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艺术学校 张文思
2015年8月,我从外校调入深圳艺术学校。在原单位的“青蓝工程”中,我是带青年教师的老教师代表,但在深圳艺术学校,我却是新教师。直觉告诉我,不是履历表换了单位,人就可以无缝对接到新的工作岗位。我曾经数次追问自己:能为艺校做点什么?能为艺校创造点什么?或者换个角度,我的成长点在哪里?我的成长点与学校成长点的接口在哪里?
记得第一次参加学校教工大会,校领导讲过,随着新校区诸多建筑群、各种教学设施、各种教学设备大量的快速投入,我们的办学条件早已今非昔比,这种非线性跳跃式的成长,是我们光荣与梦想的达成。但一所好的学校,仅有大楼是不够的,还要有大师的引领和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与奉献付出。作为青年教师,我们以学校为荣,学校是我们的一张名片,希望将来通过共成长的平台,我们也能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两张名片的关系,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并在严谨笃学、教学相长的校风背景下,实现教师的真正价值——我教故我在,这是每一位深圳艺校教师特有的身份识别。
当然,在与学校共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诸多关系等待着我们正确地处理,但仅就教师而言,择其要者,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教材体系一般是按知识逻辑,将知识化整为零地分布在各章、各节、各单元中。教学体系是教师审视教材文本以后的创造,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它要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学生学到的就可能是碎片化的知识。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教师,不但要关注教材和教参,更要关注教材和教参之外更大范围的文化。具体来说,教学体系要掌握一个“精”字,讲其当讲,略其当略,抓住重点,多作点拨和提示,多给学生一些问号,少作一些现成的结论。课堂提问,要把握一个“度”字,该问的一定要问,不该问的坚决不问,要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问在难易适当处;问在学生存疑处;问在学生需要处。要避免那些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因为泛滥化的问题一旦充斥课堂,就像一只苍蝇在餐桌上乱飞一样,会让人心烦意乱。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要实现课堂角色的转换,从发令者变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习。教师要用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方面,记忆犹新的是2015年12月18日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大型公开课活动,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并让我“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个月的反复“磨课”,虽然困难重重,跨校区、跨年级、跨班级,但是通过对教材体系的深入钻研,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将其转化为教学体系,使初二音乐班的学生很快地接受了我的英语课。学生们从第一次见面的陌生到后来的全情投入,于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迅速将自己融入艺术学校的契机,虽然过程很累,但是收获颇多,成长不少。
第二,教书与读书的关系。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在文化修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永远无法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所以,读书应该是教师的一种生存状态。读书和教书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为,无论是读书眼睛里面的那个世界,还是教书语言表达的那个世界,其实就是把握一系列的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讲过,专业的和业余的区别在于,搞专业的有一个概念系统,业余的就没有。教师以教书方式参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新陈代谢在加快。过去,一本教参握在手里,别人没有,你就是权威。现在,信息同步,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的文化征服,就要考虑清楚:如何勾勒宏观线索,怎样进行细节分析,如何提示疑难问题,怎样激发学生兴趣等诸多环节,完成这样的教学准备,除了依据大纲吃透教材之外,更要借助阅读的力量。只有在教材之外获取更深广的文化资源,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理讲理”。也就是说一堂好的英语课,不仅要把知识线索讲明白,还要让学生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从单一的语言学习深入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等多元化教学。至于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思想、逻辑和叙述,直接对应的就是教师独立的见解、严谨的论证和优美的表达,而要想具有这样的功力,多读书。
第三,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艺术学校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在大多数同龄的孩子按部就班地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专业方向和职业选择还懵懵懂懂的时候,艺校的孩子们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规划,确定了艺术成才的道路。在普通中学,文化课是中心,要面对中考和高考;而艺校则是专业课、文化课两个中心,没有中考,部分学生会参加高考,主要报考学校是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音乐班尤其是学习西洋乐器的学生多会选择出国深造。这样的学科背景,极易形成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倾向。有些同学认为,专业课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于是他们选择了文化课顾得上就顾,顾不上就不顾的学习策略。对此,我要说的是,重专业课是对的,但在重专业课的同时,造成专业课与文化课的疏远和隔离就是错的。对艺校学生来说,专业课学习和文化课学习,是同一个主体的两种要求、两种表现和两种选择。文化课教师要认清使命,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地促进二者的融合。
如今,深圳艺术学校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进步。围绕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全面发展的优秀生源这一光荣使命,可以说,我们现在怎样努力都不为过。而且,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影响着学校的未来,都挑战着这个组织的能力极限。艰巨的工作,未必能在我们手中全部完成,但当我们以精诚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彼此支持着完成份内的任务时,就像“丹柯”燃烧自己的心一般,给后来者照亮了一个方向,踩平了一条道路,搭起了一架阶梯,使更有能力的他们能够放心地加速前行。曾经在这样一个组织中为着这样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过,我感到光荣。
佛教中有个词叫做加持,加持使无力者有力,使有力者前行。在艺校的每一天,都希望亲爱的同事们能切实地感受到这种加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