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影响

2017-03-11 20:37郭瑞芬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考题文学史考研

郭瑞芬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考研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影响

郭瑞芬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近年来的“考研热”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学生基于考试的需要,形成了以教材和考题为中心的功利性学习方式,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调整教学计划,改换教学模式。

考研热;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由此造成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升高,为了解决就业危机,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之路,以期获得更高的学历,进而增加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这种以缓解就业压力为主要目的的“考研热”,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一流院校的教学所受影响要小得多。首先,“211”“985”院校的学生本身具有就业优势,在人才招聘中不容易遇到学校学历门槛问题,也就不必将读研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其次,一流院校本身也是诸多学生竞争的考研目标,他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录取方式而非教学方面的改革。但与一流院校相比,众多非“211”“985”院校的情况就不这么乐观了,他们不但是“考研热”的集中发生地,其专业教学所受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不过即便在这类“双非院校”中,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难度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各个专业之间的考研热度并不均衡。相比于理科生,文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不但薪酬较低,而且可供选择的就业范围更窄,所以就业难度的增加也使多数文科生将考研视为一种出路。

本文针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考研热”现象,探究协调考研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关系的合理办法。

1 高校考研的出题范围与方式

各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考研题目,通常以考察文学基础知识为主,喜欢以文学史为中心出题。此外,根据研究视野和理念的不同,不同高校还会指定以本校人员参与编写的文学史为出题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都与各校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有关。在这方面,南京师范大学的试题非常典型,它们侧重于本专业教师的重点研究领域,出题偏重现代文学领域,尤其热衷考察“五四”作家,多次出现鲁迅、丁玲、郁达夫、巴金等经典作家的考题,其中涉及鲁迅最多,几乎每年必考。譬如“根据新时期对鲁迅的研究,谈谈你对鲁迅的理解”(2013年),“专业评论写作——鲁迅《雪》”(2012年),“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对鲁迅思想的理解”(2011年),“结合《呐喊》《彷徨》中的具体作品,谈谈鲁迅作品中‘我’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意义”(2009年)等。

虽然各校都有自己的研究和出题偏好,但从以上几道与鲁迅相关的试题中不难看出,多数高校的考题设置,仍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为目标,考题主要内容通常来自指定的文学史教材,便于学生作答,少有偏题怪题。而试题类型也较为传统,一般都是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常见题型。此外,部分学校如华东师范大学等,还会有专业写作类的考题,内容涉及作品评论、文学创作、从专业角度分析社会热点等,重点是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创新思维。

2 以考研为纲的学习方式

上述以通用教材和教师研究重点为主的考察方式,相应形成了学生以文学史和出题重点为主的复习方式,他们唯“史”独尊,以熟悉文学史为宗旨,勤奋的学生可以将文学史烂熟于胸。多年的考研经验让学生意识到:分析历年试题、关注报考学校的出题重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于那些临时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考试重点的重要性甚至大于文学史。最终,学生的学习内容局限于文学史,而在文学史内部,又以各高校命题重点为重。

从文学院学生的考研情况来看,江苏师范大学是普通院校,所以报考外校的学生人数居多。由于所报考学校使用的教材和研究重点与本校不同,多数学生会有选择地上课,只上与自己考试科目有关的课程,考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学生,通常不愿去听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课程,即便是与现当代文学专业能力提高有密切关系的文论课程,学生也会因考研中没有直接涉及而不关注,极端者甚至出现了如果报考学校的教材与自己学校教材不同,那么即便是本校的现当代课程也有逃课的现象。

以上情况的出现,通常是从大三开始的。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学生通常用两年而非一年的时间准备考研,有研究者就在近几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有接近 70% 的大学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加入了考研大军, 积极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1]这也就意味着,至少从大三开始,大学课堂就开始了不稳定状态,与学生考研相关的课程备受追捧,反之则门可罗雀。

3 以教材和考题为中心学习的效应

客观来说,考研导致的功利性学习是必然的。既然是考试总会有相应的技巧应对,它可以准确地囊括考试重点而不必花费多余的时间精力,不仅如此,以教材和考题为中心的针对性复习方式,也有一些正面效应。比较那些不考研的同学,考研学生的学习态度更为端正,学习更为认真,专业基础也更为扎实。虽然学习的范围集中在教材和考题,但为了更好地完成考试,力求在答题过程中体现自身的素质,必然要对本专业的学科现状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所以考研学生比一般学生更有学习目标和动力,他们通常不满足于教材对于问题描述的概念化和简单化,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向教师请教专业问题,这种互动,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仅仅学习教材和考题带来的负面效应,其实更为明显。

一是专业学习贪多贪快、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全面覆盖知识点,学生通常只记要点,将问题简单化、概念化,由于过于依赖文学史,难以跳出前人的研究视野,学生的理解都是为权威研究作注,无法形成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学术自信和研究思维的培养。

二是忽略作品的阅读。作品是文学研究的基础,研究者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只看教材永远无法走出前人视野,譬如文学史中通常将萧红定义为左翼作家,突出《生死场》的“抗战文学”价值,但如果仔细阅读作品,很容易发现对于《生死场》的解读,不只有“抗战文学”这一单一主题,启蒙、女性甚至怀乡都可以成为阐发作品的视角。学生缺少作品阅读,导致无力对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本来文本分析是中文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但在“考研热”带来的浮躁学风之下,学生学习一味求快求准,最终失去了文本分析的耐心,影响到能力的培养。

三是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和研究视野的片面化。依照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大三、大四正是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和研究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而多数学生却把这段时间用在考研上,一心钻研文学史,忽略了理论的学习和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未来无论是就业还是科研,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从考研的时间安排来看,又与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冲突,学生往往顾此失彼,为了考研而草草应付论文答辩。

4 协调考研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办法

总体来讲,目前的“考研热”并不是“学术热”,学生考研的动机多为解决就业压力。既然目的只是“考上”,还要在短期内达到目标,那就会选择最为省时省力的方式——直击考试重点,所以教材和考题成为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也是必然,这样急功近利的学风,最终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和浅表化,非常不利于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国高校设置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恰恰是基于培养学术人才的目的。具体来说,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具有较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素养,兼备教学和科研能力,毕业后既能胜任高等院校本科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也能够在专业范围内从事独立的学术研究。所以,若一味地顺应“考研热”,让许多不具备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的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那么很可能带来科研质量的下降,引起学科发展的危机。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学术型硕士的招收质量,教育部已从2009年开始增设专业硕士学位,自2010年起,每年以5%的速度增加专业硕士招生指标,并减少学术型硕士招生指标。据统计,2015年报考专业硕士学位人数为72.6万人,较去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当前考研大环境的新变化。不难看出,为了满足就业需求,专业硕士会成为今后考研的趋势,而从学术生态的角度来看,这也有利于学术型硕士的招收和培养。而从高校本身来看,无论是为了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是为了学科发展培养学术人才,高校都会大力支持学生考研,考研成功率的高低,甚至已经成为评判学院或者专业优劣的标准。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一方面要坚持既定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

4.1观念引导

让学生清楚读研和就业之间的区别,若单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读研并非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迟早要面临就业的问题。即使研究生毕业,仍然会有不小的就业压力,如果读研只是为了提高学历,以此来获得更好就业机会,那么不妨选择专业型硕士。而学术型硕士基于科研需要,对报考者有较高要求,并非人人都适合从事科研工作,所以应当鼓励有科研兴趣和研究能力的学生选择攻读学术型硕士,不仅有益于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也为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4.2教学改革

一是调整教学计划。在大一、大二开设文学史课程的同时,适当增设叙事理论和作品鉴赏的课程,“把文学感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2],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二是改换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只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学习,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报刊、数据库以及专业网站等途径,大量搜寻和阅读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相关材料,从而形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知识概括和具体理解。”[3]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与所教授内容有关的学习材料,突破单一研究视角对材料的狭隘解读。在课堂上应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学反馈,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此外,不应把教材作为单一的教学内容,它只能起到梳理知识、引导阅读的作用,在教材之外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有针对性地阅读作品、专著和理论。最后,适当给学生布置学术小论文的写作任务,一方面促进学生对研究资料的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考研热”其实是精英教育在转向大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悖论现象,一味批判无济于事,固守过去尤如刻舟求剑,所以堵不如疏,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协调二者的关系,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1] 李晓峰,李建军,刘刚,等.“考研热”对本科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37-38.

[2] 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4(2):29-32.

[3] 刘小平.“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现状及其改革趋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5):35-38.

责任编辑俞林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graduate Craze” 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aching

GUORuife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In recent years, “Post-graduate Craze” has great impact 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aching.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examination, students formed a utilitarian learning approach centered 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xamination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ir singl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narrow vision, 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study of their speciality knowledg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refore,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aching needs to make appropriate reforms, adjust training plan, and change the mode of teaching.

Post-graduate Craze;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educational reform

I 206.7

: A

:1671-7880(2017)04-0073-03

2017-04-19

郭瑞芬(1972— ),女,山东费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4.020

猜你喜欢
考题文学史考研
我的考研故事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