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森
此书何以在我手?
吴洪森
手头有一本2000年12月首版印刷的 《古文字诂林》(第2册),扉页上是恩师王元化先生的题签:“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惠存”。显然,这是王先生赠送给交大人文学院的,那么,它怎么会到了我手上呢?
先说一下此书是何以到达王先生手里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华东师大中文系古文字学教授李玲璞(笔名李圃)主编的《古文字诂林》,因无经费难以为继,反映给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成员之一的王元化先生。王先生打报告后,该项目获得了拨款。
《古文字诂林》每册整理出版后,他们都会送一本给王先生。封面上的书名“古文字诂林”就是王先生手迹。
先生生前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或私人或机构的赠书。这些书有些转赠给来访者,有些存放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室。2001年春,王先生打算将存放在上图工作室的图书全部转赠给交大人文学院,他所题签的这本是让我带给时任交大人文学院胡院长的。
王先生为什么要赠书给交大人文学院呢?
2000年我从外地返回上海之后,王先生希望我一心做学问,就竭力主张我到大学去任教。我答应之后,开始打听哪所大学值得去。
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华东师大的学长王明光其时正在交大人文学院任系主任,他听说我想进入大学任教后,热心邀请我到他那里。王明光对办好中文系的激情与热情,我这辈子没见到第二人。他希望新建的交大中文系能够像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华东师大中文系那样轰轰烈烈,在全国有巨大的知名度。但王先生建议我去同济人文学院,而当时在同济担任党委书记的程天权对王先生非常尊敬,经常来看望王先生,如果我答应去同济将很顺利。
最终,却是王明光说动了我去交大。他的理由是交大人文学院有钱,钱用不完;还有一个刊号,却没人懂得怎么办人文刊物。而同济大学的财务都在各个分院,人文学院穷得叮当响,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我一直在寻找创办一份高质量人文刊物的机会,所以这个理由彻底打动了我。
我将这个理由禀报给王先生,王先生立即提笔给交大党委书记和校长写了推荐信。交大党委书记和校长收到信后转给人文学院,人文学院书记和院长为此一起来拜访王先生,王先生还宴请了他们。
王先生向人文学院承诺:如果我去了交大人文学院,他愿意为该学院主持一个国际学术讲座,以他的名义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来交大轮番讲座。我则承诺:除了教书之外,愿意额外创办一份由王先生担任顾问的学术刊物,同时主持交大人文学院的著名作家驻校计划……
那天晚上,大家都说得兴高采烈。之后不久,我还去交大人文学院试讲了一次,人文学院要求我9月份开学后就开始讲课。消息传开后,有些朋友如吴俊等都表示愿意一起去交大执教。
然后就没有下文了。直到5月底,我打电话给胡院长,他告诉我,我到交大来任教的事没办成。
这本王先生题赠的《古文字诂林》,也就一直留存在我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