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冬英 阙本旭
(广州航海学院图书馆 广州 510725)
南洋潮籍文学作家及报人陈鍊清作品概述
蒋冬英 阙本旭
(广州航海学院图书馆 广州 510725)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新马华文文坛上,潮籍华侨陈鍊清是一位杰出的文艺副刊编辑和作家,他在推进南洋色彩的文艺与新兴文学的工作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新马华文文坛及新闻报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南洋色彩新闻报业 新马华文文学 报刊编目 文艺副刊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新马华文文坛上,陈鍊清是一位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副刊编辑和作家,他主编《椰林》以及《晓天》文艺周刊杂志,写下不少优美的散文、诗歌、杂文以及文学批评建设的论文,在马华新文学运动中享有声誉,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正如杨松年的《新马华早期作家1927—1930》一书中对陈鍊清所评价的那样:“陈鍊清是一位杰出的文艺副刊与杂志的编辑,也是文艺批评与杂文的能手。说他是杰出的文艺副刊与杂志的编辑,是由于他曾经通过《叻报》副刊《椰林》以及另一份文艺杂志《晓天》周刊的编辑,对当时的文艺理论,作出不少的贡献,说他是杰出的文艺批评者,是由于他属于当时少有的积极提倡南洋文艺批评,而且具有一套系统性的理论的文艺工作者;说他是杂文高手,因为他所写的这一类文字,短小而精悍,并能切中时弊。”[1]74
陈鍊清(1907—1943)又名鍊清,笔名有鍊、清、未兆、未见、老五、五、子陈子等等。1907年6月23日出生于广东潮安县。13岁时在本地乡村高小毕业后,第二年就跟随其父南来新加坡和马来亚,并于次年(1922)考入新加坡华侨中学补习班就读,两年后离开华侨中学转入英校,但不久辍学自修。1928年便开始从事报刊编辑和文学创作。1929年6月17日接编《叻报》文艺副刊《椰林》,1930年7月15日,他亦接替李铁民担任《叻报》主笔职位。1931年5月15日始因病辞职。1932年回原籍广东潮安县养病,虽然是在中国的乡下闭门谢客,却还继续为马来亚的报章杂志写了不少的文章。他致力写作,有的作品散见于上海、天津等地的一些文艺刊物,而且和中国作家萧乾等人交谊甚笃,也不时为新加坡的一些副刊杂志如《晨星》《狮声》《南洋周刊》等撰稿,《南洋商报》也会特约为新年增刊撰写文章。而1938年秋写的《马华文艺批评的建树和需要》《马华文艺批评的任务》是他最后存世的两篇文艺论文。方修在《马华文坛往事》一书中简介陈鍊清的生平说:“早期的马华写作者中,陈鍊清恐怕是最不幸的一位了。这个马来亚的侨生,家境听说还不错,写作的时间很充裕,但先天却给他带来可怕的痼疾。年青的时候,麻疯症已很严重,迫得他只好回国隐居,而终于在一个农村里逝世。”[2]20陈鍊清于1943年在原籍逝世,享年只有37岁,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华文报副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谈及《叻报》副刊《椰林》时,首先有必要了解《叻报》的历史沿革。到目前为止的资料表明,新加坡华侨最早办的一份华文报纸,是1881年侨生薛有礼所创办的《叻报》,该报横跨两个世纪,持续出版发行了51年之久,1932年3月31日停刊,是新加坡报龄最长的华文日报,也是海外第一张由华人创办的华文报纸,它标志着海外华人办华文报时代的开始。
《叻报》的出现,是新加坡华人社会与华族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新加坡华文报业以至整个东南亚华文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该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演进过程,以及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的发展变化”[3]22,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紧密相关的。因此,薛有礼创办《叻报》,在世界华文报业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叻报》以当地华侨为主要读者对象,他们关心华人社会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关心祖国的情形。《叻报》一开始便是“作为开启民智,推广文化活动的社会工具而出现”。报纸的内容,除了本地和外地新闻以外,还偏重于反映和探讨社会及文教问题。初期的报纸,比较多地针对华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赌博、娼妓、械斗、抽鸦片等问题,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
值得一提的是该报总编兼主笔叶季允先生,他祖籍“安徽人,流寓广东。幼年受私塾教育,擅长诗文,精通岐黄及长,入香港《中外新报》负责采访工作。薛有礼创办《叻报》时,特礼聘叶氏南来,主持编务。结果在《叻报》51年的报龄中,叶氏两度主持该报前后共达41年之久,可谓鞠躬尽瘁,难能可贵”[4]28。因此,他是最早到南洋办华文报纸的中国人,成为新加坡华文报业担任此职最长的人。1921年9月9日叶季允去世后,接任《叻报》总编辑的先后有:“周君南(1922年4月1日至1927年5月11日);李焕燊(总编)、曾晓峰(副总编)(1927年5月12日至1927年6月10日);李焕燊(总编)、张辟方(副总编)(1927年6月11日至1928年8月3日);陈定南、张辟方(1928年8月4日至1928年8月14日);张辟方(1928年8月15日至1928年8月27日);李铁民、张辟方(1928年8月28日至1929年6月12日);张辟方(1929年6月213日至1930年7月14日);陈鍊清(1930年7月15日至1931年5月15日,因病重而主动辞职);梁显方(1931年5月起到1932年3月31日停刊)。”[3]26
其实,陈鍊清1930年7月在任《叻报》总编辑和主笔之前,于1928年中就已进入《叻报》工作,由于他不仅能写小说、写散文、写诗、写杂文等文学作品,而且在文学批评的理论上很有独到的见解。且办报不墨守成规,是一个有自己主张和理想的人,可以说他是“文艺全才”。
《椰林》前身是《叻报·俱乐部》,1928年12月20日改为《椰林》,为日刊,副刊初期的主编者不详。1929年6月17日,陈鍊清正式从半阑手中接编《叻报》的文艺副刊《椰林》。人们又将陈鍊清接编后的《椰林》称之为《椰林》改革号。《椰林》进行全面革新,提倡南洋色彩,喊出了“创造南洋文化”的口号。该副刊1930年3月起由陈鍊清与衣虹合编。七月,衣虹卸职,复由陈鍊清本人主持,继续提倡南洋色彩,同年10月改与郁如合编。由于陈鍊清身患重病,于1931年5月15日因病重而主动辞职。1931年5月15日起由梁显方接编,直到1931年1月5日该刊副刊停刊为止。
1925年至1931年,是马华新文学运动掀起的第一次高潮,也是马华文学重要扩展时期。这一阶段“许多站在时代的高度,把马华文艺的发展纳入轨道的写作人和报人,主要的有拓哥、谭云山、林姗姗、曾圣提、张放、张金燕、郑文通、林独步、丘士珍、吴仲青、黄征夫、连啸鸥、何采菽、陈鍊清等出色的作家。此时的《叻报》副刊《椰林》也是这一阶段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艺副刊之一。
陈鍊清在南洋期间共主编两个有影响的文艺副刊。早在1928年他就与卢亦农、卢一萍合办一个小报型的杂志《晓天》周刊。该刊于1928年11月8日创刊,最后一期出版于1929年1月24日,前后出版12期。他在创刊号《关于创刊的话并我们的态度》一文说:“刊名定为《晓天》的原因,是代表编者们‘对于前途希望的象征’。”[5]1他认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黑暗的多风雨的时代,不过他们并不悲观,而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寻求光芒。出版这份副刊,就是要讴歌生气勃勃的晓天,以使读者共鸣与共感”[1]74。他提倡杂感与时评的文字,以表示对时事的关心。陈鍊清在《晓天》周刊杂志共发表三篇文论《真正的文学家》《再论真正的文学家》《南洋青年文学家的谬误和今后的觉悟》,篇数虽不多,但文章颇长,都是连载几期刊完,因此份量相当重,影响极其深远。“如果说《晓天》周刊所发表的论文文学的本质与使命,而他在《椰林》中的论文则重在探讨南洋文艺批评建设的问题。”[1]99如他在《椰林》改革号连续刊载的论文《文艺批评在南洋社会的需要》和《南洋的文艺批评》,立论精辟实际,洋洋万言,揭示并详尽分析了如下问题:“(1)南洋需要文艺批评吗?(2)文艺批评的意义与价值。(3)文艺批评是否有标准?(4)文艺批评者的态度与素养。(5)文艺批评与政治批评。”[1]99该论文的主要中心内容只有两个,一个是极力强调南洋需要有文艺批评的建设以及文艺批评应以时代为标准来衡量其作品,另一个就是提倡南洋色彩的文艺。陈鍊清提倡南洋色彩的文艺,是《椰林》初期的一批作者群,如属于南洋文艺色彩行列的黄征夫,他十分热心倡导创造“南洋移民文化”,而张楚云、连啸鸥的文学作品或诗作都具有一定描写南洋事物的新兴意识。形成了一支以陈鍊清为首的及黄征夫、张楚云、连啸鸥等颇有影响的《椰林》作者群。可以说该群与曾圣提等号召的“铸造南洋艺术铁塔”桴鼓相应,力倡“创造南洋文化”,在理论方面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正如方修先生所说:“陈鍊清在一九二九年中接编《椰林》副刊之后,即发表了一系列提倡南洋色彩的论文,并且把范围扩展到学术文化各方面去,提倡了‘创造南洋文化’的口号。陈氏还提出一个‘移民文化’问题,认为‘华人在南洋拓殖,与英国移民在北美洲的拓殖,时间长久相若,应该出现了像美洲那样的移民文化才对’。”[6]88随着新兴文学运动的高涨,《椰林》副刊终于成为新兴文运的一个重要堡垒,他们的作品也受到深刻的影响,新兴意识渐次加强,以至稍后的一些写得较好的散文或诗歌已经突破了所谓南洋色彩文艺的范畴,变得接近于新兴文学[6]88。总之,这一时期的文艺宗旨就是要求文艺作品须有南洋色彩,以及要求文艺作品须有南洋色彩以完成时代的使命,可以说是在这阶段讨论文艺的方向时,许多论者所提出的主张。陈鍊清在提倡南洋色彩的文艺与文艺批评的建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马华文学批评的奠基石。
《叻报》的副刊《椰林》是新马早期文学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个刊物,变革也最多,据统计,《椰林》所发表的散文有370篇、诗180首、小说139篇、论述136篇、旧诗3首,民歌5首、寓言2则、译诗5首、剧本2个。由比例上看,《椰林》所注重的体裁,在于散文、小说、论述及诗。这种对稿件体裁的偏重,常常由于编者的改变而不同。
1929年6月17日当陈鍊清改组《椰林》之前,《椰林》的文艺稿件是薄弱的,有不少是剪稿或是时评的文字。改组之后,《椰林》摒弃了剪稿的陋习,鼓励本地的文学创作,而所偏重的,在于散文及论述文,内容主要是针对时病而发;至于小说及诗歌,比较大量的出现当是1929年中的事,换言之,当陈鍊清于1929年7月宣布再度改革《椰林》之后,整个《椰林》已纳入了文艺正轨,这期间所发表的论述文字,也直接地接触到文艺的问题,甚至讨论到南洋文艺的问题。个别小说的连载,《椰林》又有超越《瀑布》之处,如连啸鸥的小说《端阳节》共刊载了28期;另外,《椰林》也发表了不少游记,也是连刊数十期的。
陈鍊清确实是一位表现突出的报人,他“通过《椰林》的改革使这副刊在推进南洋色彩的文艺与新兴文学的工作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是一位杰出的文艺批评者,由于对于西方文学颇有涉猎,同时也注意中国文学理论以及洞悉新马文艺界所存在的问题,使他能切中时弊地指出当时文艺批评工作的偏差,并揭示建立南洋文艺批评未来的道路。同时,他也是一位勤勉的散文作者,他以流畅而结实的文字,写下了多篇或表露心声,或批评社会问题的风格多样的杂文。以今天的观点来看陈鍊清,我们不得不指出他的过度强调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的文学观是一种过于偏激的看法,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实际上也显示了20年代末与30年代初期一些新马文艺作者在当时中国革命文学理论的冲击下的心理”[1]74。为了解陈鍊清办报及文学创作,本文将陈鍊清在《晓天》周刊(1928年11月8日—1929年1月10日共10期)及《椰林·改革号》(1928年12月24日—1930年12月22日共403期)所发表相关作品,编目简表列出,以方便查阅。
[1]杨松年.新马华早期作家1927—1930[M].香港三联书店.新加坡文学书屋,1988.
[2]方修.马华文坛往事[M].新加坡星云出版社,1958.
[3]吴庆棠.新加坡华文报业与中国[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4]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报刊史论集[M].新加坡新社出版,1987.
[5]《晓天周刊》创刊号.1928-11-08.
[6]方修.马华新文学简史[M].新加坡星洲万里书局版,1974.
[7]陈仲荪.陈鍊清二三事[M].香港南洋文艺出版社,1962.
[8]《陈鍊清文集》附录等书及其他相关资料综合编辑而成[M].香港南洋文艺出版社,1962.
G133.89
A
2016-11-15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6.32
蒋冬英,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与知识服务;阙本旭,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岭南古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