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11)
高职院校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王英杰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11)
中国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造就数以亿计“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和行家里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文章对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进行了探究,以期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 人才; 工匠精神; 培育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高职院校在培养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适应经济转型,走向制造强国的优秀劳动者。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中国制造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1.1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升级的驱动力
中国制造的产品曾经以物美价廉赢得国际市场认可,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产业转型与更新换代使中国制造业陷入困境,外贸产品被国外认为“粗制滥造”,国内大众对国内产品的信心也不足,出现抢购日本马桶盖、电饭煲等现象。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着大而不强、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优势不再是能生产产品而是生产好产品。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不仅包括生产设备、材料、工艺、流程的升级,还包括工作态度、职业精神、从业能力的升级,追求精益求进、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完美品质的工匠精神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这些驱动力对制造业从粗放型向利用物联网信息进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1.2工匠精神有利于职业教育软技能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不仅仅指传统的手工艺人,还指当下在工厂的一线工人、技师、工程师、科技研究人员、艺术创造者等。工匠精神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追求完美、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的职业价值和行为表现,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职业教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准职业人的职业品质和职业态度。正如工匠对产品进行精雕细琢逐渐对物品产生热爱一样,职业教育同样是通过教育让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职业并产生好感,从而在从业过程中享受乐趣并有获得感。很长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强调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硬技能培养,而忽视了职业精神的软技能培养,导致学生就业稳定性差、绝技绝活难以传承。工匠精神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本质要求,只有将软技能和硬技能两手抓,才能培养企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
1.3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1]。高职院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谓的“高素质”要体现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职业精神培养贯穿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所谓的“技术技能”要体现在培养能适应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生产一线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上。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2]。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专注职业态度正是高素质的最好诠释,所蕴含的精湛职业能力则是技术技能的集中体现。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
高职院校应通过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课程体系重构和校企合作等渠道,积极探索培育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2.1校园文化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有利环境
工匠精神根植于优秀文化,以文化培育工匠精神,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前提。高职院校应做到:一要找准自己的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重学轻技”思想,改变社会浮躁的心态,抵御急功近利、投机取巧风气的侵蚀,增强对工匠及工匠精神内涵和价值的社会认同,将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理念贯穿始终,打造高职特色。二是将校园文化中的显性物质资源和隐性精神资源相结合,将建筑、雕刻、瓷器、刺绣、历史资料及企业文化等资源纳入校园文化长廊,向学生展示和传递工匠精神,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三是利用报刊、广播和现代媒体宣传工匠精神以及对我国转型发展的意义,也可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进校演讲,讲授产品知识、技术、工艺等内容,还可依托社团活动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文艺展演、科技制作等课外活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风尚,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成为他们一生的追求。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追求以产品品质为导向的价值追求,在制造业领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就是制造业的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工匠精神是促进国家富强文明的驱动力。传统粗放式的工业生产模式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面临威胁,作为中国制造生命线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繁荣,培育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为动力,以产品品质为导向,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对国家繁荣富强意义重大。同时,如果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唯利是图,粗制滥造,以次充好,那这个国家定不会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在社会层面,投机取巧和假冒伪劣现象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产品品质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工匠精神是促进社会公正平等的催化剂,可让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发展与竞争轨道。在个人层面,只有提高产品品质才能维护国家形象,只有认真严谨和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才能提升产品品质,只有对产品设计一丝不苟、对原料精挑细选、对工艺流程精心雕琢才能实现产品自身功能。因此,工匠精神是爱国、敬业、诚信的全面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2.3红色文化价值追求渗透到德育和素质教育
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远大理想,外化为人们美好的社会愿景和高度的行为自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五四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南下精神、支前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孔繁森精神、沈浩精神、方永刚精神、任长霞精神、李保国精神等,不同时期红色文化体现出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与当代工匠精神所具备的敬业、乐业、专注、严谨、认真、创新、创业等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一脉相承。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需要渗透红色文化以形成鲜明的特色文化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4重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各类课程需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完成“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任务。一是利用思政课这个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灌输工匠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关注技术的运用与进步,以及技术产生的产品功效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寻求技术发展的真、善、美,考量人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强化职业意识,培育人格健全的工匠。二是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项目课程体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融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的技艺技能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标准,将工匠精神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标准,让学生体会“一丝不苟、知行合一、尊师重教、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三是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将工匠精神内容融入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将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融入人文类课程。
2.5利用现代学徒制构建新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为当代工匠精神提供体制基础。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方式,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的对象,又是企业师傅教授的学徒,不仅学习技术技能操作,而且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通识知识。学徒制传承了工匠精神的尊师爱徒道德精神、言传身教的育人精神,有利于学徒尽快投入工作,在最短的时间适应企业环境和完成角色转换,来提高工作水平,让学徒拥有更加坚定的意志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而帮助学徒完成技术创新和实现自我价值。
2.6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工匠精神培育平台
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学生要具备工匠精神,不能停留在虚拟仿真实训环境,还需要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熏陶,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实践积累。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意识,盲目扩大规模,制造出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最终走向倒闭。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一个主体,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会自觉转变观念,主动承担工匠培育的责任。企业在进行技术技能操作教育时,会逐步将工匠精神内化到教育过程。例如某高职院校和某数控加工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企业在入职前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入职后定期宣传优秀员工成长事迹,这些无形中培养学生争先创优、吃苦耐劳的品质;质检部门定期对学生和员工开展技能抽查,评选出“操作之星”进行适当奖励,优先安排优秀员工培训和使用先进设备,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意识;企业在安排住房、解决户口等方面不论资排辈,而是选择技术水平高、团队合作能力强的学生或员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学校还可以将企业引入校园,例如某高职院校与多家企业合作,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3D打印工作室”,创建了“创业孵化园”“电商园”。通过这些平台,一方面给师生更多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将工匠的技术技能、品格和职业精神直接传递给学生,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
全球开展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革命,美国提出“加快振兴制造业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以后从事简单操作的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替代,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制造要迎头赶上,必须培养一大批“现代工匠”支撑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任重道远。因此,高职院校中特别是涉及模具、粉末冶金、喷涂、锻造、动力传动、铸造、金属冲压加工、切削加工、热处理、焊接、电镀等基础制造技术领域应当深入开展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培养研究,为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
[1]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A].
[2] 王寿斌.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03-11(002).
责任编辑闵海英
In order to realize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anufacturer of quantity to one of quality,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labors with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are need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ultivate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the students an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moderately-well-off society. This thesis analyzes how to cultivate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ith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practi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alents; craftsmanship; cultivation
G 712
: A
:1671-7880(2017)04-0009-04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the High-skilled Manufacturing Work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ANGYingji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 Shanx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trical Engineering, Changzhi 046011, China)
2017-04-28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山西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2015JGSZ013);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太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GH-16147)
王英杰(1981— ),男,山西阳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