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初探

2017-03-12 08:56杨仁彪
商情 2016年48期
关键词:招生就业高职教育

杨仁彪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除高级专门人才外,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人员整体素质的竞争。因此,培养后一类人才的教育,即高职教育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招生 就业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经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高职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正视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当前高职教育的招生和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招生滑坡,“进口”难。生源向来都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没有生源就谈不上发展。高职教育招生工作开展十余年来,招生规模和增长幅度一直不很理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校扩招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招生问题愈加严峻。从目前的高职生源来看,我国高职生源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以及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应届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其中占绝大多数的生源还是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且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这一途径招生,通过其他形式考试招收的其他生源仅占少数。

2.就业严峻,“出口”难。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最突出的,实际上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在社会普遍存在“用人高消费”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如本科生、研究生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还不如中职生。尽管部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就业形势一直不错,但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

二、我国高职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高职教育招生难和就业难的原因众多,其中既有社会观念、国家政策、资金投入、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同时还有高职教育内部的一些因素,如教育质量、教学方法、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等。

1.定位不准。高职教育是产生于中国本土化的概念,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结构的调整,高职教育的概念多次在党和国家重要教育文献中出现。但长期以来,在广大老百姓以及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始终没能给高职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们中一部分人认为,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范畴中处于较高层次的那一部分,并不属于高等教育,从而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视为两个并列、互不交叠的教育范畴;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高职教育是“非正规教育”和“高考落榜生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不入流的高等教育。由此,导致众多家长及学生不愿报考高职院校,认为接受高职教育是低人一等的事,就算考取了高职也不愿报到的情况时有发生。

那么,高职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教育?它是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如果是的话,它在高等教育中又是处于何种地位?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只有更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位,才能打破歧视高职教育的思想禁锢,从而使高职教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传统观念束缚。首先,重学术轻技艺的教育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孔子曾提出在社会中有君子之事和小人之事。君子是“学而优则仕”的,读书是为了做官,学校是培养君子的场所;小人是通达于财利的,在劳动中跟随“老农”、“老圃”去学习圃(种菜)、稼(种庄稼)。孟子更进一步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供养)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从春秋战国起,我国就已有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百业中“士”为四民之首,学而优则仕,重义轻利,视术为雕虫小技,轻视专业教育,鄙视劳动。因此,无论是学府、书院,还是近代兴起的新式大学无不以精研学理为宗旨,很少有以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为己任的。这种落后的观念一直束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时至今日,家长和学生依然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不愿报考高职,宁可复读也不上高职院校的心理十分严重,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入口不畅。

3.重学历轻素质的观念依然存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以经义和抽象的理论为内容,教育水平的评价尺度必然是试卷的得分,无论是入学考试还是入学后的学业课程考试都是以得分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成绩的优劣。这就和当今所倡导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高职教育所应具有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了反差。由于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是无法通过传统的考试得分加以评价的,因此高职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得不向传统评价观念靠拢,使得高职教育畸形发展。

三、解决高职院校“好就业、难招生”问题的路径

对于人才的培养不能单纯从对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方面入手,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方面的训练,从而避免学生独腿走路。这样一来,就需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承担起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我们应当看到普通教育在学生智力、思维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职业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两类教育的划分,仅仅标志着为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所实施的不同教育,而并无厚此薄彼、高低层次的含义。

从社会的人才结构来看,单一的人才结构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别、低水平、不平衡的状态。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多层次、多类别,决定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种类的。随着技术和技术应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技术型人才在整个人才体系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而且数量需求劇增。现在普遍存在着一种认识,认为信息社会的出现,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因此更应该强调精英教育,似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已无用武之地了。其实不然。当今社会的空前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革,从而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特征之一就是引发了对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技术型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中后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技术型人才的任何忽视,都会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招生就业高职教育
基于PHP招生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Android的招生报名系统设计与实现 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