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童话的选编状况与特点分析

2017-03-12 00:25李黄喆琴
文教资料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国语叶圣陶狮子

李黄喆琴 黄 耘

(广西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童话的选编状况与特点分析

李黄喆琴 黄 耘

(广西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童话选文在文艺文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选童话主要以连载形式进行编排。《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的童话选文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语言幽默与模糊性的统一、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和艺术类型的多样化进行整体编排。

开明国语课本 童话 特点分析

语文教科书作为法定文本,其选文的价值倾向要符合主流的意识形态,一定要承担起社会控制的任务,这是它作为法定文本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1]。《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之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此外,民国时期的语文教科书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国语能力的任务,对于促使学生欣赏儿童文学、培养阅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其作者叶圣陶先生作为现代童话创作的泰斗,在语文教材中注入大量童话作品。因此,深入研究《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童话的选文特点对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童话选编状况

1.选文数量和所占比重

童话类选文在《开明国语课本(初小)》文艺文中所占课文总数比重较大,总共有35篇。其中,第二册的童话有4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9.52%;第三册的童话有2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4.76%;第四册的童话有10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23.81%;第五册的童话有8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19.04%;第六册的童话有9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21.43%;第七册的童话有2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4.76%;第八册的童话有2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4.76%。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用书共八册,其中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都没有童话,童话集中在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初小教材每册42篇课文,相对于高小的每册36篇课文来看,课文总数较多,童话选文数量在总体上相对较多。由此可见,童话选文数量和所占比重呼应1932年《小学课程标准国语》目标中“指导儿童学习平易的语体文,并欣赏儿童文学,以培养其阅读的能力和兴趣”的相关部分。

2.选文的作者及出处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的童话作者均为叶圣陶先生,每篇选文均为他原创或改编。他在《我和儿童文学》中说:“在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在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度。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2]

其中,第四册的第十二课《“我的身体被缚住了”》、第十三课《“我饿了”》、第十四课《人山》、第二十三课《一个大人》、第二十四课《把我拾起来》、第二十五课《我望下面就是家乡》为改编《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奇幻经历。其余的三十多篇童话大多数出自叶圣陶先生的童话集 《牵牛花看太阳》。

3.选文的编排情况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选过程中,除了考虑到选文的数量、篇幅外,还考虑到教材的编排情况。从《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的总体编排情况来看,其编排主要采用单元组选文编排的形式。选文的编排注重内容的关联性,选文采用的童话均以短篇为主,随着年段的增长,中年段的童话篇幅稍有增加。中低段的选文大部分采取连载的形式,将原创童话分为两篇甚至多篇选文作为一个单元进行集中学习,并且统一设置单元组练习。例如第二册的第二十三课《“我要做蜜”》、第二十四课《“我要开路”》、第二十五课《“我要作丝”》、第二十六课《“叫我做什么事呢”》是由童话集《牵牛花看太阳》中的《大家都有事要做》分解而成的四篇课文。并且叶圣陶先生将这四篇课文独立设置为一个单元组,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编排单元练习。他曾说:“国文教本要让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就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宜于做细琢细磨的研讨功夫。”[3]可见,叶圣陶先生在编选教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阅读接受水平与认知特点,有层次、有方法地进行童话选文编排。

二、《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童话选文特点

1.童话选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心理运算起源的实验研究得出,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通过对客体的适应。认知的发展需要经过四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分别是0岁—2岁的感知运动智力阶段;2岁—7岁的前运算智力阶段,7岁—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11岁—15岁的形式运算阶段。大部分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和简单的可逆运算,但是思维的过程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简言之,这一阶段的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认识的范围逐渐拓宽。

与其相对应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阅读兴趣。五六岁的儿童喜欢朗读儿歌,随着年龄的增长,7岁—11岁的儿童出现了逻辑思维与可逆运算,阅读兴趣转向故事,例如自然故事、童话故事等。长期在小学担任教员的叶圣陶先生根据这一时期的儿童实际情况考虑,在《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二册中逐渐编入童话故事,例如《23“我要做蜜”》《24“我要开路”》,第六册中编入《20笨人》,第八册《5穷人和富翁》,童话内容逐渐由自然事物转向人物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扩充,儿童思维也在进一步发展。选文的编排符合了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小学生在童话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美,同时促进心理和人格发展。

2.童话选文体现语言幽默与模糊性的统一

语言的幽默及模糊性关系童话的表达效果,具有相当的审美内涵。美国心理学家乔洛姆·辛格等认为:“幽默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萌芽自婴儿出生第二年起开始具备,从幼年起通过游戏培养婴儿的幽默感,对其日后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4]因此,作为精神游戏创作者的叶圣陶先生将幽默作为创作童话选文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第五册《24这个话不错(二)》中:又走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看见了他们,忍不住说:“小小的一匹驴子,那里压得起两个人!”老人又觉得此话不错,驴子原来压不起两个人的。就和儿子下来,买了一根棒、一条绳,两个人抬着驴子走。驴子被他们倒挂着,难过极了,拼命挣脱。正走到桥上,驴子挣得越厉害,两个人挡不住,就一同跌到河里去了。老人对于跛子、老太太、妇人的话都不加思索地采用,最后驴子被挂得难受想挣脱这对父子,结果他们一同掉进了河里。童话创作的无拘无束正是幽默的完美体现。

多数作者在撰写传统童话与现代童话时,都偏向采用“模糊”的开头形式。“有一天”、“从前”等,通常此类“模糊”主要是对时间、地点等方面的描述上。例如,第五册《21鲫鱼和蟹》的开头:一群小鱼在河里游行,活泼泼地,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像往回的梭子一般。第六册《22不死药》的开头:从前有一个国王希望长生不老,下命令说:“谁有不死药献上来,我重重地赏他。”

这些童话选文将时间、地点虚拟化,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道是“哪一条河”、“哪一天”的具体日期。模糊性的语言将童话与生活区分开,使得学生在幻想的世界里尽情地享受童话游戏带来的乐趣。

3.童话选文人物形象的多样化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童话选文中人物形象多样,不但有人类,还有花草、蔬菜、虫鱼、鸟兽、霜雪等人物形象。即童话形象中的拟人体形象、常人体形象。

拟人体形象作为童话中的传统艺术想象之一,一般代表有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倾向于动物类型的拟人形象。如第六册《11龟和狐》中出现了狐和龟。狐捉到一只龟,送到嘴里直接咬,龟的壳很硬,弄坏了狐的牙齿。狐很生气,狠狠地说要吃了龟的肉,打碎龟的壳。龟故意激怒狐,让狐把它丢进河里,最后龟开心地回到了家乡。选文中的狐狸野蛮、凶狠,生活在陆地上。龟充满智慧,生活在河里。第六册《12听狮子叫》《13胆量和力量》中一共有狮子、野羊、野马、鹿、山猫等五个拟人体形象,一天,几种野兽在柏树底下商量怎样免得被狮子吃掉,有的主张练习爬树,有的主张练习快跑,野羊主张要听惯狮子叫,于是野兽们在狮子出入的路边躲藏起来,专等着听狮子叫。当几种野兽听习惯后便练习如何抵抗狮子,就在这时狮子出现了,山猫咬住狮子的项颈,鹿、野羊和野牛用角刺它的胸腹,猴子用脚挖它的眼睛,最后狮子倒下了。选文中的狮子食肉凶狠,鹿、野羊、野牛等食草动物善良聪明。这些拟人体形象符合小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容易让其接受,所以《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选择最多的是拟人体童话。

此外,常人体形象也出现在选文中,即使这类人物是普通人,但人物行为举动往往令人不可思议。例如第四册《12“我的身体被缚住了”》《13“我饿了”》《14人山》中水手来到小人国,小人们在他的身上乱跑,对他放箭,喂他吃东西。水手对于小人们来说就像一座山,小人们对于水手来说就像小老鼠,有趣极了。这类常人体形象童话选文的核心夸张丰富,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十分有吸引力。

4.童话选文的艺术类型多样化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除了考虑到选文的数量、比重、篇幅以外,还考虑到童话选文的艺术类型的多样化。常见的艺术类型有:抒情型童话、哲理童话和科学童话等。抒情型童话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如第七册《14梧桐子》用诗歌的优美语言描绘几颗梧桐子的心灵对话与对大自然新奇生活的向往,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小姑娘、麻雀,最后在泥地里生根发芽的故事,体现出成长的过程与思念亲人的情感。《28霜的工作》以散文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霜通过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使诗歌的意象与童话的幻想完美结合。

此外,《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童话选文中还有哲理童话,这类童话与寓言相似,但比寓言更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与人物形象的刻画。如《22不死药》卫士冒死将不死药喝掉为的是让国王醒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告知小学生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的药。

由于受到鸦片战争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科学童话在当时的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第六册《20笨人》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两只蜜蜂的对话,侧面告诉小学生人们对于鸦片的沉迷和鸦片的危害。这一类童话既充满童趣幻想,又蕴含科学知识。

[1]周志红,向蓉.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小说的选编状况与特点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4(11).

[2]叶圣陶.叶圣陶集(第9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23,324.

[3]刘增人.叶圣陶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105.

[4]张锦江.儿童文学论评[M].天津:天津新蕾出版社,1987:13.

猜你喜欢
国语叶圣陶狮子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霜的工作
狮子的喷嚏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威风凛凛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