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
(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辽宁 沈阳 110031)
【语言与文化】
俄汉谚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
杨 敏
(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辽宁 沈阳 110031)
俄语谚语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经济环境和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俄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对俄汉谚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并对俄汉谚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谚语;文化差异;形象处理;翻译策略
谚语是人们长期以来常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炼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谚语来源于生活,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忠实地记录了人们的集体智慧和经验,反映了人民的真知灼见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评价[1]。本文探讨的俄汉谚语在翻译中的形象处理是基于以下原因产生的差异:由于两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两种语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谚语,这些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信息。众所周知,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俄汉谚语的差异主要有: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即谚语本身表达形象的差异;二是隐含意义的差异,就是两种谚语背景文化的差异,包括褒贬意义及其字面以外的更深层次上的意义的差异。我们在翻译中,要根据俄汉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对谚语表达的形象进行适当处理,力求体现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在内容上要贴切形象、点睛传神,在形式上也要言简意赅。下面就阐述俄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以及俄汉语谚语形象处理的翻译方法。
俄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植被动物、历史典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
(一)地理环境差异
文化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大部分国土处在寒带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因此产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俄语谚语。如:медвежий угол(熊出没的角落意为穷乡僻壤),Как снег на голову.(雪花突降意为突如其来,出人意料), вертеться как белка в колесе(松鼠轮中转意为忙得不亦乐乎),медведь、снег、белка均为寒带地区特有的事物,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谚语。再比如: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盛产蘑菇,因此俄语中有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雨后蘑菇),与汉语“雨后春笋”同意。同样,汉语中有关自然景观或事物的谚语,在俄语中也没有对应的谚语。如:“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黄河不死心”“不到长城非好汉”“自古华山一条道”等。
(二)历史典故差异
俄汉谚语中有一部分谚语来自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如“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情人眼里出西施”“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说曹操,曹操到”这些谚语形象鲜明,世代相传,不能单从字面去理解和翻译。又如俄语中的谚语:Вот тебе, бабушка, и Юрьев день.(这一下完了,没有希望了。)Юрьев день是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是纪念农民的庇护者—圣徒乔治的宗教节日。15世纪封建农奴制开始在俄罗斯全国范围内确立,《伊凡三世法典》规定,农民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即在尤里节前后各一星期,可以更换新的主人,但到16世纪末,沙皇取消了该法规,剥夺了农民唯一可以更换主人改善艰苦劳动的机会,因此尤里节也表示希望破灭。[2]又如:незва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不速之客比曾经入侵过俄罗斯的鞑靼人还坏),表示不受欢迎的客人突然造访,主人心里不高兴,可又不得不接待。
(三)习俗差异
俄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对待一些动物的态度、传统礼仪、生活禁忌及民间流传的征兆等方面。例如,布谷鸟是俄罗斯常见的一种鸟,它在俄语中象征忧愁的独身女人,除此之外,它还是死亡的先知。Кукушка кукует, горе вещает.(布谷鸟叫,苦难到。)Кукушка летает по деревне- к пожару.(布谷鸟村上飞,必有大火起。)而汉语里则恰恰相反,布谷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向人们预报春耕。如“布谷布谷,收麦种谷”“布谷叫、春天到”。又如,俄罗斯的习俗与盐和面包密不可分,这在许多俄罗斯民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Хлеб на стол—и стол престол,а хлеб ни куска—и стол доска.(面包端上桌,桌子成御桌;用餐无面包,桌子成木板。)Без соли, без хлеба,худая беседа.(没有盐和面包,说话不投机。)汉语中无对应的谚语。再如俄语里关于节气的谚语:Апрель с водой—май с травой.(四月水多,五月草茂。)而汉语里则是“暖四月,燥五月”。
(四)宗教信仰差异
俄汉谚语中都有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如汉语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公元988年,基辅罗斯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后,基督教及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俄罗斯人大多信奉东正教,许多俄罗斯谚语也反映了宗教思想,与宗教活动有关。如:Доброму бог на помощь.(上帝会帮助好人。)Береженного бог бережет.(上帝保护自重的人。)И рад бы в рай, да грехи не пускают.(很想去天堂,但罪孽不允许。)Перед богом все равны.(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翻译标准,最重要的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三种意义完全契合的情形并不多,最关键的是要准确传达出隐含的意义。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俄汉谚语形象的翻译进行处理。
(一)以相同形象对应
尽管汉俄两种语言文化习俗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汉俄谚语包含的汉俄民族智慧有许多相似之处。[3]这些含义相同的谚语可以互译,即从俄语谚语译成汉语谚语,比如以下例子。
(1)Лучше один раз увидеть,чем сто раз услышать.
百闻不如一见。
(2)Близкий сосед лучше дальней родни.
远亲不如近邻。
(3)Сытый голодного не понимает.
饱汉不知饿汉饥。
(4)На лихо лихо,на добро добро.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舍弃原谚语形象
大多数情况下,俄汉谚语表达的形象存在较大差异,俄语谚语中用某种形象来比喻事物,汉语却使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象。但也有一些俄汉谚语虽然形象不同,含义却相同。在翻译时,需要更换或舍弃原谚语形象,以使译语更符合汉语习惯。
(1)Один весенний день год кормит.
三春靠一冬。(原意:春季的一天可以提供一年的粮食。该句为农谚,指春耕、春播、春肥需要在冬天做准备工作。)
(2)Близ царя, близ смерти.
伴君如伴虎。(原意:离皇帝近,离死亡更近。)
(3)Болезнь входит пудами,а выходит
золотниками.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原意:病来重如普特,病去轻如佐洛特尼克难把握。普特为16.3公斤,佐洛特尼克为4.26克,是俄式计量单位。)
(4)Отца с сыном и царь не рассудит.
清官难断家务事。(原意:皇帝也无法评判父子之间的官司。)[4]
(三)移植原谚语形象
一般来说,在翻译谚语时,我们主张尽量地用谚语去翻译谚语,但由于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一些俄语谚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的汉语谚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译出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1)Гром не грянет,мужик не перекретится.
天不打雷,农夫不在胸前划十字祈祷。(译为汉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2)Дурака учить,что мёртвого лечить.
教傻子学习就像给死人治病。(译为汉语:徒劳无益,对牛弹琴)
(3)Без труда не вынешь и рыбку из пруда.
不花力气,连池塘里的鱼也捞不出来。(译为汉语:不付出劳动,什么也做不成。)
(4)В городе—суета,в деревне маета.
城里忙的不行,乡下累得够呛。(译为汉语: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烦恼。)
(一)追根溯源,准确释义
有些俄语谚语,特别是有历史渊源和浓厚国情文化背景的谚语,如果完全按照字面意义翻译,会违背或歪曲谚语的原意,令人费解。这种情况,要仔细推敲,考证挖掘字面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根据上下文选用合适用语,忠实表达谚语的寓意。
(1)Господь не выдаст,свинья не съесть.
谚语直义:上帝不会出卖你,母猪不会吃了你。
不难看出,该谚语直译虽与原句字面意思完全相符,但却让人感到不知所云。这个谚语出自俄罗斯历史典故,据说,在历史上瑞典人远征罗斯(现俄罗斯)时,采用过一种所谓的“猪”的特殊队形。在和俄罗斯人交战时,他们所向披靡,有战必胜,像“猪”一样把对方吃掉,因而留下了这一谚语。此外,无论在宗教社会或世人生活中,只有人不信上帝,没有上帝出卖人,只有人吃猪(作为食品),没有猪吃人(就世俗生活的一般情况而言),上帝出卖人和猪吃人都被认为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该谚语的基本含义被抽象为:不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5]
(2)Недосол на столе,а пересол на спине.
谚语直义:菜淡了,在桌上,菜咸了,在背上。
该谚语产生于农奴时代,盐在当时十分珍贵,如果有人把盐白白浪费掉,要受到责骂。俄国人吃饭时,餐桌上一般都放有装盐的小瓶。厨师(通常为农奴)菜做淡了,用餐者自己可以随意添加,倘若做咸了,那可就麻烦了,厨师要受到鞭挞脊背的处罚。所以该谚语的基本含义为:菜做淡了可添盐,菜做咸了要挨打。[6]但该谚语用在盐已经是普通调味品的今天,则表示用盐过量无益健康。
(二)注释说明,保留民族特色
有些俄语谚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则往往不能使人们不了解其深刻的民族文化意义,完全用汉语形象来代替,则又会引起误解。此时,我们通常采用注释法,既保留了俄语的民族特色,又使中国人了解了俄罗斯风俗,避免使俄语染上汉文化的色彩。例如:
(1)Терпи,казак,атаманом будешь.
忍耐着吧,哥萨克,你会升为哥萨克长官的。(译为汉语:能忍耐,才能出人头地。)
注:атаман是哥萨克的长官。
(2)Кто сидел на печи,тот не гость, а свой.
坐在炉子上的不是客人,是自家人。(译为汉语:别见外,我们是自家人)
注:俄罗斯冬季寒冷漫长,古往今来,俄式炉子与俄罗斯人民息息相关,俄罗斯风俗里火炉的灶台和“炕”是连为一体的,且同处一室。俄式炉子是俄罗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也是俄罗斯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裕的象征。俄罗斯民间的许多习俗都与其相关,男女定亲时,有看炉子的习俗,即等于看男方家里的家当。此外,在俄罗斯,当人们远离家乡,告别故乡时还要亲吻炉子。[7]
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在翻译时我们必须考虑其民族文化特点,做好形象处理,力求准确表达谚语的内涵。加强谚语学习,可使语言表达更有特色,对翻译工作者大有裨益。
[1][7]季元龙.俄语语言国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3.159.
[2]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52.
[3]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81.
[4][6]马为群,张晓云.谚语版俄语语法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55.149.
[5]叶芳来.俄语谚语俗语误译直译妙译一百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8.
【责任编辑:王 崇】
H35
A
1673-7725(2017)04-0200-04
2017-02-15
杨敏(1972-),女,辽宁沈阳人,副译审,主要从事俄语翻译,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