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研究述评

2017-03-11 18:26宋云
兰台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绥远学堂陆军

宋云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包头 014010)

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研究述评

宋云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包头 014010)

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指绥远城常备军武备学堂和绥远城陆军小学堂的学堂教育。自1901年12月武备学堂创设到1912年清朝灭亡,军事学堂教育共存在10年,文章力图梳理出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在晚清最后十年的研究现状,并对该地近代化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研究提供思路。

晚清 绥远城 军事学堂教育 研究述评

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情况来看,尚未发现有关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研究的相关著述,这体现了本研究具有的学术基础和预想的学术价值。虽然晚清军事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专门介绍晚清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军事教育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这些研究只是从近代史、教育史、军事史三方面粗略地概述,对于晚清军事学堂教育的演变规律、军事教育与社会近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1]179。通过对档案分析,晚清绥远城共创办绥远城常备军武备学堂、绥远陆军小学堂两所近代化军事学堂,并向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中学堂、陆军贵胄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定期选送优秀毕业生游学,进行军事人才交流。因此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整合,文中试对国内外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晚清军事学堂教育研究成果做逐一阐述,根据散见的一些文献资料,主要对晚清时期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和绥远城军事学堂进行梳理。

一、晚清武备学堂和陆军小学堂的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成果方面,大陆史学界对晚清军事变革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涉及军事学堂教育的研究成果却很少。晚清武备学堂和陆军小学堂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地方志以及文史资料中一些回忆录或口述资料散见地介绍了当时武备学堂和陆军小学堂的情形。时至今日,关于晚清陆军学堂教育体制的演变规律、国防教育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著作方面主要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兵略录存》[2]、《训练操法详晰图说》[3]这两部著作对编练新式陆军的全部操典、条令、规章加以整理汇纂,对晚清新式陆军的军制建设有很大的帮助,但没有涉及军事学堂方面。罗尔纲的《晚清兵志·军事教育志》[4]详细介绍了武备学堂和陆军小学堂的军事学堂教育,对分析军事学堂的创办背景和创办情况提供史料。史全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王吉尧主编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李震编著的《中国军事教育史》(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等。但前两部著作侧重于史实的描述,且晚清军事教育所占比重较小;后一部著作则以部队教育训练为主,军校教育仅简单述及。王秀莲的硕士论文对晚清新式军事教育的个案及军校系统作了考察,并取得初步成果,侧重描述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概况,厘清军校体制的演变历程,把陆军小学堂作为军校体系的一环,只用寥寥数言介绍了小学堂的招生规定[5]。进入21世纪,关于晚清军事学堂教育的研究迎来了新的春天。袁伟、张卓主编《中国军校发展史》[6]对中国从夏商周到十年内战几千年的军校发展作了大致梳理,强调的是高等学堂和专门学堂,对清末陆军小学堂一概而过;王建华教授的专著《半世雄图:晚清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从近代军事教育的初创、发展到近代军事教育体制的形成几个方面,对晚清军事教育现代化历程作了非常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但是由于该书研究所涉时间近半个世纪,所涉学堂近百个,对于陆军小学堂只用了不到1000字介绍了概况,未作深入探讨。台湾学者郭凤明的《晚清的陆军革新》[8]一文从新军编练的角度介绍陆军小学堂对新军提供大量的新式军事人才。2005年郑志廷、张秋山等编著的《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9]从区域史的角度叙述了1902年至1924年保定军事教育的状况,以及在直隶所建立的各类型的军事学堂,对晚清陆军学堂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桑兵的《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10],主要讲军事学堂与当时社会的关系问题,给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张有凤、高建伟编著的2015年出版的《中国古近代重大军事改革述评》[11]对晚清军事改革和军事学堂教育主要领导人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思想进行系统的论述,为本文宏观地把握军事学堂教育背景有很好的借鉴。

论文方面主要有:郭凤鸣的博士论文《清末民初陆军学校教育》[12]旁征博引,运用大量史料系统地研究了清末的陆军学校教育,但关于陆军小学堂方面,他把小学堂作为陆军军校步入正轨时期军官养成教育的一环,罗列了《陆军小学堂章程》中有关招生条件、课程设置和司员薪饷等内容,其特点在于厘清了小学堂的情况,但也明显地存在资料不足,探讨不深入的缺陷[13]1。台湾学者王家俭《北洋武备学堂的创设及其影响》(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65年4月),重点分析北洋武备学堂对政局的影响及其形成的社会根源。上述这些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晚清陆军发展及陆军学堂军事教育的史料,为晚清军事学堂教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史学界关于晚清武备学堂研究学位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五篇,姚锦祥的《论北洋武备学堂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1月)重点考察北洋武备学堂对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影响;冀满红《中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军事历史》1998年第2期)论述天津武备学堂的创办情况及其影响。期刊论文成果也相对较多,如学者田玄[14]89和罗绪安[15]71的论文,前者的论文主要研究近代化陆军学堂的军事改革过程,对军事学堂教育阐述较少,后者的论文指出军事学堂的建立不仅培养了人才,也促进了军事教育由古代向近代的过渡和革新,是近代军事学校教育体制得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16],主要研究在晚清军事学堂教育体制下陆军小学堂的创立背景及发展状况。朱建新的《清末陆军学堂》[17]95则利用档案资料的便利,梳理了各地陆军小学堂的情况,给本文提供了史料补充。另外,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对晚清近代军事教育的研究也取得骄人的成绩,主要集中在近代军事留学教育、军事教育思想和理论、军校教育的特点上[18]98,他们的成果给本文研究晚清绥远城陆军小学堂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邱秀香的《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以新式小学堂兴办为中心的探讨》[19],吴林羽的《困厄中的变迁——清末新式小学堂》等论文[20]。

国外学界方面,就目前笔者所接触到的史料来说,外国人系统研究晚清武备学堂和陆军学堂的著作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是外国人在中国陆军界的见闻实录等,比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俄国学者德米特里·扬契维茨基的《八国联军目击记》为我们研究晚清陆军学堂国防教育调整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材料[21]179。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掀起了研究晚清陆军学堂及其军事学堂教育的热潮。美国学者拉尔夫·尔·鲍威尔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特别介绍太平军以后中国的军事形势及陆军军事教育,为这段历史时期军事问题及国防教育提供借鉴。澳大利亚学者冯兆基所著《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全面系统地介绍晚清军事的创立、发展及消亡,其中冯兆基在著作中以清末新军作为其研究的对象,这对于我们了解晚清新式陆军的建立弥足珍贵。Edward J.M Rhoads在2002年出版的论著[22]中提到练兵处作为陆军小学堂的领导机构起到管理学堂教习和考核学生的桥梁,但没有对陆军小学堂进行深入的论述。

二、晚清武备学堂和陆军小学堂的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未发现专门系统介绍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的相关论著和研究成果,但在本地区土默特左旗历史档案、地方志文献、史料汇编和同时代人物著作等史料中分散地记载相关军事学堂教育。

著作和史料汇编方面有:1968年成文出版社出版的贻谷、高庚恩编写的地方志史料《绥远旗志》(也有叫绥远全志)卷6学堂表中对武备、陆军学堂的经费有较详细的介绍,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但对详细分析学堂经费来源有很大的价值;197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曾业英等合编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新军编练沿革》书中讲道:“绥远学生:景斌,共计一名。”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贻谷《绥远奏议》中记载,“武备学堂优秀毕业生有7名留学北洋武备学堂,去日本留学有2名”。这对研究绥远地区军事学堂留学教育提供史料补充,本地区留学教育并不是单指去国外留学,而是指去更高等级的军事学堂学习教育;1995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一辑(上)》的陆军学堂表对学堂课程设置有详细介绍,但未有深入探讨;199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吉尧主编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对绥远武备学堂创办时间和教员有简单的介绍;罗尔纲的《晚清兵志·军事教育志》(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社)介绍了绥远城陆军小学堂办理情况,给本文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进入21世纪,研究晚清绥远城军事学校教育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如牛敬忠的两本著作《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2004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和《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问题》(2010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对本地区清末新政在军事教育有较深入介绍,在编练新军这一节中也对本地区武备、陆军学堂的创办、学堂经费、师资结构等概况进行粗略的分析,为本文学堂教育研究提供资料来源;刑野、郝继兰和何清海主编的《内蒙古十通·绥远通志》(200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和绥远通志稿(卷五十一·学校)(卷一百·大事志)(200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都只对绥远军事学堂粗略地论述;2009年曹永年主编的《内蒙古通史·第3卷》对本地区军事学堂的创办、管理人员结构、课程设置有较粗略的论述,对本文研究有一定的帮助;贻谷著的《绥远奏议》(201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贻谷的奏折汇纂,记载大量发展本地区军事学堂的措施和政策,对本文研究学堂毕业生去向、经费收支情况、师资任用和待遇提供了史料支撑;2011年张贵编著的《包头史稿(中卷)》只是寥寥数字介绍军事学堂创办的目的并有学生出洋留学,可以说这为本地区军事近代化起到一定作用;2012年刑野主编的《呼和浩特大事记》只是简要概述了该地区军事学堂创办时间、地点和课程设置,并没有详细分析其军事教育对本地区的影响。

报刊和论文方面有:报刊方面主要有晚清北京华北书局刊印的《阁钞汇编》和《华北杂志》,北京撷华书局出版的《谕折汇存》和《华制存考》;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等晚清重要报刊第一手史料中散见一些对归化城军事学堂教育的相关介绍描述,其中在《东方杂志》第二卷第九期有一篇提到绥远城军事学堂的办学情况但缺少相关评述;期刊论文方面最主要的是2013年历史档案刊出的哈恩忠整理校点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档案(上)》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档案(下)》,提供了有关绥远城武备学堂的第一手奏折等史料,对本文研究有很大帮助;另外在1983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史料(第一辑)的论文集中计魁元写的《清朝绥远城军事学府——武备学堂》和在2006年邢海等人编著的《内蒙古十通·内蒙古轶闻旧事通识·卷三·文化类》中转载计魁元的武备学堂文章,都介绍了绥远武备学堂的发展概况和学堂毕业生的去向,为进一步研究学堂成就提供论据。

关于绥远城军事学堂毕业生去向的研究成果。

1.关于毕业生去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镇中学堂和陆军贵胄学堂的研究成果。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镇中学堂于1909年创设,定期招收绥远城军事学堂优秀毕业生,而北京陆军贵胄学堂自1906年六月创设到1912年三月停办大约存在六年,前后共培养了两学期共330余名学生,在归化城土默特左旗历史档案中梳理出该地区军事学堂优秀毕业生被升送到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镇中学堂和陆军贵胄学堂深入学习近代军事理论和建军制度的学习情况[23],这对研究该地区军事学堂教学管理成效分析提供史料依据。因此,梳理出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镇中学堂和陆军贵胄学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分析本文军事学堂教育毕业生去向是有益处的,关于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镇中学堂毕业生相关人物研究主要散见于陆军小学堂的研究成果,没有发现专门的论述。

专门研究陆军贵胄学堂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主要有王栋亮的《清陆军贵胄学堂述略》[24]60、溥任的《陆军贵胄学堂》[25]和冯月然的《陆军贵胄学堂研究》[26]、《清政府规范与管理下的陆军贵胄学堂》[27]278《陆军贵胄学堂管教人员述评》[28]330。前者主要从学堂创办背景、教学管理、学堂停办原因及学堂影响四方面对陆军贵胄学堂进行简要论述,虽然较为简单,但对分析陆军贵胄学堂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冯月然的两篇论文前者对陆军贵胄学堂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后两篇主要是从某一具体方面分析,一方面从清政府由上而下的管理,即外部规范化的手段,另一方面从学堂内部的师资人员入手,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这些论文对本文研究绥远城毕业生在陆军贵胄学堂学习生活有个大致的了解,但都没有直接阐述各地毕业生来学的情况。

陆军贵胄学堂学生回忆录:收录在《陆军贵胄学堂同学录》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胡宝华的《陆军贵胄学堂观操纪实》,张绍程的《清末的陆军贵胄学堂》和韩世儒的《清末陆军贵胄学堂第二期的回忆》[29]。这些学堂学生纪实史料可以更好地分析出当时陆军贵胄学堂教学管理和学生生活的历史全貌,也对分析绥远城毕业生去向和升送贵胄学堂的情况有帮助。

2.关于毕业生去日本军事学校留学的研究成果。在《绥远奏议》和哈恩忠的论文中写道该地区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六日学堂毕业生有两名去日本留学[30]286和55,本文研究主要涉及清末新政时期绥远城军事学堂送考毕业生留日军事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晚清最后这十年时间,清政府官费军事留学日本学生考选分四批,分别于光绪三十年(1904)、三十一年(1905)、三十二年(1906)、三十四年(1908)共派376名中国留学生相继到其学校学习军事教育,其中绥远城军事学堂也有派送景斌、关松秀、庆善三名优秀的毕业生去留学[31]293,史学界对在这十年的中国学生留日教育和同时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研究成果并不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1)介绍有关晚清中国留日士官生的论著。学位论文方面主要有:2003年张瑞安的《留日士官生与清末民初军事现代化成败》[32],主要对留日士官生这一群体研究从军事制度培养人才教育这一侧面试图分析出中国在近代落后于日本的原因,这对分析该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学制度有一定的启发。2008年刘路光的《清末留日士官生初探》[33],主要论述清末留日士官生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这对分析优秀毕业生对近代的影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010年付中玮写的《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34]主要是阐述留日军事学生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影响这一方面展开的,但是缺少具体原因的分析。2016年张楠写的《晚清小说中赴日与赴欧美留学生形象比较研究》[35]通过小说形象这一新的研究形式,运用留日与留欧美学生进行比较,为本文研究毕业生去向提供新的思路。期刊论文方面主要有:2012年陈健的《清末军事留学生派遣考》[36]215,主要对各省留学生派遣人员、留学生政策、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其中介绍到了绥远城驻防留学生的人员,这对分析绥远城留日教育有了史料佐证。专著方面主要有:1977年郭荣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留学生簿》,介绍了洋务运动时期到辛亥革命前所有去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学生名单,这对晚清去日留学生人数有详细的了解,对分析留学教育成效提供一定的史料;1997年9月沈殿成主编的《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1896-1996》(上下册)[37],主要是对19、20世纪中国留日教育的整体概述,对晚清新政十年去日留学生军事教育和日本士官学校的研究较简略。

(2)相关人物研究:如对晚清留日军事学校学生阎锡山的研究,2011年王昱的《阎锡山用民思想初探》[38]对分析绥远城军事学堂毕业生留日军事学校研究带来一定的借鉴。

3.关于毕业生去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研究成果。在贻谷的《绥远奏议》和哈恩忠编辑整理的期刊论文中提及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二月,有七名军事学堂毕业生被升送到保定北洋武备速成学堂学习[39]286和55,因此,梳理出保定北洋武备速成学堂自1903年八月至1907年十二月底近四年内绥远城军事学堂毕业生去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是有益处的。

因学堂存在时间较短,比较有代表的研究成果有:郑天挺著《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40],书中详细叙述了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创办背景、发展情况、学堂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学生情况,此外《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同学录》[41]和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42]对学堂毕业生进行了整体性介绍,这为分析绥远城军事学堂毕业生去向提供了史料。

[1]张广宇,韩文琦.晚清军事变革研究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2006(4).

[2]袁世凯.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八卷)[O].光绪二十四年排印本.

[3]袁世凯.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二十二卷)(清刊本)[M].段祺瑞等纂校.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4]罗尔纲.晚清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王金莲.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6]袁伟,张申.中国军校发展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7]王建华.半世雄图:晚清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8]陈三井.郭廷以先生九秩诞辰纪念论文集[G].郭凤明——晚清的陆军革新.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9]郑志廷,张秋山.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张有凤,高建伟.中国古近代重大军事改革述评[M].成都: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

[12]郭凤明.清末民初陆军学校教育[M].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

[13]苏魏.清末陆军小学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4]田玄.晚清军事改革进程中的近代化陆军学堂[J].军事历史研究,1989(3).

[15]罗绪安.论晚清军事学校教育体制的建立[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2(1).

[16]陈建中.清末陆军四级制军事学堂体系研究[D].成都:国防科技大学,2007.

[17]朱建新.清末陆军学堂[J].历史档案,1997(3).

[18]苏贻鸣.晚清军校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J].军事历史研究,1993(4).

[19]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以新式小学堂兴办为中心的探讨[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0.

[20]吴林羽.困厄中的变迁——清末新式小学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1]张广宇,韩文琦.晚清军事变革研究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2006(4).

[22]Edward J.M Rhoads,Manchu and Han:Ethnic Relstion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2.

[2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档案馆藏.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档案号80-1-153、80-1-183、80-1-184、80-12-79,此外还有升送清河镇陆军第一中学堂的记载,档案号80-12-61、80-1-187、80-1-228.

[24]王栋亮.清末陆军贵胄学堂述略[J].历史档案,2008(4).

[25]溥任.陆军贵胄学堂[J].紫禁城,1983(5).

[26]冯月然.陆军贵胄学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7]冯月然.清政府规范与管理下的陆军贵胄学堂[J].民族史研究,2012.

[28]冯月然.陆军贵胄学堂管教人员述评[J].民族史研究,2011.

[29]陆军贵胄学堂同学录[O].北京:商务印书馆,1909.

[30]贻谷.绥远奏议[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6,参见武备学堂毕业保奖在事各员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档案(下)[J].历史档案,2013(3).

[31]呼和浩特市地方志办公室.呼和浩特史料·第一辑[G].1983:293,参见计魁元.清朝绥远城军事学府——武备学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O].练兵处档案·第四十卷.

[32]张瑞安.留日士官生与清末民初军事现代化成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33]刘路光.清末留日士官生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4]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35]张楠.晚清小说中赴日与赴欧美留学生形象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36]陈健.清末军事留学生派遣考[J].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2(4).

[37]沈殿成.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1896-1996(上下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8]王昱.阎锡山用民思想初探[M].太原:山西大学,2011.

[39]贻谷.绥远奏议[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6,参见武备学堂毕业保奖在事各员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档案(下)[J].历史档案,2013(3).

[40]郑天挺,张秋山.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1]保定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地方志通讯[J].保定:保定市方志地名办公室,1990(4).

[42]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K]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6.22

宋云,福建福州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近代史研究。

K252

A

2016-11-29

猜你喜欢
绥远学堂陆军
陆军海战第一连
1928—1929年绥远鼠疫流行的经济影响
宽厚的“绥远方式”
奋进吧陆军
陆军士兵之歌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民国时期陆军编制沿革
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