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婧
(广西大学 审计处,广西 南宁 530004)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浅析
刘 婧
(广西大学 审计处,广西 南宁 530004)
近年来,高校作为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稳步增长,科研经费投入更是大幅增加,且经费来源广泛、使用方式灵活。因此,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该文以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对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以期给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再创历史新高,总量首次突破1.4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稳步增长,科研经费收入也呈大幅增长态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能让审计工作不断促进科研经费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对科研质量及成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就当前的大环境而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有利于降低高校科研风险
近年来,因挪用、贪污科研经费而“落马”的专家学者不绝于耳,例如曾经的最年轻工程院院士李宁、中国石油大学原副校长张士诚等等。高校科研经费领域已逐渐成为腐败的“重灾区”,监督管理乏力这一问题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加大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力度,对科研经费做到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进一步降低高校科研风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目前,“课题制”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在高校大为盛行,该种模式在最大限度上赋予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经费的自主权,使得项目负责人滥用、乱用资金的现象“遍地开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不仅应在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还应通过科研经费审计这一工作契机,为项目组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专业意见及建议,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三)有利于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必须警钟长鸣”。在高校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的大环境下,加强经费管理,反腐势在必行。总体来说,当前科研项目多头申报现象严重,而究其根源,在于科研经费管理的“九龙治水”,且科研经费分配过度行政化。实际工作中,不乏行政领导直接参与选择科研项目或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专家参与评审,造成小部分人对科研项目立项有一定程度上的决定权,据此权力寻租空间得以衍生,给贪腐提供了温床。科研经费审计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项目评审乱象,有利于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开展力度还远远达不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校层面上看,科研项目及经费的多寡是衡量高校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关键性指标[1],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公众认可度及全国排名,所以为了支持和鼓励科研工作,在项目结题阶段,校内内审部门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较少出具否定意见。对金额小、数量多的一般性项目,结题审计时只履行简单程序,不纳入学校常规性重点审计范畴,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重视程度较低。而在科研工作者层面则认为,科研项目是凭借自身的努力争取到的,除学校提取的管理费外,剩余的经费其个人应享有绝对的支配权,这就陷入了科研经费属于私人财产的思维误区,进而产生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不理解、不配合的抵触心理,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难度。
(二)审计监督合力尚未形成
目前,多数高校仅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审计工作,而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往往不高,审计职能得不到好的发挥。科研项目负责人所在部门或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低,科技管理部门只是审查科研合同的部分重要内容和经办程序,对科研经费的具体支出则无法顾及;财务部门对项目具体研究内容无法做到进一步了解,难以界定经费是否真正用在项目上及是否合理,甚至对票据的真实性都无法做到全覆盖的审查,监督范围仅仅停留在对支出项目的合规性上;资产管理部门对于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仅仅对购置程序是否合规进行监督,很少能具体审核购置行为是否合理以及是否与项目相关,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各种制度或缺位或执行不力。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审计监督合力欠缺。
(三)经费开支相关性和真实性难以界定
在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经常会碰到不少难题,例如用科研经费购置的通用物资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难以界定,购买手提电脑、打印机、相机等,既可以用于科研工作,也可用于私人生活;用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服务于该项目难以界定,由于不少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内部审计人员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一些专业设备及材料的支出是否合理无法做出职业判断;“差旅费”开支项目的相关人员是否真正服务于该项目难以界定,在现实中仍存在不少项目负责人家属或亲友的旅游支出在“差旅费”列支的乱象。
(四)审计介入时点过晚
在当前实际工作中,校内内审部门通常仅在项目经费管理全流程的后期介入,属于事后监督。因审计介入时点较晚,常常陷入直至结题审计才发现个别科目超支的窘境,而又担心给项目结题、后续研究等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只能“掩耳盗铃”,这样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不能真正有效发挥科研审计的监督作用,也不能及时发现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
(五)审计人力与审计任务不匹配
目前,高校各类科研项目数量从几百项到几千项不等,大多数本科院校每年科研经费过亿,而高校审计人员配备往往只有几人,且存在专业不对口、业务能力不足、独立性受限等问题,加上审计工作主要以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以及物资采购审计为重点,审计人力与科研经费审计任务严重不匹配,在日常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影响科研经费审计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切实提高认识,健全科研经费审计制度
高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科研经费审计制度,如高校纵向科研经费审计制度、高校横向科研经费审计制度、高校科研经费结果运用制度、高校科研经费结果公示制度等,切实提高对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断规范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流程,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权限。应定期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项目负责人和科研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宣传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让他们在思想上提高重视,明晰自身职责,进一步提高合规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积极主动配合审计工作。
(二)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审计监督合力
高校应积极组建科研经费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统筹和负责科研经费审计各项事务;建立科研经费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联合科研管理、财务、资产管理、审计等相关部门,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审计监督合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掌握科研项目的相关信息,使各个相关部门不再是孤立的职能机构。
(三)转换方式方法,实现全程跟踪审计
高校应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做到将审计端口前移,在项目经费管理的全流程中充分介入,改变“事后监督”中对发现的违规现象难以补救的被动局面,实行“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形成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与此同时,应视实际工作轻重缓急逐步铺开,量力而为,力保审计工作高效、高质完成。
(四)明确审计重点,审查支出的相关性和真实性
在全程跟踪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对科研经费支出的相关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例如资产管理部门重点对购置的固定资产与科研项目是否具有相关性进行审查,必要时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审查,确保专款专用并严格建立台账进行后续管理;财务处重点对在“会议费”“差旅费”中列支费用的人员与科研项目是否具有相关性进行审查,同时还应重点对报销票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审计部门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更要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审计重点:第一,是否存在科研经费未列入学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的问题;第二,是否存在套取、截留、挤占、挪用、贪污科研经费的情况;第三,是否存在用假发票报账或用无关专项科研业务发票报账的情况;第四,是否存在巧立名目冒领、私分科研经费的情况;第五,是否存在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研经费的问题;第六,是否存在科研项目负责人、分管领导、财务部门不履行职责,对科研经费使用不严格把关的问题。只有明确审计重点,科研审计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研经费审计的主观风险,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内在关键因素,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注重人员专业合理性,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断扩充复合型的审计专业人才,加强团队建设,还应注重年龄结构的合理性,注重人才储备,形成人才梯队。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开展警示教育,加强自身廉政建设。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进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强化外部力量的监督。
总体而言,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作尚未有效发挥审计应具备的监督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健全科研经费审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监督合力,实现全程跟踪审计,明确审计重点,加强队伍建设,确保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水平。
[1]欧阳卓平.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审计月刊,2011(2)
(责任编辑:覃华巧)
2016-12-18
F239.45
A
1673-8535(2017)01-0031-03
刘婧(1987-),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审计处会计师、审计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