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镇盛中心二小 周耿燕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要以德为先,那么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俗语说: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例如,带领学生大扫除时,我与学生一道擦窗子,抹电扇,重活我领头做,有危险的工作我单独干,这样大家个个积极干,总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锻炼时,我与学生一同打球,做游戏,赛跳绳,人人都会积极参加锻炼。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我首先自己严肃认真,站在队伍里我就端端正正,学生也就自然照样守纪律了。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记得有一次,小预备铃声响了,我象往常一样,拿着书往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原来喧闹的教室“刷”地一下就安静了,看得出这里刚发生一场“战争”,教室门边的一大块地上到处都是纸屑,我没有批评他们,也没问是谁扔的,弯下腰就开始捡起来,这时孩子们也慢慢聚拢来,一个,两个,三个,大家一起动手,教室很快就干净了。我什么话都没说就接着上课了,整节课上,同学们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两个坐在门口的学生主动跟着我进了办公室,承认了错误,表示了改错的决心。(原来,他们为了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互相撕了对方的本子,并赌气的扔了一地)。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老师在板书时,字迹端正美观,布置得合理,并体现教学内容的主线,这样显示不但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也领会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之老师事事处处都能以身作则,用心用情去打动孩子的心灵,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课文都是隐藏着各种思想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课文内容,文中的音乐大师十年前向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许诺十年后送她一件礼物,这位音乐大师信守诺言,并在十年后用其最独特、最艺术的方式(以自己的得意之作在一场音乐会上)送给小女孩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份礼物不但是音乐大师实现承诺的最好的方式,同时也是对自己音乐才华的展示和热爱生活的真情流露,让小女孩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热爱生活的一种积极的力量,然后我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要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这不但深化课文的主题,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热爱生活、信守承诺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教学中,有很多课文内容的体会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如我在教《装在信封的小太阳》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丹尼斯的爸爸究竟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既保护犯错的库伯的自尊,又能使库伯改正错误呢?孩子们都积极想法子,并共同去讨论哪种方法可行,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既感受到丹尼斯的爸爸的善良、机智,又感受到库伯是勇于认错、改错的精神,并受到了知错能改仍是好孩子的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开展为环保做贡献的活动,感恩活动等。例如,在学完《绿色记事本》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自己有哪些是环保的行为,哪些是不环保的行为,然后记录下来,每天提醒自己或督促家人共同遵守好的环保习惯或改正不良环保的习惯,并让他们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办。这样既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是他们自觉的加入到环保的行动中。又如,我让学生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