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亚楠
(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鞍山114007)
高校党建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①
侯亚楠
(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鞍山114007)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必然发生新变化:从知识培育到创新力培育,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强调统一到引导多元。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具有战略制高点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队伍建设,实施合力教育是加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经济新常态;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相关性;新要求;基本思路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温和增长新常态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也是符合我国全面实现伟大民族复兴需要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主要靠传统发展要素——数量型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等的支撑,使GDP高速增长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然而随着传统发展优势逐步减弱甚至消失,此种发展模式是“非常态”的,它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不再是一味刺激至复苏,也不会强力挤压,而是采取定向、迅速的刺激政策,短期企稳后又开始去杠杆,让市场下行压力与政府向上托力之间形成稳态均衡”〔1〕。由此,中国经济告别平均10%左右奇迹般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提出经济新常态体现了中国政府科学执政水平的提高和应对国际风险能力的加强,是我国经济进入转折期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经济新常态下我们既具有发展机遇,又会面临一些风险与挑战。当前,我们要增强信心,加强改革创新,再造新的发展优势。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经济发展形态的变化为基础与时俱进地发展。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说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现实的人”是历史的根本点和出发点,经济是世俗世界的世俗结构和世俗存在的现实之根。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2〕。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学说。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它不是从天降落的,而是物质生产资料支配者的有意作为与权益表达。因此,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高校意识形态理念也必然发生变迁。当下,经济新常态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存在之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建筑”在经济新常态之上。从而真正实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硬实力与软实力互推共进的辩证过程。自从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softpower)理论后,人们超越传统的以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为主的国家综合实力分析范式,同时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各国间的竞争是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驱使,内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即是说,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意义,这个领域里存在着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因此,中国道路不能只注重经济单一向度的发展,还要更为注重意识形态软实力的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高校是知识生产与知识配置的最重要场域,同时,高校还是培养作为国家与社会未来精英的大学生的重要场所。这就意味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仅对当时的人们精神秩序建构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未来的国家与社会秩序建构也将发挥相当大的潜在作用。因此,我们要抓住好、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使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同经济形态变化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从而推动中国经济更为持续、健康地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在看,新常态无疑是一个影响中国高校相关决策的重要课题,新常态引领高校新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机制上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一)经济新常态的国民教育诉求:从知识培育到创新力培育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工业化后期阶段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时期。那么,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相对应,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速就会相应下降——从高速增长状态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而为经济转型升级腾出空间、留出时间。尽管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问题上学术界观点不一,著名经济学家陈佳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模型并有所创新提出的研究模型和结果却成为相对共识。据其团队2012年的最新评价,中国“十二五”后已经步入了工业化后期。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论断与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相吻合的。在此情况下,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是高校创新力培育,大学生创新力是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力之源。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重要力量,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创造条件”。〔4〕据此我们得出论断,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求以创新力培育为关键。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精神理念: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理论认为,虽然经济增长是政治文化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在社会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应成为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更不等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终极目标,为实现人的解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由此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在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下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大国,这实质上是一种“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结构、需求结构和地区结构失衡,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行结构性调整。未来十年,中国将完成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蜕变,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更加强化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三)经济新动力的意识形态要求:从强调统一到引导多元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国家竞争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而创新驱动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原动力。〔5〕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近年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动力也来自改革创新。经济新常态下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是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根本动力就是理性思辨、开放心态,多元冲突、彼此交锋、相互融合。俞吾金教授曾指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看来,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根本的做法是使这种意识形态无条件地适应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6〕因此,创新驱动在现实中落地生根不仅是要素动力的转换问题,更多的是涉及意识形态的变迁。苏联解体和“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指导思想多元化或指导思想极端一元化都是不可取的。经济新常态下需要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从强调统一到引导多元,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对“多样”的包容、整合和引领。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整合能力,构建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机制。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天然地包含着由阶级意志、利益诉求、政治性向驱动的实践旨归,它必然介入生活,回归实践,作用于派生出它的社会物质生活。”〔7〕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和改进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全局。当前,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自觉
“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思想,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造的对象,又是它的锐利武器。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应对党的“四个考验”“四个风险”,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同时,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8〕高校领导干部是高校各项事业的“领头羊”,能否抓实抓好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自觉,无疑是关乎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命题。经济新常态下高校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首先,高校领导干部要通过高层系统培训、基层组织活动,自我教育等各种方式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直面现实问题,从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其次,完善对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评价和考核体系。将思想理论要求纳入领导干部选拔机制,将思想理论水平和意识形态建设能力纳入领导干部评价机制,加大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的考核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标准。
(二)强化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教师。哈佛大学的艾略特校长指出:“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其基础和根本就在于要有政治敏锐性强、思想政策水平高、业务精通的骨干队伍。切实提高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应强化教师发展理念。高等教育学界泰斗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师发展……更重视教师的自主性,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9〕。经济新常态下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教师终身学习,保持连续性,这样,才能使其在生涯内始终保持高度的“专业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其专业任务。其次,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内驱力的主动发展和外在制度因素激励共同努力的结果。高校要努力实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用人机制等的创新。主要涉及职责、待遇、考核、选拔、编制、职称、晋升、任期和发展等各个环节,从而建设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三)实施合力教育,打造形式多样的平台,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系统的工程,有目的地研究、寻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合力,既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时代性诉求。首先,课堂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结合经济新常态将意识形态新理念融入各类课堂教学,以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指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固定的课堂,要让学生走出去,让他们直观地感受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因为社会实践是将经济新常态下意识形态新理念真正扎根大学生的思想领域的重要途径。最后,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当前除了继续发挥传统媒体——校报、校刊、杂志、校园广播、电视等作用外,还要创建并利用好网络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新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做好工作的机遇。我们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信息,随时与学生互动交流,使新媒体成为深入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
总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表现是意识形态自强,意识形态建设不是意识形态自闭,中国崛起是意识形态自信的基石,意识形态建设不是建立意识形态的“万里长城”,而是在与西方意识形态的交流对话中实现自强。
〔1〕胡舒立.新常态改变中国〔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99.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4〕李克强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和建议〔N/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1/ 27/content_2810813.htm
〔5〕〔美〕迈克尔·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7〕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0,(4):5.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9〕潘懋元.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责任编辑石子)
D261.1
A
1672-5646(2017)04-0033-03
①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社会发展语境下的‘中国道路’研究”的成果,负责人:侯亚楠,编号:L14AZX001;2016年辽宁省思政专项“跨学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贾玥,编号:L16WSZ018。
侯亚楠(1979-),女,辽宁大石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