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抚 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史记》文本研究】
修订本《史记》中的纪日问题
衣 抚 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对中华书局2013年修订本《史记》中的干支纪日错误,进行校勘,总共得到32则校勘札记。校勘的依据是:《史记》使用天干纪日,查阅朔闰表可知,某些干支对应的日期不存在,通过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各种校勘方法,可以得到正确的干支。
《史记》;干支纪日;校勘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是在学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史学典籍之一,其校勘与修订向来引人注目。《史记》中原本存在大量的干支纪日方面的问题,2013年修订本《史记》进行了许多修正,然而尚有遗漏。笔者发现若干条,不揣愚昧,草成此文,以就正于方家。
在论述之前,先说一下朔闰表的使用。长期以来,陈垣先生编著的《二十史朔闰表》都是读史者的必备工具书,然而随着出土简牍的增多,学者逐渐发现该表与秦汉简牍有部分不合之处,主要表现为部分朔日相差一天,因此张培瑜、李忠林、陈久金、张闻玉等许多学者都进行过修正。其中,张培瑜先生发表于《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的《根据新出历日简牍试论秦和汉初的历法》、李忠林先生发表于《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的《秦至汉初(前246至前104)历法研究——以出土历简为中心》,考证出的朔闰表均与简牍、传世文献一致,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鉴于秦汉历法的复杂性,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认为某条干支纪日有误:(1)该干支纪日在所有的学者(不限于张培瑜、李忠林两位先生)考证出的朔闰表中都不成立;(2)《史记》《汉书》中存在(或者是,能通过确凿的证据得到)其他形式的干支纪日,且该纪日在所有学者的朔闰表中都成立。
1.《史记》卷一九《惠景间侯者年表》(以下简称“《惠景侯表》”)“魏其”条:“(景帝)三年六月乙巳,侯窦婴元年。”[1]1198景帝三年六月壬子朔,六月无乙巳。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八《外戚恩泽侯表》(以下简称“《外戚表》”)也写为“六月乙巳”[2]685,亦误。《史记》卷一一《孝景本纪》的相关记载与此不同,写为:“(景帝三年)六月乙亥……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1]555六月乙亥为六月二十四日,能解释通,当以《史记·孝景本纪》为是。
2.《史记》卷二○《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以下简称“《建元侯表》”)“翕”条:“(武帝元光)四年七月壬午,侯赵信元年。”[1]1220元光四年七月丁酉朔,七月无壬午。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以下简称“《景武功臣表》”)的相关记载为:“(武帝元光)四年十月壬午封。”[2]642十月壬申朔,十月壬午为十月十一日,能解释通,当以《汉书·景武功臣表》为是。
3.《史记》卷二○《建元侯表》“騠兹”条:“(武帝元封)四年十一月丁卯,侯稽谷姑元年。”[1]1247元封四年十一月壬午朔,十一月无丁卯。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七《景武功臣表》的相关记载为:“(武帝元封)四年十一月丁未封。”[2]660十一月丁未为十一月二十六日,能解释通,当以《汉书·景武功臣表》为是。
4.《史记》卷二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以下简称“《建元王子侯表》”)“陉城”条:“(武帝元朔)三年三月癸酉,侯刘义元年。”[1]1292元朔三年三月辛丑朔,三月无癸酉。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五《王子侯表》的相关记载为:“(武帝元朔三年)三月乙卯封。”[2]457(需要注意的是,《史记》《汉书》记载的刘义封地有所不同,《史记》写为“陉城”,《汉书》写为“陆地”)三月乙卯为三月十五日,能解释通,当以《汉书·王子侯表》为是。
5.《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辉渠”条:“(武帝元狩)三年七月壬午,悼侯扁訾元年。”
6.《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河綦”条:“(武帝元狩)三年七月壬午,康侯乌犁元年。”
7.《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常乐”条:“(武帝元狩)三年七月壬午,肥侯稠雕元年。”[1]1233-1235
元狩三年七月甲午朔,七月无壬午,以上三条干支纪日皆误。《汉书》卷一七《景武功臣表》也写为“(武帝元狩三年)七月壬午”[2]649-650,亦误。“三年”当改为“二年”。理由是:三人因跟随匈奴浑邪王投降而封侯,表中浑邪王受封时间为二年七月壬午,即七月十三日,三人受封时间不应晚于浑邪王一年整。且《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相关记载为:“元狩二年……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封其裨王呼毒尼为下摩侯,鹰庇为辉渠侯,禽犁为河綦侯,大当户铜离为常乐侯。”[1]3524-3528《汉书》卷五五《霍去病传》的相关记载为:“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封其裨王呼毒尼为下摩侯,雁庇为辉渠侯,禽黎为河綦侯,大当户调虽为常乐侯。”[2]2482除个别文字差异之外,《史记》《汉书》都明确说,三人与浑邪王同时受封,所以三人的受封时间也应当在元狩二年。
8.《史记》卷二○《建元侯表》“下麾”条:“(武帝元狩)二年六月乙亥,侯呼毒尼元年。”[1]1233元狩二年六月庚子朔,六月无乙亥。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七《景武功臣表》也写为“六月乙亥”[2]649,亦误。“六月乙亥”应当改为“七月壬午”。通过上文所引《史记》《汉书》中的《霍去病传》可知,呼毒尼与浑邪王同时受封,均为七月壬午,绝不可能地位低的呼毒尼反而先于浑邪王一个月受封。
9.《史记》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下简称“《高祖侯表》”)“临辕”条:“(高祖)十一年二月乙酉,坚侯戚鳃元年。”[1]1125-1126高祖十一年二月丁亥朔,二月无乙酉。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也写为“二月乙酉”[2]604,亦误。“二月乙酉”应当改为“二月己酉”。理由是:表中诸侯以受封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其前,须昌侯赵衍封于二月己酉(二十三日),其后,汾阳侯靳强封于二月辛亥(二十五日),戚鳃的受封时间只能是己酉、庚戌(二十四日)、辛亥三者之一。很显然,“乙酉”是“己酉”之误。
10.《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汲”条:“(高祖)十一年二月己巳,终侯公上不害元年。”[1]1126高祖十一年二月丁亥朔,二月无己巳。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相关记载为:“(高祖十一年)二月乙酉封。”[2]605二月无乙酉,亦误。“二月己巳”应当改为“二月己酉”。理由是:表中诸侯以受封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其前,须昌侯赵衍封于二月己酉(二十三日),其后,汾阳侯靳强封于二月辛亥(二十五日),公上不害的受封时间当是己酉、庚戌、辛亥三者之一。很显然,“己巳”是“己酉”之误。《史记》“己”字不误,误“酉”为“巳”;《汉书》“酉”字不误,误“己”为“乙”。《史记》《汉书》都有正确的一面,也都有错误的一面,结合起来恰好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11.《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成阳”条:“(高祖)十二年正月乙酉,定侯意元年。”[1]1136-1137高祖十二年正月壬子朔,正月无乙酉。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也写作“正月乙酉”[2]613,亦误。“正月乙酉”应当改为“正月乙丑”。理由是:第一,谷陵侯冯溪、庄侯许倩等击陈豨封侯者,均封于正月乙丑。成阳侯由于同样的原因受封,应是同日受封。第二,正月有乙丑,为正月十四日,且“丑”和“酉”形近,容易形近致误。
12.《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义陵”条:“(高祖)九年九月丙子,侯吴程元年。”[1]1116高祖九年九月乙未朔,九月无丙子。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也写作“九月丙子”[2]596,亦误。笔者认为,“九月”当改为“四月”,理由是:表中诸侯以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吴程前后诸侯受封时间均为四月,那么吴程也应受封于四月,而非九月。而且四月恰好有丙子,为四月九日。
13.《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轵”条:“(文帝)元年二月乙巳,侯薄昭元年。”[1]1180-1181本卷校勘记说:“‘二月’,景佑本、绍兴本、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作‘四月’。《汉书》卷一八《外戚表》作‘正月’。”[1]1214校勘记只罗列分歧处,未作判断。经查,文帝元年二月戊申朔,二月无乙巳。正文干支纪日有误。四月丁未朔,四月无乙巳,景佑本、绍兴本等的干支纪日亦误。正月己卯朔,正月乙巳为正月二十七日。当以《汉书·外戚表》为是。
14.《史记》卷二○《建元侯表》“缭嫈”条:“(武帝元封)元年五月乙卯,侯刘福元年。”[1]1244校勘记说:“梁玉绳《志疑》卷一三:‘元封元年五月丙寅朔,无乙卯,疑当作己卯。’按:各家历表并谓元封元年五月丁卯朔,梁说不确。”[1]1267校勘记所言不准确,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司马光《资治通鉴》所收刘羲叟《长历》、罗振玉《纪元以来朔闰考》等都说武帝元封元年五月丙寅朔。[3]184梁玉绳之说并非没有依据。更何况不管是丙寅朔,还是丁卯朔,都确如梁玉绳所说,元封元年五月无乙卯。正文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七《景武功臣表》的相关记载为:“(武帝元封元年)正月乙卯封。”[2]657正月戊辰朔,正月无乙卯,亦误。“五月乙卯”应当改为“闰月癸卯”,即闰九月十日。有两个理由:第一,《史记》卷一一四《东越列传》中的相关记载为:“封繇王居股为东成侯,万户;封建成侯敖为开陵侯;封越衍侯吴阳为北石侯;封横海将军说为案道侯;封横海校尉福为缭嫈侯。”[1]3589-3590可见,刘福和东成侯、开陵侯等人应该是同时受封。第二,在《史记·建元侯表》中,东成侯、开陵侯、御儿侯等击东越有功者,均于“(武帝元封)元年闰月癸卯”受封,也说明众人是同日受封,受封时间为元封元年闰月癸卯。
15.《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东武”条:“(高祖)六年正月戊午,贞侯郭蒙元年。”[1]1071高祖六年正月丙戌朔,正月无戊午。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也写为“正月戊午”[2]555,亦误。“正月”应当改为“二月”,理由是:表中诸侯以受封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其前,新阳侯吕清封于正月壬子(二十七日),其后,汁方侯雍齿封于三月戊子(四日),郭蒙封于二者之间,二月的可能性较大。且二者之间仅二月有戊午,为二月三日。
16. 《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长修”条:“(高祖)十一年正月丙辰,平侯杜恬元年。”[1]1122高祖十一年正月丁巳朔,正月无丙辰。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相关记载为:“(高祖十一年)三月丙戌封。”[2]601三月丙辰朔,三月无丙戌,亦误。我认为,应当改为“正月丙戌”。理由是:杜恬前后诸侯受封时间均为正月,则杜恬也应封于正月。正月有丙戌,为正月三十日。《史记》月份正确,误“戌”为“辰”,《汉书》干支正确,误“正”为“三”,均为形近致误,将两者的正确部分拼凑起来,恰好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17.《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垣”条:“(景帝)中三年十二月丁丑,侯赐元年。”
18.《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遒”条:“(景帝)中三年十二月丁丑,侯隆强元年。”
19.《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容成”条:“(景帝)中三年十二月丁丑,侯唯徐卢元年。”
20.《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易”条:“(景帝)中三年十二月丁丑,侯仆黥元年。”
21.《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范阳”条:“(景帝)中三年十二月丁丑,端侯代元年。”
22.《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翕”条:“(景帝)中三年十二月丁丑,侯邯郸元年。”[1]1205-1207
景帝中三年十二月甲辰朔,十二月无丁丑,以上六条干支纪日皆误。《汉书》卷一七《景武功臣表》中的相关记载也都写作“十二月丁丑”[2]639-640,亦误。六人皆“以匈奴王降,侯”[1]1205-1207。《史记》卷一一《孝景本纪》:“中三年……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三月,彗星出西北。”[1]559可见六人封侯的时间应该在景帝中三年春天,三月之前,即春正月或二月,而非十二月。我认为,“十二月丁丑”应为“正月丁丑”,理由是:正月有丁丑,为正月五日,且“正”字与竖写“十二”形近,易误。
23.《史记》卷二一《建元王子侯表》“皋虞”条:“(武帝元鼎)元年五月丙午,侯刘建元年。”[1]1314校勘记说:“《汉书》卷一五上《王子侯表》上:‘元封元年五月丙午封,九年薨。太初四年,穅侯定嗣。’知侯建始封于元封元年,此误上一格。”[1]1321-1322《史记》《汉书》的记载有冲突,校勘者在未有明确证据的条件下,倾向于认为《汉书》正确。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我们可以找到一条对《史记》有利的证据:元鼎元年五月壬寅朔,五月丙午为五月五日。《史记》的干支纪日完全正确。元封元年五月丁卯朔,五月无丙午。《汉书》的干支纪日肯定是错的。从干支纪日来看,《汉书》记载不一定准确,不应从《汉书》。
24.《史记》卷一一《孝景本纪》:“(后元元年)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1]562《集解》注为:“徐广曰:‘丙,一作甲。’”[1]562景帝后元元年五月戊寅朔,丙戌为五月九日,五月无甲戌。《集解》的干支纪日有误,不足取。
另外,还有若干条干支纪日只能发现有错误,而不能明确正确答案是什么。姑且列出,并给出大致的推断,以供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25.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因而其卒日有考证的必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1]309日期的记载是清晰的,然而学者们所做的历表和出土秦汉简牍中的《历谱》均显示,始皇帝三十七年七月丙子朔,七月并无丙寅(出土简牍为周家台30号秦墓出土的《历谱》)。问题出在哪里?
《史记》记载,秦始皇到平原津就病了,强行西归,走至沙丘平台去世。北大简《赵正书》记载:“环(还)至白(柏)人而病……其亟日夜揄(输)趣(趋),至白(甘)泉之置,毋须后者。”[4]189《赵正书》记载的生病地点是柏人,而非平原津。笔者认为,《赵正书》的地点记载可能不准确。刘邦曾经路过柏人而不肯留宿,理由是“柏人者,迫于人也”[1]3116(《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赵正书》以柏人作为始皇帝生病地点,很有可能是取其受迫的寓意,暗示秦始皇走到此处就会受迫生病,不一定反映了事实。除去地点的不同,《赵正书》和《史记》都显示,秦始皇生病以后,很迫切地想回到关中,应属可信。综合二者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应该是:秦始皇在巡游的途中生病了,就紧急西归,走到半路,身体经不起颠簸,就在沙丘停了下来,时间是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可证,其文为:“其年(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1]3076-3077此时,秦始皇身体已经比较虚弱,但是意识还清醒,能够口授诏书,显然不会一到沙丘平台就去世,而是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如果我们假定《史记》的记载,意思是秦始皇七月到了沙丘,一直拖到丙寅日才去世,那么就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史记》中的“七月丙寅”这一错误。如果这一猜测属实,那么秦始皇去世的时间就应该是八月丙寅,即八月二十一日。这种解释和《史记》中的其他记载并不冲突,又能较好地解释“七月丙寅”,似乎较为可取。这是笔者最倾向的解释。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七月”二字无误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假定“丙”字无误,那么可能的时间组合有:“丙子”(初一)、“丙戌”(十一日)、“丙申”(二十一日);如果我们假定“寅”字无误,那么可能的时间组合为:“戊寅”(初三)、“庚寅”(十五日)、“壬寅”(二十七日)。从字形来说,“戊寅”(初三)、“丙申”(二十一日)的可能性最大。在获得进一步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得出一些可能性较大的推测,而难以断定是哪一天。
26.《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柳丘”条:“(高祖)六年六月丁亥,齐侯戎赐元年。”[1]1081
27.《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魏其”条:“(高祖)六年六月丁亥,庄侯周定元年。”[1]1082
28.《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祁”条:“(高祖)六年六月丁亥,谷侯缯贺元年。”[1]1082
29.《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平”条:“(高祖)六年六月丁亥,悼侯沛嘉元年。”[1]1083
高祖六年六月甲寅朔,六月无丁亥。以上四条皆有误。《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也写作“六月丁亥”[2]563-565,亦误。由于缺乏其他旁证,我们只能进行合理推测。表中诸侯以受封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其前,故市侯阎泽赤封于高祖六年四月癸未(二十九日),其后,阿陵侯郭亭封于七月庚寅(初七)。这是我们进行推断的时间范围限制。假定“丁亥”二字无误,那么“六月”应当改为“五月”。五月乙酉朔,五月丁亥即为五月初三。假定“六月”二字无误,那么“丁亥”可以修正为“丁巳”(初四)、“丁卯”(十四日)、“丁丑”(二十四日)、“癸亥”(十日)、“乙亥”(二十二日)。从字形的角度来看,“丁亥”改为“乙亥”最合理,字形最接近,其次是“六月”改为“五月”。其余的字形差距较大,可能性较小。
30.《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衍”条:“(高祖)十一年七月乙巳,简侯翟盱元年。”[1]1129七月乙卯朔,七月无乙巳。此处干支纪日有误。校勘记注意到《汉书》作七月“己丑”[1]1157,与《史记》不同,但七月无己丑,《汉书》亦误。不能确定正确日期。若假定《史记》中的“乙”字不误,那么可能的正确日期是:“乙丑”(十一日)、“乙亥”(二十一日);若假定《史记》中的“巳”字不误,那么可能的正确日期是:“丁巳”(初三)、“乙巳”(十五日)、“癸巳”(二十七日)。若假定《汉书》中的“己” 字不误,那么可能的正确日期是:“己未”(初五)、“己巳”(十五日)、“己卯”(二十五日)。若假定《汉书》中的“丑” 字不误,那么可能的正确日期是:“乙丑”(十一日)、“丁丑”(二十三日)。从字形的角度来看,“乙丑”的可能性最大,它跟《史记》中的“乙巳”、《汉书》中的“己丑”,都非常接近。
31.《史记》卷一八《高祖侯表》“宁”条:“(高祖)八年四月辛卯,庄侯魏选元年。”[1]1109-1110校勘记说:“梁玉绳《志疑》卷一一:‘吴房之封是三月辛卯,安得四月又有辛卯?盖辛酉之讹也。’张文虎《札记》卷二:‘四月无辛卯。’”[1]1155除梁玉绳所说干支纪日错误的情况,还存在月份错误的可能性:“四月”可改为“五月”,高祖八年五月癸酉朔,五月辛卯为五月十九日。所以,不能确定到底错误出在哪里。
32.《史记》卷一一《孝景本纪》:“(景帝后元元年)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绾为丞相,封为建陵侯。”[1]562这段记载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卫绾被封为建陵侯的时间是在景帝六年(前151)四月丁卯,见《史记》卷一九《惠景侯表》[1]1200、《汉书》卷一七《景武功臣表》[2]636,而不是后元元年(前143),更不是当上丞相的时候封侯。“封为建陵侯”写在这里并不合适,会给读者造成误解。笔者怀疑这几个字本来是小字注释,后来误入正文。第二,景帝后元元年八月丁未朔,八月无壬辰。《史记》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336、《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也写为“八月壬辰”[2]765-766,亦误。《汉书》的相关记载为:“七月丙午丞相免。八月壬辰,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七月丙午即七月三十日,是七月的最后一天,可见卫绾八月为丞相当属事实。如果假定“壬”字正确,那么可能的正确日期是:“壬子”(初六)、“壬戌”(十六日)、“壬申”(二十六日);如果假定“辰”字正确,那么可能的正确日期是:“丙辰”(十日)、“戊辰”(二十二日)。从字形的角度来看,“壬戌”的可能性最大。
干支纪日的问题比较复杂,当发现有错误时,一般有这么几种方法:(1)查阅《史记》《汉书》,看是否有针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而合理的时间记载;(2)查阅《史记》《汉书》,看是否能根据各种限制条件,推导出相对合理的干支纪日;(3)根据历表中的朔望情况,以形近为原则,看是否能找出尽量形近的干支纪日。(1)是最可靠的,(2)(3)需要配合其他方法使用,可靠性才会比较高,单独采用,就难以确定唯一的日期。本文的第25至32则就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缺憾,有不足之处,还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方诗铭,方小芬.中国史历日和中公历日对照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4]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朱正平】
Date Errors about Historical Records
YI Fu-sheng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The paper corrects 32 date errors in Historical Records published in 2013 by Zhong Hua Book Company. The basis for revision is that historical dates were written in form of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in Historical Records so that we could find out that some dates did not exist in the history and we could get right dates by using collation.
Historical Records; dates in form of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collation
2017-03-06
衣抚生(1982—),男,山东烟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秦汉史、秦汉数学史研究。
K207
A
1009-5128(2017)13-0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