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学师生“关心性”关系的建立
——基于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

2017-03-11 15:46刘美冬
辽宁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关心理论

◎刘美冬

试论中小学师生“关心性”关系的建立
——基于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

◎刘美冬

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关心性”关系,包括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其目标是培养会关心的人。建立“关心性”关系要遵守目的的连续性原则、参与者的连续性原则、课程的连续性原则。同时,要通过体验关心、理解关心、感激关心和回报关心等途径实现“关心性”关系的建立。这四者之间前后承接、环环相扣,是教育者从“情、知、意、行”四个方面对被关心者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

内尔·诺丁斯;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关心性”关系

一、“关心性”关系是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

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内尔·诺丁斯。诺丁斯从女性的经验与立场出发,认为女性是以人际关系取向来陈述道德的,提出“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生动地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存在的基础,而关怀的情感是人的道德基础”,发展关怀的情感与建立关怀关系是实践道德的理想。

(一)“关心性”关系的内涵

在诺丁斯看来,关心是个人对人、对事的一种道德品质。关心是个人对他人、自我对世界的道德态度,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对世界的“关系”。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个人的任何品质也都反映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关心的本质就决定了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美德。

“关心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彼此意识到的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其最简单的形态也是最基本的单位是“个体—个体”。由这种最简单的“个体—个体”关系,衍生出“个体—群体”“群体—群体”等多种形态的“关心性”关系,我们简称其为关心性体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诺丁斯明确提出关心并非美德伦理,而是一种关系伦理。

她认为在“关心性”关系中,“关心”从关心者开始,结束于被关心者,“关心”始终存在于这段关系之中。因此,关心者与被关心者都必须在自己的角色里用特有的方式去付出或者回应,以维续这种关心关系,若有其中一方终止努力,都会影响关心行为的完成。

(二)“关心性”关系的核心地位

诺丁斯一直致力于研究女性主义伦理学、道德教育和数学教育中的哲学方向问题。她提出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出发,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她的诸多作品中都渗透着“关心”的思想。

诺丁斯强调“学会关心”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她说:“我们需要这样一条线索,它能够贯穿起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和责任感。我愿意把关心作为这条线索。”关心是处于关系之中的生命状态,关心是贯穿“生命本质”的“线索”。她竭力强调关心的重要,论证关心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主题”“基石”“基础”“核心”等。

由此可以看出,道德教育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心性”,创建“关心性”关系是其理论的核心。然而,“关心性”关系并不是随意就可以创建的,它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

二、建立“关心性”关系的原则

诺丁斯认为,学校的结构需要做出调整与改进,以确保以关心为主体的教育能够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因为教育中的关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特定的而是以具体情况为转移的。要建立“关心性”关系,诺丁斯提出了以下几个连续性的原则。

(一)目的的连续性

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学校教育的主旨,其他目的都必须与此相符、为此服务。

在诺丁斯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她坚持关心自己的学生,将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关心人的人”作为首要目的,并且贯穿于一切教育活动的始终,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就接受,阻碍目标实现的就舍去。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师生之间的“关心性”关系,让他们成为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在一场互动的关心场域中,不断地获得关心的能力、爱的能力,成为一个完整的可爱的人。

(二)参与者的连续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连续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构建的,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对感受到的关心做出反应。教师首先是教育者,无论是数学教师或者音乐教师,都应该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科知识,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相处的时间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关心性”关系的成功构建。因为教师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关心、安慰或者指导;而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所处的环境、接纳陌生的人。因此,固定的教师与固定的学生相处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三)课程的连续性

诺丁斯提出,在关心型课堂里,教师应该围绕关心主题与学生尽可能多地交流与对话,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展活动。就像杜威所强调的“学校的教育活动应该具有连贯性”,教育内容应该将学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一起接受时间的洗礼。因此,根据诺丁斯的理论,学校的课程应该围绕关心的主题组织。

学校可以把日常课程分为两半,一半用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另一半用于关心课程的开展,关心课程主要围绕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各类问题。诺丁斯始终坚持学校是教育机构,而不是单为职业做准备的场所;每一个学科的设立都是为了学生的生活做准备,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升学。诺丁斯理想中的课程改革是个多方位的课程体系或者模式,而且每一个模式都应包含关心主题,都应充分重视并且发展人类多种多样的能力与智力。

三、建立“关心性”关系的路径

根据诺丁斯的理论,要建立“关心性”关系,首先需要唤醒学生关心或被关心的体验,进而引导其在认知方面理解他人的关心,使其在情意上生成感恩之情,从而促使其做出回应或回报的关心行为。

(一)体验关心

体验关心就是对关心他人或接受他人关心的自我感受。建立“关心性”关系,首要条件就是要让被关心者感受到自己被关心着或曾经有过被关心的体验。被关心者体验到自己在接受他人的关怀,关心者体验到关心的快乐。

由于每个人关心和被关心的敏感性、经历以及方式的不同,个体的关心体验也有很大的差异。关心或被关心的体验差异直接导致了关心或被关心的意识差异。有些人关心或被关心意识较强,有些人则比较弱。

建立“关心性”关系的过程,就是教师以多种形式去唤醒学生的关心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象,使自己身临其境地置入关心情境或“关心性”关系之中,真正地体会到关心,使情感得到陶冶,道德品质得到提升。

(二)理解关心

体验关心只是激发关心者或被关心者的情感,而理解关心则是提高关心者或被关心者的认知能力。理解关心是保护和发展“关心性”关系的重要环节。理解关心的前提是理解关心者,如果无法理解关心者,也就不可能理解其关心行为。因为关心是关心者发出的行为,是关心者意愿的体现。

狄尔泰曾说:“自然需要证明,而人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只有靠理解才能把握。被关心者对关心者的把握也只有靠理解才能实现。在关心的过程中,教师或父母如果不理解被关心者,一味地以自己的意志行事,就会导致“关心”的缺失,被关心者不但体验不到关心,反而会体验到一种压迫感或厌恶感。

因此,诺丁斯强调,只有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相互理解,才能让双方在“关心性”关系中都有收获,这样“关心”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和维护。

(三)感激关心

被关心者体验到自己在被关心着,并且在认识上理解关心后,就会在情感和情绪上产生感激之情。同时,这种感激之情往往也成为被关心者回报关心者和实践关心的情感动力和意志力量。因此,感激及回报关心在被关心者品质的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被关心者从一个受动者向主动者转化的枢纽。

感激关心体现在个体的情感层面、认知层面以及行为层面。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在这样的基础上理解感激关心,那么感激关心则应该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感动于关心、表达感激和回报感激。也就是“感”“说”“做”,其中“说”“做”是感激关心的外化,而“感”则是“说”和“做”的基础。

(四)回报关心

一个具备关心者品质的人有了回报的能力,他会在需要的时候做出回报关心的行为。回报关心者是感激关怀的行为表现。回报行为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行为者的内心感受;二是对方期望;三是社会规范。任何一种回报行为必须同时达到这三个要求才能成为一项令人满意的回报行为。

总之,体验关心、理解关心、感激关心以及回报关心四者之间前后承接、环环相扣,也是教育者从情、知、意、行四个方面对被关心者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的顺序并不是一定的,可以按具体情况和需要从任何一端开始。

四、对“关心性”关系理论的思考

有人认为内尔·诺丁斯提倡的关心理论反对学术训练,是一种反智力主义,这种说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把关心作为教育的主题,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人类智慧的敬意与感激,会让学生充满正能量,让他们变得善良、充满爱心。

这种理念将引导学生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害怕困难与失败。在“关心性”关系中成长起来的个体,都会具备一些共同的特质——孝顺、尊重、负责以及友爱,等等。研究诺丁斯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探讨“关心性”关系,无疑会对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1]班华.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2]班华.“学会关心”——一个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2003(12).

[3]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7(2).

刘美冬,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赵静)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关心理论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开心与关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