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良好数感

2017-03-11 19:33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海口镇中心小学魏德红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7期
关键词:数感思维生活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海口镇中心小学 魏德红

马云鹏教授认为:“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通俗的说,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可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寻和理性回归。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着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计教学目标,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数感。

一、在现实生活中启蒙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学生数感的获得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内化知识,应用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精心创设具有趣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和感悟数的意义,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数感

实践体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在具体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建立数感。例如,在学习步测后,让学生到校园操场上走一走、测一测、量一量,亲身感受50米、100米、200米、400米的距离。又如,认识1平方米有多大,可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拿出1 平方米的纸,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它的边长有多长,看一看1 平方米内能站多少个同学,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这些面积单位……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享受探究的乐趣。学习质量单位后,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各种物品的质量,亲身感受l00克、10克、l克、l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质量的物体,感受它们究竟有多重,丰富他们的亲身体验。如,在学习了“克与千克”一课后,要求学生随爸爸妈妈在超市购物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物品的重量,仔细观察一些食品的包装,记录几样食品的重量,并帮助爸爸妈妈拎物品,感受重量,回家后数一数相应重量的物品个数,如1千克的鸡蛋有几个,500克的糖果有几颗,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千克,一盒饼干的包装盒上注明的重量有多少克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既体现练习设计的开放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主动地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更深刻、具体地把握数的大小,从而建立数感,巩固和发展数感。

三、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增强数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形成数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从各自所准备的小棒中数出100根,比一比谁数得又对又快,并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00根。有的学生从1开始1根1根地数,有的学生2根2根地数,也有的学生5根5根地数,还有的学生将数出的小棒10根10根地捆成一捆,10根10根地数。这时教师抓住这个契机,适时引导:每数10根捆成一捆,这说明10个一是10;10 根10根地数,数到100时,将10捆捆成一大捆,这一大捆就是100 根,即:10个十是100。让学生感受计数单位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和重复机械的练习,而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五、在质疑反思中发展数感

质疑和反思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主动探究的过程充满乐趣,而忽略了对活动之后的反思。作为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很自然地就能判断出结果正确与否,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设计质疑、反思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在质疑和反思中增强辨别能力和估算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例如拓展练习可以这样设计:“鸡和兔共21只,它们的脚共60只,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其中一位学生猜测的答案是:“鸡16只,兔5只,16+5=21(只)”。这时。教师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给学生设疑: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快发现脚的总只数少了8只。显而易见结果是错误的。学生的计算经常会出现某班学生人数是52.6人,某家电视机有1.5台……这样的案例很多,只要学生稍加质疑、反思,就能判断正确与否。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学生的数感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学生数感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充分感知、发现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猜你喜欢
数感思维生活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