支由20人组成的兼职教学团队。通过经费保障及其它政策支持,确保兼职教师实际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开展兼职教师教育能力定期培训,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立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师徒帮扶机制。

3.2.3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提升“双师”素质内涵。与湖州市内骨干物流企业共建8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结合国培、省培、境外访学以及访问工程师等项目,每年至少安排2位教师参加,落实“博士工程”,至少引进博士1名,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做实专任教师的培养发展和继续教育工作。

3.3 以现代学徒制为突破,开展教改项目研究,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3.3.1 构建“工学有机交替”人才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方案,按照能力递进、校内校外结合的要求,第一学年以学校培养为主,通过到企业参观、专家讲座,植入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第二学年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以师带徒,校内与企业交替学习、假期到企业若干操作岗位轮换实习等形式,确保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第三学年以企业培养为主,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穿插基层管理岗位轮换实习、职业技能鉴定、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职业技能全过关,从学徒转化为准员工。

3.3.2 开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 将深度合作企业的基本入职门槛纳入招生考核的要求,与企业共同组建招生小组,企业资深高管参加面试选拔。使学生入学即入职,学业即业务,业绩即成绩,实习即工作,毕业即就业。校企共同投入、共同教学、共同培养,为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和服务“互联网”+商业的仓配一体化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3.3.3 广泛开展教改研究,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主动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落实已有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以主题教研活动、教学研究沙龙等形式开展教学创新研讨、课程教学创新的研究,在全校教师内推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努力培育重大教学研究项目和标志性成果。

3.4 以多方合作育人为平台,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专业办学模式

3.4.1 深化“产教联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改革。组建由20家以上的单位组成的现代物流产教联盟,扩大参与范围,通过专业服务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业务扩展、流程革新等方面使参与者有获得感,从而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

3.4.2 加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提升育人水平。探索与英国、德国等有关高校的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根据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外[2016]46号)的要求,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和物流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市场推广所需要的本土人才。

3.5 以推进双创教育为契机,培养拔尖人才,强化专业服务能力

3.5.1 扎实开展“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导师,设立创新创业班,试行专属的定制化培养方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余学习的“三融入”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拔尖人才。

3.5.2 大力拓展物流师社会培训的影响力。将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和精益生产培训扩展至企业文化内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开发和承接为企业定制的培训项目。

3.5.3 拓展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功能。依托“四位一体”的办学基础,为物流装备制造行业企业和社会其他有需要人员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终身教育服务。

3.6 以质量体系建设为保证,建立监控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6.1 实施内部质量控制。利用云平台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保留教学实施的轨迹和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对长时间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数据依据,并强化质量控制。

3.6.2 开展外部专业认证。向国际质量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教学质量认证,力争成为教学质量通过国际认证的物流管理专业。

4 总结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通常为三年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生产管理等核心运作技能,熟悉现代信息技术,面向未来专业岗位从事一线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本研究以研究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为例,提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对策,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以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李伟华.在实践中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J].物流技术,2011,30(15):145-146.

[2]胡国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实践—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5-8.

[3]刘子玉,肖静.JT学院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2016,(9):156-158.

[4]周宁武.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6):154-156.

[5]周宁武.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高职快递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师,2011,(1):23-24.

[6]周宁武.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2,(6):173-174.

[7]周宁武.基于“123工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人才资源开发,2015,(1):192-193.

[8]李朝敏,何晓梅.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12):192-193.

[9]刘晓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构建—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企业研究,2012,(20):201-203,205.

猜你喜欢
湖州市校企实训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My family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