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审视

2017-03-11 12:30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师生生命

孙 冕

生命哲学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审视

孙 冕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江苏南京210031)

教学是一项人与人的对话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和灵魂的镜子。生命哲学对生命的关注、提倡直觉、体验、主张去模式化,尊重生命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启迪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回归生命的本真,满足师生生命绵延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获得无限的生机。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哲学;高职院校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136作为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生的生命成长息息相关,提升高职生的生命境界、完善高职生的人格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追求。近年来,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各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这些改革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生命”为内核的现代生命哲学有关生命冲动、绵延、体验等思想,为我们理解教学的本质,在改进中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教学目标认知化,消解了生命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活动追求生命目的,最终达到什么结果,都将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教学主体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也要考虑其兴趣、注意、性格、感情、意志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一个多维度的、不同层级的体系。从根本目标上看,高职思想政治理课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培养学生成为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课程内容上看,高职院校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又各有侧重。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第一,知识目标即引导学生完善三种认识即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第二,能力目标即引导学生掌握四种技能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第三,素质目标即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外在的认知性目标,非认知目标被搁浅。教学中,教师关注知识的传递,忙于知识的记忆与注解,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成了知识传授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视学生为毫无思想的纯理论的接受者而不是鲜活的生命体,竭力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学变成了有关概念、原则、规范的讲解,忽视了思政课主要育人功能,遗忘了知识教育的意义价值,外在目标取代了生命的终极目标。学生被动地听、记,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缺少了生命的灵动和生机。其结果,学生记住了书本知识,但品德修养并未因此提高。正如一位高职院校校长所质疑那样,道德修养考试为优秀的学生,怎么考试还会作弊?反思这一现象,一方面关乎成绩的评定标准,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认知化。教学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学生能否维护一个自由、理性的人的正常生活。如果教学不是崇尚寻求“真是”而是迷信于“确定性”的书本;不是崇尚自由而是一味顺从;不是崇尚质疑而是被动接受,师生被一种知识复制的教学文化所主宰,课堂教学将变成规训的兵营。

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一种永动不息的冲动,是一种“绵延”,人们的个性是不断生成、成长和成熟的,既按一定规律成长着,又有着不同的个性差异,都有自身的感觉、思考和情感,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生命需要是生命主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唤醒生命、释放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获取知识是为学生成长成人服务的。教学目标认知化,将教学简化为知识的传递,忽略教学主体的生命需要,这种单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压制了个体经验的合法表达空间,是对生命极大地异化与分解。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熟悉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技巧,发展了认知能力,却领悟到不到生命的意义,最终培养的只是一个单向度的人,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我们的教育与生命的意义割裂,培育的是无根的生命[2]66”。

反对将教学目标认知化,本义并非轻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相反,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如何建立知识与人的联系,探究知识的意义性价值,使学生明白知识学习对自身生命活动的价值。教学中,要直面学生将“知”化为“行”可能遇到的障碍并加以引导,从而实现“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整合,将有关思想、道德、法律这些“应然性”的知识置于“实然性”的角度分析,提炼教学的主题,具体包括:“思想教育”专题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确立人生方向;“道德教育”专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准则;“法律教育”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做事的底线。一方面从知识性层面与同学讨论人生、理想、精神、道德、法律等论题,另一方面通过知识的“活化”,要求学生将相关知识内化为自主的要求和自身的习惯,满足高职生成长、成人的发展需求。在进行法律专题教学时,按照“知”“信”“行”的逻辑思路,由知晓法律、崇尚法律到运用法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本领。

二、教学过程模式化,压抑了生命主体的创造性

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为人们提供教学行为框架。如果把模式看作是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机械地用一种模式去进行教学实践,或者说是用死的框架去裁剪鲜活的课堂实践,则会陷入模式化的境地。

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一种本原的冲动力。这种生命的冲动力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自身和创造着新的东西。对此,柏格森的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我们将有生命体装进我们的这个或那个模式全遭失败。所有的模式全部崩溃了。对于我们试图装入的那些东西来说,这些模式全都过于狭窄,而首先是它们全都过于狭窄和刻板。”[3]2

教学的原点在于生命本身,教学中的主体生命在不时地发生变化,其成长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当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多地自闭于模式化中,生命的活力已无力从中突围,生命的主体意识会不断地退化和丧失,生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窒息,生命的独特性被吞噬。有的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行“三步骤”教学法,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简化为“看一看”“讲一讲”“议一议”三步骤,要求所有教师按照这一流程进行授课。这种程序化的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强,但它不考虑瞬息万变的教学情境以及生命的不断生成性和未完成性,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漠视学生的生命发展,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使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教学活动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比赛中,教学过程模式化、形式化的现象更加突出。教师按照设定的程序,确定的教学流程、详细具体的师生问答方式展示教学过程,教师为了教学环节的紧凑衔接,不给学生充分思考,乃至表达不同见解的时机,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学成了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在这样的课程实施中,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天性受到压抑、感受被忽视,所谓主体身份的实现显得徒有虚名,“越来越像洗衣机里飞速旋转的滚筒,把每个人卷入其中,也把我们对教育的各种看似不切实际的人文想象统统甩掉”。[4]24

在生命哲学看来,世界万物处于流变与生成之中,生命是活生生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存在,这种无限可能性是人们事先无法预知的。教学是生成的、开放的、变化的,而非预设的、封闭的、僵化的,让生命主体困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必然会失去生命的丰富性、流动性和个性化。真正好的教学,教师要尽可能摆脱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考虑教学主体种种发展可能性,结合师生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经验,进而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成长。这样的课堂,也许教学节奏不够流畅、连贯,教学秩序缺乏“井然”,但一切都是真实而自然发生的,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共享”。教师的教学“只有处于去模式化状态,学生生命的各种器官化工具才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只有在学生生命器官化工具充分表达的条件下,他们的生命之花才能绚丽多彩[5]135”。

三、教学手段技术化,湮没了生命的灵动性

教学手段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将无法开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态极大地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中恰当运用以多媒体和信息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中所需要的特定情景,满足学生感官的认知,扩展教育时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的教学。

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丰富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改变的同时,无形中也将教学带进一种技术化的生存状态,呈现“重技术,轻教学”的技术化倾向,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生态。教师将较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媒体与教具的花样翻新上,上课被多媒体课件牵着走,视线离不开课件,离开了多媒体课件,不知如何开展教学,课堂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课堂的气氛,无法有效地控制教学节奏和有针对地调整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课堂频繁地运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资源,视频、动画、小游戏以及App的运用,学生充分“享受”着声、光、电的刺激,教师讲授成为附庸,师生之间对话与交流被束之高阁,教学成为技术的附庸,课堂变成技术的展示馆,教学实施成了教学展演。“当教学技术化一味沉迷于技术手段的运用时,生命之间对话与交流的可能被束之高阁”[6],这种“人+技术=技术”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遗忘了教学是师生互相对话、共同建构的过程。更有甚者,有的直接从网络下载课件,带有别人学校标记的课件模板都不修改地直接用于教学,这些课件往往素材陈旧、缺少教学针对性,加之使用者对课件内容未消化,教学中根本无暇顾及学生,进行师生互动教学。学生观看屏幕、教师“照屏念字”,师生对话变成了人与机器的对视,教师索然无味地点击鼠标表演课件,学生无聊乏味地观看课件,师生之间重要的情感交流被消解,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丧失。

生命哲学认为,直觉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它同生命的冲动是方向一致的,它能够把握生命。真正能获得关于实在的内在知识的方法就是直觉。认识生命、绵延和真正的自我,必须摆脱理性思维的习惯,走一条相反的路,即直觉之路。要达到直觉,这需要人的意志的努力,只有使人的心灵从理性思维习惯方向扭转过来,超出感性经验、理性思维的范围,抛弃一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才能达到真正的实在的直觉。生命哲学思想特别推崇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教学不单单靠概念和逻辑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与真实的生活相接近的形象化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去体验,要让学生学会将经验梳理成关系,要避免分析、推理的狭隘思维方式的限制。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最大区别就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它的自主化、体验化、开放式的信息组织方式,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发展。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绝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颠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争论、辩论都是传统媒体无法取代的,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语言、板书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移动终端、交互软件等,创造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数字化,忽视了生命发展的独特性

教学评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教学的整个环节。通常情况下,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有督导听课、同行评议、学生评教三种方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衡量。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养成、个性发展等。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最简单办法是通过知识考查的方法。一些学校运用网络评价平台,借助电脑、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师生登录数字校园平台,根据给定的数据列表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然后经过后台计算处理后,直接为教学评价提供量化证据。通过校园网评教、评学,大大推动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数字化改革。然而,一味的数字化,有可能误导教学进入“一个冷、硬、无色、无声的沉死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可用数学计算的运动的世界。”[7]249

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教学评价如果按照单一的数字量化标准来评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难免会出现“测不准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意识形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是否只凭学生的喜好和需求?知识的掌握状况是否能衡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必须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与提升。“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固然需要一定的评价制度,但评价制度不应该是僵化式、教条式的,不能以抹杀生命的独特性为代价,而应最大可能地尊重和体现个体生命的差异,使每个独特的个体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得成长的动力并实现其价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建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多元化。生命哲学认为,现实是一个多元体,这种多元性存在于人所生存的解释世界中,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经验。要用用变化、多视角的眼光看待教学评价,要将同一事件或事物置放到不同的参照系中进行观照。不同于专业课的教学评价,既要有知识性评价,又要体现价值性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定,既要看学生满意度,又要看其政治性和科学性。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的评定,既要看其在理论上掌握的状况,更要看其行为上的优化状况,既要看考试成绩,又要看平时表现,成绩评定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课外实践成绩、二级学院操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二是发展性。教学评价要着重于激发师生内在发展动力,激发师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评价,在关注教学过程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动态变化因素,既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也要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成长情况。教学评价要随时接收教学各环节的反馈信息方便教师及时整改;三是开放性。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系统,个体生命无时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生命主体具有不可确定性,教学评价要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下一定的余地,考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情况,既要看其是否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看是否外化于行。

[1]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 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李卯,石雷.生命的遮蔽与澄明:教学技术化的理性反思与现实救赎[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37-41.

[7]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上册[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O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

SUN Mia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anji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jing 210031,China)

Teaching is a dialogue activity among human beings,and is the life and soul mirror of teacher and student.The philosophy of life concerns life,advocating intuition,experience,de-patterning,respect for autonomy and uniqueness of life,awaken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As long as the teaching returns to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it will really get out of the dilemma and gain infinite vit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hilosophy of lif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641

A

1009-4318(2017)03-0058-04

2017-06-18

孙 冕(1966-),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师生生命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