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车辆装备区域联合保障研究

2017-03-12 03:07许云涵张大鹏王凤忠
物流技术 2017年11期
关键词:选民部队装备

许云涵,张大鹏,王凤忠

(1.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学员旅,天津 300161;2.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军用车辆系,天津 300161)

1 引言

随着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军地一体化的后勤装备保障机制更加深化,区域联合保障模式的优势也越来越突出。为适应部队领导体制和车辆装备保障体制改革的要求,深化推进车辆装备保障改革工作,研究分析适合我军的现代化保障模式十分必要。科学构建现代化车辆装备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车辆装备保障质量效益是现代后勤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部队后勤保障能力的关键环节。区域联合保障符合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方向,符合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符合车辆装备自身特点规律和部队保障实际[1]。

2 军队车辆装备区域联合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应按照军队主导、军民融合、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区分军选民用乘坐车辆、军选民用战术车辆和军队专用车辆三种类别,深化车辆装备军地联合保障体制。当前军用车辆装备保障还存在着保障管理粗放、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监督制约不够等一系列现实问题[2],研究区域联合保障制度,准确把握军队三类车辆装备保障模式的基本思路,对提高保障效能和深化区域联合保障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全面推进军选民用车辆依托社会力量保障

以点带面推行军民融合式保障模式,深入开展军选民用车辆依托社会力量保障的研究,拓展充实车型目录,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和经费保障标准。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验证已有规范的可行性,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资质验证有关规定,形成通用车辆装备的维修保障基本依靠地方保障的新常态。

2.2 深入探索军选民用战术车辆军民融合保障机制

将军选民用战术车辆分类纳入社会化保障体系,依据车型新旧、有无建制保障力量依托和驻地社会维修资源丰富程度,分别构建参照军选民用乘坐车辆的社会化保障模式和军民融合基地级保障模式。通过改革,形成统一的军选民用车辆装备依托社会力量维修保障规定、车型目录和经费标准。

2.3 研究建立军队专用车辆保障机制

围绕形成部队核心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军队专用车辆依托承研承制单位开展新装备维护保养、技术保障人才培训的军民融合保障机制。规范装备论证研制阶段同步开展通用质量特性设计、开发保障资源,装备生产阶段组织培训力量参与在线生产、调试,装备交付部队时组织接装培训,装备服役期间依托厂家培养维修骨干等工作机制。

3 军队通用车辆装备区域保障模式的基本任务

按照区域化、综合化、一体化的思路,统筹优化保障模式、作业体系和力量结构,推进车辆装备区域集中保障模式。

3.1 分类构建保障模式

根据地区部队装备保障任务和范围拓展,立足现有保障力量分布和保障资源布局,区分类别,针对性构建统筹高效的维修保障模式。通用车辆装备继续按原职能统一组织维修保障;由专业力量依托的特种车辆装备,采取底盘保障统修统供、上装保障全额经费下拨、依托原有力量组织实施的模式;没有专业力量依托的特种车辆装备,将底盘和上装保障均纳入统修统供范围。研究规范上述三类车辆装备保障模式的具体工作流程、实施办法,并确定在役、在研具体型号装备使用模式,为保障力量调整、保障资源开发、作业体系重构提供依据。

3.2 调整优化作业体系

在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下,综合考虑车辆装备供应方式、维修方式、作业难易程度、保障人员素质、保障配套需求等因素,划分基地级、部队级与维修机构对应关系,界定各级保障职责和任务分工。明确区域保障等级的划分,形成规范的保障等级体制。基地级保障,针对推行视情修理后企业化修理工程和战区建制修理机构任务弱化的问题,调整充实相关保障职能,在具体担负原有通用车辆装备筹措与保障任务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特种车辆装备底盘修理,包括无修理力量依托、技术难度大、维修用时长、工艺要求严的上装修理以及满足一定年限后装备恢复性修理任务。部队级保障同步增加特种车辆底盘和上装的常见故障、一般事故、换件修理等任务。

3.3 细化论证保障力量

结合部队装备保障力量结构调整论证,细化论证各级车辆装备保障力量调整方案。基地级保障力量,以修理工厂为主,整合部队保障力量、非作战部队部分建制保障力量,构建区域化综合化的保障基地;部队级保障力量,主要按照力量下沉的思路,将部分部队保障力量和非作战部队修理力量调整为小单位的伴随保障力量。按照以强保弱、就近就便的原则,建立完善跨军兵种、跨建制区域化保障机制,为装备保障力量调整改革提供参考。

4 车辆装备军民融合区域保障的深化推进

4.1 建立健全军地区域联合保障机制

在区域保障范围内,展开民用车辆依军地联合保障的研究和试点验证,根据保障范围拓展充实车型目录,健全完善军选民用车辆依托社会力量保障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经费保障标准,将保障模式由现行经费与实物保障相结合,调整为全额经费保障。充分验证遴选定点承修单位的基本原则、条件要求、组织程序、认证权限、资质审验等已有规范的可行性[3];进一步细化经费标准,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经济条件、部队类型、使用强度,综合确定经费调整系数和各级统筹管控比例;严把重点环节,试行验证车辆送修申请、审核报批、合同签订、送修交接、维修监管、修竣检验、经费结算等过程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维修质量和安全保密管控机制。

4.2 明确车辆装备区域联合保障标准

将军选民用战术车辆分类纳入社会化保障体系,对与地方车辆更替周期同步、没有建制维修机构且驻地社会维修资源丰富的单位的军选民用战术车辆,参照军选民用乘坐车辆社会化保障模式组织试点[4];对社会已淘汰车型、军队有建制维修机构和社会维修资源缺乏的边远地区部队军选民用战术车辆,积极探索基地级保障军民融合的模式机制,维护保养、换件修理和野战抢救抢修仍以部队保障为主[5]。将具体措施内容纳入军选民用乘坐车辆依托社会力量保障相关规定和标准,形成统一的军选民用车辆装备依托社会力量维修保障规定、车型目录和经费标准。

5 通用车辆装备区域保障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

围绕强化基于数据、基于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以分类分级、经费保障、法规体系为抓手,开展创新研究和配套建设,构建计划科学、运行高效、管控精准的车辆装备保障管理机制。

5.1 修改完善车辆分类分级

围绕宏观掌握车辆装备质量等级,改变传统按用途单一分类的方式,综合考虑服役年限、行驶里程和技术状态,调整车辆分类分级。车辆分类,按照采购途径分为军选民用车辆和军队专用车辆,其中,军选民用车辆按照用途分为乘坐车辆和战术车辆。军选民用乘坐车辆,分为小轿车、旅行车、大客车3类;军选民用战术车辆和军队专用车辆,按照底盘承载能力分为轻型、中型、重型、超重型和其他5类,按技术特点分为越野底盘、非越野底盘和其他车辆3类;上装按编配用途分类。车辆分级,划分为新车、堪用一级车、堪用二级车、待修车和退役报废车5个等级。根据上述车辆类别和质量等级,研究制定区域保障策略。

5.2 深化计划及预算改革

从计划及预算编报依据、编报流程、下达执行、监督检查等各个层面,全方位规范基于保障卡的计划及预算管理工作职责划分和工作流程,研究制定车辆装备计划及预算管理办法。分类制定军队自主保障车辆经费标准,按照依托社会力量全额经费保障、部队级和基地级维修实物与经费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车辆分类分级,制定区域保障策略,论证器材和维修经费构成比例,规范车辆装备经费保障标准。参照标准计领模式,区分不同条件,制定调整系数。

5.3 优化法规制度标准体系

依据部队供应保障规定,横向区分检测、保养、修理、供应、管理5个业务要素,纵向按照业务规章、技术文件两类,构建完善覆盖全过程全要素、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车辆装备保障法规制度体系框架[6]。修订完善车辆装备维修和器材管理办法两项主干规章,拟定体现军选民用车辆依托社会力量保障、器材网络化保障、保障卡制度、计划及预算管理等4项改革重点内容的实施细则,支撑车辆检测、定时定程保养、分级分类管理、维修任务分配表等部队业务执行层面的技术。

5.4 建立车辆保障监修监管机制

在监修上,依托大型车辆保障训练机构建立车辆监修中心,对基地级、部队级和地方承修机构的车辆保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和验收;基地级和部队修理机构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设立车辆质检站和质检组,负责本机构车辆维修质量检验验收。在监管上,区分车辆使用人员、保障人员、机关人员、部门领导四个层次和操作使用、保养修理、器材供应、计划预算等环节,重点围绕器材供应准确及时率、可靠率,以及经费使用管理、业务工作廉政监督等方面,建立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全员覆盖、责权明确、违责必究、惩戒有度的车辆装备保障监管体系。

5.5 完善区域保障模式效能评估

在区域内,按照维修制度、维修力量、社会化保障、器材供应、管理体制五个维度,以强化量化评估为重点,论证构建反映区域保障模式效能的数学模型、核心参数、权重设置,建立系统规范的改革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部队自评、单位互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效能评估与横向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分项目、多维度组织评估,形成要素齐全、数据详实、格式规范的改革效能分项和总体评估文档资料。

6 结语

车辆装备区域化联合保障解决了因需求差异及广泛性而导致的保障滞后及成本增加的问题。通过车辆装备的区域联合保障机制,着眼建立军地一体、衔接互补的通用车辆装备区域化筹供体系,最大限度地加速了需求供应、缩短筹供周期、加快库存周转,进一步增强部队车辆装备保障效益,提高部队的装备保障能力[7]。

[1]王志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于军队后勤保障方式变革[J].军事经济研究,2009,(8).

[2]杨越,郝艳霞.积极推进军地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访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党委书记吴新成[M].国防科技工业,2007,(5).

[3]李星辰.浅议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09,(7).

[4]倪新国,张学明,张鹏,等.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

[5]洪俊才,黄相亮,温良谋.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

[6]朱磊.外军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的主要做法[J].外军军事学术,2011,(3).

[7]刘昀,郭世贞.在军民融合中保持我军核心维修保障能力[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院报,2010,(21).

猜你喜欢
选民部队装备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防晒装备折起来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老部队
不负当初对选民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