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林,陶剑飞
(1.2.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以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沈 林1,陶剑飞2
(1.2.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在壮族地区培育核心价值观要依托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因为现实的个人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在培育过程中,要遵循导向性和多样性、民族性和开放性、价值性和工具性等基本原则。在具体路径方面,则要强化壮族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的有机融合,夯实价值观的培育基础;优化壮族伦理文化对精神文明的时代引领,搭建价值观的实践平台;转化壮族传统文化在当今传媒的展现方式,促进价值观的多元传播;固化壮族传统节日与特定习俗的涵养作用,营造价值观的大众氛围;深化壮族传统典故与当地历史的价值内涵,发挥价值观的践行功能。
壮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路径
壮族传统文化是广大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壮族地区发展的航向航标、壮族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习俗性、系统的整体性、生动的具象性以及开放的兼容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充分认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基础上,还要对其路径进行选择与创新。
作为文化的灵魂与内核,任何价值观都不能够脱离其特定的生存土壤得以传承和发展[1]。因此,要在壮族地区有效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然要将价值目标嵌入到壮文化体系中,把抽象的价值表述转化为活泼的文化形式和感人的身边事迹,如此才能更容易被理解、认同和践行。
(一)现实的个人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作为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征,价值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无论何种价值观,其形成都是价值的实践主体对特定价值目标“内化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生命的个人”不是想象中的个人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壮族人民即“现实的个人”构成了壮族地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而他们深受壮族传统文化影响——壮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在壮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则必然要结合“现实的个人”即广大壮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上要有目的、有选择、有侧重。从这个角度上看,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都必然是“现实的个人”即壮族人民。
(二)壮族地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实践
从本质上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首先,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理论都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其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实践的需求。所谓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理论反映的是实践的应然方向。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迫切需要以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导的精神文明建设[2]。第三,培育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在实践中展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核心价值观只有走向人民的生活实践,彰显其现实价值让普通民众耳濡目染、切身体会,才可能被认同。对壮族地区而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必须与壮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依托壮族的语言、文字、歌舞、戏剧等各种文化载体进行宣讲和传播,让广大壮族人民更乐于接受、更易于接受。
(一)导向性和多样性原则
所谓导向即指引正确的方向,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实践的成败与否。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建设,多元文化逐渐显现,壮族传统文化也并非全都是先进的、健康的。因此,在运用壮族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文化导向,自觉接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以符合最广大壮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壮族地区发展需要为基本要求,大力挖掘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文明成果,摒弃其中的封建糟粕。同时,在运用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时,要坚持多样性原则。要在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释、传播、发展与创新过程中使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内容、文化品类、思想意蕴、传播载体更加多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规范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以更加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而更能引发他们的思想共鸣和习惯共成。
(二)民族性和开放性原则
作为特定群体的共性心理、行为特征以及价值体系和思维定势等,民族性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而产生的。作为与其他群体的区分,壮族也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伦理、道德、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等,因此,在以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时就要秉承民族性原则,要注重保留并凸显壮族的民族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贴近这一特定群体的心理诉求和生活方式。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壮族传统文化也以开放的姿态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在与外来文化进行交融的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文化形式、承载新的内容和表达新的意蕴。此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方式,秉承开放性原则,吸收并运用新时代的优秀壮族文化,从而使培育过程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彰显其应有的活力。
(三)价值性和工具性原则
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言,壮族传统文化若不能体现出其实用性和实效性,则不能体现出其价值。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而言,运用壮族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其实质也是增加文化的使用价值。秉承价值性原则,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就要注重发挥壮族传统文化的在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规范、约束、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另外,所谓生活是德育的事实基础,因此,工具性是一切德育活动的根本原则。核心价值观在壮族地区的培育,就要把壮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运用生活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力求实现文化内容的生活化、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发展空间的社会化,进而实现核心价值观完美嵌入到壮族传统文化之中。
(一)强化壮族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的有机融合,夯实价值观的培育基础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之中,这为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制度依据。理论教育上,要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学校的壮族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健全传承体系。通过发挥国民教育的基础和主导作用,使壮族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人心。要重点开设一批壮族文化通识课,围绕壮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等几个层面,引导教师从壮族传统文化中找寻精华,促进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实践教育上,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打造一批实践育人基地。通过组织广大学生参观壮族民俗基地、进行壮族文化调研、开展壮族文化研讨、表演壮族文化节目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领悟壮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增强他们对壮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不断夯实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
(二)优化壮族伦理文化对精神文明的时代引领,搭建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第一,要注重促进壮族伦理文化与壮族人民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设“壮族文化大讲堂”,定期举办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道德论坛等,增加壮族人民求学问道、娱乐休闲的新去处。第二,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的创建及管理,通过创建壮族特色城镇、特色村落、特色家庭等方式,发挥特色与先进的示范作用,从而不断加强和引领壮族人民的理想信念教育,优化他们的价值取向。第三,创新开展壮族伦理文化的宣传阐释活动。通过创新性地讲述、阐释、宣传壮族伦理故事,大力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转化壮族传统文化在当今传媒的展现方式,促进价值观的多元传播
通常而言,人们对于价值观要历经“认知——认同——践行”的常规过程[3]。因此,推进核心价值观在壮族地区的培育也要从这方面着力。首先,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通过文艺节目、影视作品、公益广告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宣传宣传核心价值观,用“壮言壮语”讲述壮族故事、传播壮族声音,使壮族传统文化在传统媒体上铺展开来。其次,要迅速占领网络新型媒体。当今的时代,网络新媒体已经嵌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之中。要注重在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上宣传和普及壮族传统文化,把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有机对接,用网络化的语言对壮族传统文化进行通俗解读,并适度赋予其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使广大壮族人民了解、相信传统优秀文化,成为传播、传承壮族传统文化的先行者。通过全媒体的宣传,使基于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得以多元传播、线性传播。
(四)固化壮族传统节日与特定习俗的涵养作用,营造价值观的大众氛围
与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一样,壮族传统节日通常跟祭祀等结合在一起。要利用壮族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动,广泛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壮族节日文化,注重凝练、固化、宣传传统节日和特定习俗的文化内涵,这也有利于强化壮族人民的感情联系,筑牢精神家园。如今的“三月三”已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要使广大壮族人民不仅能享受“三月三”等壮族传统节假日的轻松氛围,更能利用传统节日领悟壮族先辈的思想境界,从而为价值观的培育营造出崇尚美德、鄙弃腐朽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深化壮族传统典故与当地历史的价值内涵,发挥价值观的践行功能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典故与历史故事同样孕育着优秀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追求。在科学与理性充斥壮族人民生活主体的新时代,壮族传统典故和历史故事折射出的壮族人民朴实的情怀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理应成为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因素。因此,在要注重挖掘、阐释和深化典故本身承载的历史及文化的双重内涵,使言简义丰的典故更具现代化特征而为壮族人民所理解。同时,深化传统典故与历史故事的价值内涵,更能延伸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在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凸显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壮族地区的培育则必须要根植于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依托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过程中,要秉承导向性、多样性、民族性、开放性、价值性和工具性等方面的原则,注重强化壮族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的有机融合、优化壮族伦理文化对精神文明的时代引领、转化壮族传统文化在当今传媒的展现方式、固化壮族传统节日与特定习俗的涵养作用、深化壮族传统典故与当地历史的价值内涵。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更能被广大壮族人民所认知、认同和践行。
[1]杜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
[2]李春山,何京泽.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3]杨泽宇,李维昌.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社会主义论坛,2014(4).
(责任编辑:高 坚)
Path Selection to Develop Socialist Core Values on the Basi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Shen Lin1, Tao Jianfei2
(1.2.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0, China)
To develop core values in the region the Zhuang nationality needs to take the advantages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because every individual bearing the core values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achieving point of values and development of core values should rooted in social life and practice. Dur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core values,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natures of orientation, diversity, nationality, openness, values and instrument. As for specific path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ivil education so as to set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values, to change the present transmitt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so as to pus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ransmitting modes of core values, to solidify the cultivating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particular customs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so as to build public atmosphere for the core values,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ic stories and the local history so as to give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he core value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Core values; Path
2016-08-10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BKS007)阶段性研究成果;桂林理工大学2014年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GUT14FA02)研究成果
K281.8
A
1673-8535(2017)01-0065-04
沈林(1988-),男,湖南道县人,江西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桂林理工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
陶剑飞(1978-),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