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琳
(中国计量大学 艺术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视知觉在文创设计产业中的应用策略
朱琳琳
(中国计量大学 艺术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本文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出发分析视知觉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分析展开描述设计中的视觉现象,并对现代生活中设计情境里视错觉的运用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视知觉对现代设计产业的影响和价值。
视知觉 设计产业 价值
常言道“眼见为实”,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眼睛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反而会欺骗你。眼睛的这种欺骗性其实是人的“视知觉”在作怪。何为视知觉呢?所谓视知觉,即一种视觉思维,属于视觉心理学范畴。但在传统心理学中实际上是没有视觉思维这一概念的。
视觉是生理层面,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是第一感性层面,是心理过程中低层次的心理现象;思维则是对事物的间接反应,是以感知为基础并超越感知界限,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事物有一定分析,并产生结果的理性过程,它是比较高层次的心理现象。因此,可以说在传统心理学中,“视觉思维”概念是不合理的。而视觉的思维研究即视觉心理学的研究,则开启了对视觉和思维界限的再思考。实际上早在二十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其研究就集中系统地关注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格式塔心理学派早期受到德国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后其创始人韦特海默研究视觉现象,通过对似动现象的研究,提出了完形主义观点,创立了格式塔学派。所谓似动现象,即当两条垂直线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别出现在屏幕上时,人们往往很容易把它们看成是一条在移动的线,而不是先后出现的两条静止的垂直线。后来出现的电影技术正是受此视知觉特点启发。韦特海默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他认为这种现象依托于人的生理特点,是一种固有的视觉存在,人在视觉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对事物结构追求一种整体性和完形性,这即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核心观点。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一个好的格式塔让人觉得平静、舒服,但它会让人感到平淡无趣、毫无特色。一个坏的格式塔由于其本身的不规则性反而有时会带给观者一定的视觉刺激和新奇感,观者会主动将其简化再组织,进行视觉完形,这也是一种人类创造性的心理机制。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还在人类创造性视觉思维研究上进行了拓展。研究视觉心理学的专家,也是格式塔理论的追随者阿恩海姆曾说:“在大多数人眼里,那种极为简单和规则的图形是没有多大意思的,相反,那种稍微复杂点,稍微偏离点和稍不对称的、无组织性的图形,倒似乎有更大的刺激性和吸引力。”正映证了这一论点。
在艺术创作方面,不同的观者眼中对同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同一种图形或色彩依托于不同的背景或环境也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和效果。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一般极具个性,感受、观点不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艺术家的内心经验,这种经验伴随着我们面对很多生活中的事件、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结论,影响着我们的决定。比如我们曾经在社交中接触过一个人,一年后再次相遇,可能内心会传达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在哪见过,我们似曾相识。这就是曾经的记忆和经验唤醒了我们的感知。由此作用,我们可以在瑶琳仙境中看见“狮象迎宾”、看见“银河飞瀑”、看见“广寒舞台”,感受到自然风貌给我们带来的天下奇观感受。这些所看得见的形象显然超出了眼前真正的物像造型,是我们凭借感受、经验所想象出的形象。
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也存在这种情况,一幅画面,一个LOGO,一个抽象形式的出现往往能引起观者丰富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每个观者以往的生活经验、曾经的视觉体验和专业素养,这种体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人的视觉感受,会受以往的所闻、所见、所知影响,在艺术创作或设计的过程中,人大脑的内部能力之间相互协作、整合。人们自然而然对于不完全图形或者坏的格式塔图形的结构追求完整性,倾向于人们的心理趋势,正是如此。
实践证明,把握好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原理,把该原理有效地运用、指导于文化设计产业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格式塔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告诉我们,画面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取决于画面的“视觉中心”。视觉中心不是单纯地指画面的中心位置图形,而是人们第一眼整体看见画面时最先映入眼帘,最吸引你注意力的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了解了视觉中心,就可以把握住画面的整体形式关系。可以把这一主要关系理解成“图与底”的关系。让表现的主体对象很容易从背景上分离出来,使之成为视觉注意的中心。也就是说运用简洁化的处理,避免背景对主体对象的干扰因素,从而使主体对象从“底”中突出而构成“图”,这样通过降低或减少背景信息的干扰,实际上就等于间接提高了主体的信息强度,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达到了突出主体形象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设计创作中,特别是平面设计中,没有必要做到设计形象上的面面俱到,只需要提取几个突出的形象特征足以说明物像标记就可以,这符合我们视知觉的简化特征。这种追求简洁的原则不仅能表达出所设计的内容,还能给人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人的视觉思维会自然形成对其完整度的整合。
因此,在设计中设计师往往追求简洁原则,简洁原则在设计中有着重要表现力。对于一个简洁化的图形不仅仅指形式上的简单化,更多的是引导观者丰富的视觉联想和体验,通过一种简单的形式传达丰富的内涵。可以说设计师对于图形简洁形式的追求是存在两面性的,如果只是单一地追求图形上的简单而忽略设计技巧和内涵延伸,则会出现过于简单、单调化的失败作品。通过研究历届设计大师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的设计作品多简洁明了,强有力地抓住观者的视觉感受,并通过一些设计手法和技巧的运用引导观者的再思考与丰富的联想。这比烦琐的设计形式更有力量、效果更好,这是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视知觉中还有个十分有意思的视觉现象,我们称为视错觉,视错觉是人们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视觉感知,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近年来多次被艺术家、设计师应用于作品中,进而达到十分有趣的艺术效果,科学领域也会利用视错觉的形成原理进行发明创造,例子数不胜数。
视错觉的成因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组成,视觉是人的视觉神经作用下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客观形象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对感觉器官的研究,需要了解刺激它的外界因素。通过对视错觉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产生视觉偏差感官上的两种原因:易产生歧义的形象和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形象。1.易产生歧义的形象。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一书中曾分析:“多义性显然是整个物像读解问题的关键……物像的这种解释离不开一种尝试性投射。”易产生歧义的形象,往往在一个整体的形象中给观者带来多种含义,容易将一种理解转换成另一种理解。这种易产生歧义的现象让人意识到不同的解释可以适用于同一种物像上,这样就十分容易产生视觉上的错视。2.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物像。这种感官刺激往往来源于图形的形式、排列、颜色对比等,很容易使观者在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下产生视错觉。如赫尔曼·格瑞幻觉,在交叉部位你能看到朦胧的小黑点,这些小黑点,可以给你带来同心圆的视觉体验。这是因为艺术家运用黑色、白色在视网膜上强烈、过多地刺激引起的。当画面明度、纯度对比很高时,人的神经系统会疲惫,越是疲惫,眼睛就会越加努力保持常态,容易引起形象重叠或错位等视错觉。
引起视错觉的因素除了外界图形的多义性和强烈刺激性之外,还有人的内因。人的眼睛对于图形的感受是由视觉神经的作用引起的。比如,人眼有盲点,图形投射到人眼中有高低、大小、长短等错觉,人眼对黄金分割的独有舒适感都是人视觉生理上的一种体现和需求。如缪勒·莱耶德线段,线段本身是同样长,但看起来却似乎长短不一,线段开口向外V形比向内的显得更长。据专家研究,这种对线段的错觉体验是由于光刺激视网膜形成一种视网膜电流所产生的,这些都是人自身的生理内因引起的。人在心理方面的内因,如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心理中的理论:曾经的视觉经验等同样会引起人的视错觉。
视错觉在现代设计产业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并且大力发展,这实际上是一个视觉现象的现实实施过程。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也会利用视知觉中的错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现代设计师会将前沿的视觉体验运用到再现图像上,用设计技巧对事物内部进行有效表达,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现代设计也体现了设计师们对于自然、社会、生产关系、科学文化的一种自我认识和理解。如设计师为美国布朗大学出版部设计的标志巧妙地运用了透视空间中的视错觉,丰富了观者的视觉体验:标志整体由字母B构成,代表了出版社的职业功能,也表现了出版物的堆积效果,黑色和白色带子表现了图书的厚薄,同时使图形显著地成为逆转的形,使观者在俯视和仰视之间不断转换视觉体验,也使平面图形更加立体化、多样化。日本视觉大师福田繁雄同样喜好将视错觉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他设计的海报经常运用错视空间的处理手法,将空间艺术的趣味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在平面设计中视错觉展现了浩瀚的魅力,在其他领域的设计中也处处体现了视错觉的应用对于生活的影响和改变。例如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对于体型较宽的客户善于用竖条纹样的布料进行修饰,从而达到视觉上的瘦身效果;在高速公路上,箭头形的黄色斑纹线会提醒司机提高警惕,减速驾驶。视错觉还大量被运用到玩具设计生产、电影现场拍摄中,这些都是视错觉深入人类设计产业的具体应用。高速数字化发展时代,如何在现代设计产业中运用视错觉是现代设计师需要思考和引起重视的问题。如在网页设计中,如果采用视错觉的艺术效果,可以使单调的网页凸显出变化莫测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现代艺术设计与视知觉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视知觉的理性化、精确化、科学化在创作、设计中暗藏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舞美设计中,将舞台的顶面和地面向内微微聚拢倾斜,视觉上会拉升舞台的深度,增强舞台的空间感,同样,将舞台两边的台阶微微向内倾斜呈梯形,也可以增加台阶的视觉长度,增加空间深度。这些设计技巧都依附在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科学技术上。视知觉作为艺术科学中的一支,对于它的深入研究及合理利用,于文化创意设计市场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能量。设计本身依赖于视觉科学,两者相互融合是人类设计发展中最合理的搭档,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英]E.H.贡布里希,著.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丁月华,陈昊,戚序.图证设计方法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