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华
摘 要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生成的过程。本文阐述了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六种生成策略。
关键词 思品 生成性资源 捕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思品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生成一些与预设不一致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信息,运用多种手段使之生成有效的课程资源,从而使课堂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1伺机捕捉投情入境之道
此种方法多用于由于天气及环境的突然变化,也就是将教学内容及时巧妙地与当时的环境氛围联系起来,形成情境交融之势,将动态资源化为极好的课程资源。笔者在教学《做自尊自信的人》时,教室外忽然下起了初春的第一场大雨,大多数学生的目光逐渐被洋洋洒洒的雨点吸引到窗外。此时如果继续讲课,效果势必大打折扣,情急之中笔者索性大声朗诵起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学生们不觉也跟着吟诵起来,于是朗朗上口的诗歌使课堂的步调渐渐变得统一。笔者“趁火打铁”道:“这首《春夜喜雨》,道出了春雨的金贵,也道出了‘好雨的高尚品质,同时还影射出一切‘知时节好人的高尚人格,其实我们这里所讲的‘自尊自信的品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家顿时一愣,课堂也随之安静下来。接下来,笔者顺势把诗改编成顺口溜:“好学知时节,当堂乃发生。随声潜入脑,理解在心中。窗外云俱黑,教室火独明。细看黑板处,能有几个人?”学生心领神会地笑了。这时,望着学生兴奋、渴望、默契的眼神,笔者重新组织教学,“水到渠成”地完成学习任务。
2借“风”点“火”化解尴尬之道
师生在课堂上的有些意外行为乍看起来极不协调,但教师如果把握得好,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笔者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时,走进教室,刚登上讲台,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学生哄堂大笑。笔者迅速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然后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请安静,这就是我要给大家上的一堂课。”这句话使学生们都愣住了,纷纷竖起耳朵欲听下文。是呀,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上,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呀!谁能保证不跌倒几次呢?跌倒了,不可怕,怕的是,不愿意爬起来!接着,笔者借这一偶发事件,导入到挫折的客观存在性,进而与学生探讨遇到挫折的态度与解决挫折的方法。
3随机应变深化认识之道
课堂上,学生时常会答出与教师答案不一样的或稀奇古怪的话,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引导、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深化学生的认识。笔者在八年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教学中,出示了一则问题情景:小明买回一双皮鞋后,发现标签上的产地和厂家与营业员提供的不符。当时想想算了吧,可是穿了不到一个星期,皮鞋就脱胶了。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 通过我的预设问题情景,学生们通过讨论明白了: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用以上这些合法的途径,这样这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了。这时一位学生突然提问:“消费者知道某商场卖的是假货,故意去买假货,然后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经营者要求赔偿,这样可以吗?”他这一问,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掷下了一块大石头,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这突然的发问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怎么办呢?教师思考了一下,说:“刚才这位同学从另一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却被忽略的问题,很不错。现在我们能否根据本节知识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呢?”学生们讨论开了,有的说:“这种做法是可以的,知假买假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有的说:“这种索赔的做法可以唤醒消费者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的说:“这是不对的,是投机行为。”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并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这一问题探究的好奇心。
4利用幽默一石多鸟之道
在给七年级新生上第一堂课,为说明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笔者讲了“歧路亡羊”的故事,之后是如下的师生对话:师:“杨子的学生始终猜不到到老师为什么忧愁,你们比他们聪明,你们来猜,杨子忧愁的原因。”生1:“杨子姓杨,羊丢了,由丢羊他想到了自己。”师:“哦,你的意思是杨子也是羊,他担心把自己丢了?” (众生笑)。生2:“不是,杨子忧愁把学生放了羊。”师:“啊,你是说学生是羊,杨子教书是放羊?”(全班学生笑)。如此,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笔者把话题一步一步引到“人生歧路”,怎样选择人生道路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上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自然突现出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把幽默的话题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5以小见大举一反三之道
生活事件、生活现象之间在事理上往往是相通的。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认知迁移便随即发生,以小见大是学生社会性品质发展的有效环节。在教学《创建新集体》中的“各尽所能,发挥特长”时,笔者出示问题情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计论后形成如下结论:说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也存在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说明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下转第82页)(上接第68页)自己。正当笔者准备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时,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尺不如寸,寸比尺优呢?”这可是教案中没有预设的的问题,笔者没有回避这一“生成”的问题,而是对这位同学善于动脑,具有独到见解的行为表示鼓励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从平时的所见所闻和体验感受中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由于应用的地方不同,尺有显短的时候,寸也有显长的时候;同样,“优”与“劣”、“长”与“短”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或所显示的含义也不相同。因此,事物具有双重性,要学会全面正确地看问题,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为国家、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的眼界逐步扩展、深化,跳出学校生活圈子,步入人生社会自然这个大世界。如此,举一反三,以小见大,就大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6明断暗收为我所用之道
在学习《自我新期待》这一课中,笔者讲到人要创新发展,不要做“井底之蛙”。这时,突然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冒出一句:“我就要做“井底之蛙” !”面对这个调皮鬼,笔者并没有动怒,而是冷静地问:“你为什么要做井底之蛙?”生答:“井底安全,况且井外污染太严重,河水臭烘烘的。”笔者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话,指出他把自我创新跟环境安全问题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创新主见,和老师想到一块了,而青蛙每天在井底观天,不就是都在期待着什么吗?通过循循善诱,调皮鬼终于认同了笔者的观点,这样的处理就起到了明断暗收,为我所用的良好效果。
总之,教师要善于依托生成性资源营造生命成长的课堂,让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在这样和谐的學习平台上,课堂就会成为一片想象翅膀飞翔、创新火花频现、快乐之声回荡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立元,朱瑛.莫让“生成”迷了眼——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J].湖北教育,2005(Z1).
[2] 巫惠群.在开放的教学中让目标不断生成[J].江苏教育,2002(16).
[3] 李孔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J].教学与管理,2006(07).
[4] 陈力.预案·生成·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5).
[5] 邵茜.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