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俐华,张继定
(1.武夷学院 图书馆,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戴复古诗题中的“诸葛机宜”考辨
徐俐华1,张继定2
(1.武夷学院 图书馆,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南宋著名江湖诗人戴复古游历泉州时写有七言律诗《泉州紫极宫寿星殿古桧,诸葛机宜同赋》。诗题中的“诸葛机宜”到底是谁,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是“诸葛廷材”,另外一种认为是“诸葛桂隐”。本文依据有关文献,深入发掘相关史料,对这两种说法进行考辨,认为前说不能成立,后说亦存有诸多疑点。因此,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还是先行存疑,以事实为宜,不必曲为之说。
戴复古;诸葛机宜;诸葛廷材;诸葛梦叟;诸葛桂隐
古人写诗,其标题若提及有关人物,往往不直称其姓名,只简略地标示他们的姓氏和官职,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即是。读者如果不认真考察诗题中人物的简历及作者写诗之背景,就不易准确把握其诗意,甚至误判诗题人物的真实名号,出现张冠李戴、引发岐见的情况。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号石屏)的七律《泉州紫极宫寿星殿古桧,诸葛机宜同赋》的注释中对诗题中的“诸葛机宜”,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见解。
为便于读者的理解分析,现先将此诗抄录于下:
泉州紫极宫寿星殿古桧,诸葛机宜同赋
浪说陈朝八桧碑,何如此桧古而奇。灵根据地高千尺,黛色浮空阅四时。入欲栋梁劳想像,树存陵谷有迁移。寿星赐汝长生诀,化作苍龙守殿墀。(《石屏诗集》卷五)
从诗题中可以看出,“诸葛机宜”是作者一位关系密切的诗友,“机宜”或其所任的安抚司“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之职的简称。但他的大名和字号是什么?此诗写于何时?诗作者未作必要的说明。这就引起了戴复古研究者的探究。
作者撰文 《戴复古游历泉州诗文释读》[1](下面简称“陈文”),对戴复古在泉州交游之时留下的多篇诗歌进行了的解读,其中有不少可供汲取的真知灼见。只是文中对上引戴诗标题中的“诸葛机宜”的解释,却有值得商榷之必要(陈文引此诗,“人欲”误作“入欲”,“《石屏诗集》卷五”前未注明其版本为潘是仁本或四库全书本,因为若是弘治本,此诗乃在卷六)。
陈文认为,诸葛机宜即是泉州著名的诸葛家族诸葛廷瑞的弟弟诸葛廷材。她考证说:诸葛廷瑞(?-约1195),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淳熙十六年(1189)因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而受朝廷重用,官至兵部侍郎。其弟弟诸葛廷材,“授徒里中,究心学问”。陈文推测,诸葛廷瑞在与史浩(1106-1194)同朝为官闲聊时,可能谈及其弟弟的品性才学,因此乾道(1165-1173)末年史浩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后,“提拔诸葛廷材为幕僚”,任以安抚司主管书写机宜文字的职务,“于私于公完全在情理之中”。陈文另一个重要“证据”是诸葛廷材去世时史诰写的《祭诸葛机宜文》。她摘录了其中一段:“我帅七闽,一见奇才。絷置幕府,机密是咨。叩之凝然,如万顷陂。即之飘然,如千里骓,伊君笃行,出于天姿。行年五十,冰玉无疵”。陈文进而满有把握地说:“对照祭文内容和史浩的来闽时间,以及《闽中理学渊源考·泉南诸葛氏家世学派》《晋江县志》《南安县志》对诸葛家世的记载,再从时间、年龄、气质、学识上判断,唯有诸葛廷瑞弟诸葛廷材才有可能成为史浩的幕僚(机宜)”,“正是藉着戴复古这首诗和史浩的祭文这两条线索,让我们了解到诸葛廷材运筹帷幄的才华”,“依据史浩的卒年及其《祭诸葛机宜文》,可判断戴复古此诗作于1185-1194年间,换句话说,这是戴复古最初至泉州的时间段,此时戴复古不到30岁,尚处于广泛积累广交朋友的游学阶段。”[1]
粗看陈文上述关于诗题中的“诸葛机宜”即“诸葛廷材”之说的理由,似乎考证有据,推断合理。但是当笔者深入查考相关历史文献后,发现陈文上述的考证和推断是不能成立的。
考诸葛梦叟(1125-1174),名说(音悦 yuè),字梦叟,永嘉人(今属浙江)。登绍兴庚辰(1160)进士。据《(光绪)永嘉县志》载,其始“授严州司户,调黄岩尉,俱以忧未赴。久之起为长乐县主簿……史浩帅闽闻其贤,数委以事,皆以理平……复延之幕中。自一话一言无裨补不出口。浩甚重之,将荐于朝,而说卒矣”[2]。终年50岁。史浩《祭诸葛机宜文》(一作《祭诸葛梦叟文》)是为他的去世而撰写的。现将祭文前面部分引录如下:
惟灵生长东嘉,月评所推。文采可观,德义可师。晚登上第。世与我违。闭门却扫,不求闻知。交游劝勉,结绶王畿。得官长乐,枳棘卑飞。我帅七闽,一见奇之。挈置幕府,机密是咨。叩之凝然,如万顷陂(波);即之飘然,如千里骓。剡奏九阍,将穷设施。胡为一疾,竞丧大期。方君卧枕,我即命医。君日:‘病渴,泉溺无时,使人染指,其甘如饴,是殆将死。’其又奚疑,语未信宿,俄以讣驰。使我怛焉,咨嗟涕洟。[3]
文中的“枳棘”,指长满荆棘的灌木丛中,引申为所处环境的恶劣;“卑飞”,低飞。祭文的大意是:诸葛梦叟在永嘉出生长大,其为人受到社会之推重。后中进士,任长乐主簿,屈身微职。作者出任福建安抚使,知他是个贤才,十分器重他,特提拔他为帅府幕僚,主管机宜文字,并准备向朝廷举荐。岂料他不久即患病去世。在文中史浩还诚挚地表示了对诸葛梦叟患病(应是严重的糖尿病)的关心及其去世的痛惜。不知陈文是有意或无意,在摘录史浩的祭文时,漏引了“生长东嘉”“晚登上第”“得官长乐”等几个关键句子,大概由于诸葛廷材生自南安而又并无中过进士、在长乐为官经历的缘故吧。但是,此祭文恰恰与诸葛梦叟的经历相符合,且与诸葛梦叟同属永嘉郡的学者陈傅良(号止斋)所撰的《跋史丞相〈祭诸葛梦叟文〉》[4]相互印证。此外,《(乾隆)福州府志》卷四十八也有采自《闽书》关于诸葛梦叟即诸葛说(悦)为史浩聘为机宜的记载。[5]这些都足以证明史浩的《祭诸葛机宜文》祭的是永嘉籍的任福州帅府机宜之职的诸葛梦叟,而不是一生并未出山为吏,只在泉州南安授徒故里究心儒学的诸葛廷材。
因此,史浩《祭诸葛机宜文》,祭的是曾任长乐县主簿后任史浩知福州帅府机宜之职的诸葛梦叟,而绝非是泉州诸葛廷瑞之弟弟诸葛廷材。
据《宋史》和《(宝庆)四明志》等史志记载可知,史浩(1106—1194),字真翁,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以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浩、参知政事,次年即隆兴元年(1163),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旋因对张浚急于北伐持异议,被罢相与祠。乾道八年(1172),任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淳熙元年(1174)乞祠在家,四年被召回京,除少保、观文殿大学士,五年(1178)三月,复为右丞相。九个月后因事与孝宗议不合,力求去位,复为醴泉观使兼侍读。淳熙八年(1181)八月罢侍读,辞归。平生喜荐举人才,告归时又举荐江浙之士十五人,皆一时之选。淳熙十年(1183)以太保退休,封魏国公,进太师。绍熙五年(1194)卒,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6]
而诸葛廷瑞(1129-1195)呢?陈文已据《泉州府志》《闽中理学渊源考》等文献作了简要介绍,从中可知,诸葛廷瑞,字麟之,泉州南安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龙溪尉,后知崇安。与朱熹有交往,颇礼敬之。赈灾有功,因政绩为通判明州,改池州,擢知惠州。淳熙十五年(1188)因主管官告院奏对称旨,除起居舍人。十六年,光宗嗣位,受命出使金国,执节有度,不为金人所屈。使还,光宗奖谕,兼权吏部侍郎,进起居郎。绍熙元年(1190),兼中书舍人,改兵部侍郎。庆元元年(1195)以疾谢事,遂以朝请大夫守、权兵部侍郎中致仕,当年去世。[7]
比照二人的宦历,不难发现,史浩知福州之前,仅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前后至隆兴元年(1163)数年间在朝中任职,其他时日,不是在地方为官,就是被免职与祠在家。而诸葛廷瑞自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进士至淳熙十年 (1183)史浩退休还乡的整整25年时间,一直在京城外任地方官,从未任过京官,怎么会有陈文所谓的与史浩“同朝为官”,二人“闲聊间可能谈及其弟之品性才学”之事?而诸葛廷瑞被迁入朝中任主管官告院之职之时,史浩则早已告休在家,此时更不可能出现两人同朝为官的情况。
这一问题其实只要查考一下戴复古在史浩知福州期间的年龄和踪迹,即可昭然。
前文已写到,史浩是在乾道八年(1172)至淳熙元年(1174)之间知福州的。而戴复古出生于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按公历此时已是1678年 1月),至淳熙初年满打满算,也就是八九岁吧。试想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能从浙江台州远行到福建泉州与当地帅府的“机宜”交游赋诗吗?对此,大概陈文也感到不合情理,于是力求自圆其说:“依据史浩的卒年及其《祭诸葛机宜文》,可判断戴复古此诗作于1185-1194年间,换句话说,这是戴复古最初至泉州的时间段,此时戴复古不到30岁,尚处于广泛积累广交朋友的游学阶段。”[1]然而这样的说明显然是无力的,难以使人信服。试想,史浩聘为机宜之职的诸葛梦叟早在淳熙元年已经因患有严重糖尿病离世,史浩的祭文大约即写于诸葛梦叟去世后不久。而被陈文认定为史浩之主管书写机宜文字的诸葛廷材,在公元1185-1190年之时,若非早已辞世,也已进入老年,还会保持“机宜”之职务,与戴复古同游泉州并赋诗吗 (何况诸葛廷材被聘为“机宜”原是子虚乌有之事)?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真正与戴复古在泉州同游同赋的“诸葛机宜”的,实乃另有其人。
那么戴复古诗题中这位“诸葛机宜”是谁呢?这就要提到另一位学者的见解了。
这位学者就是戴复古同乡、当代戴复古及其作品的资深研究者吴茂云先生。吴先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从事戴复古的学术研究,几十年来孜孜不倦,成果丰硕。他校注的《戴复古全集校注》中对此诗题中的“诸葛”“机宜”曾分开作了注释:“诸葛:即诸葛如晦,名琰,号桂隐,南安(今江西大余)人,以父荫光泽县尉,佥判信州。诗人曾久寓泉南,诸葛为借一园亭安住,有诗。机宜:官名,主管机宜文字和主管书写机宜文字的简称。”[8]
这一注释(以下简称“吴注”)比起陈文对“诸葛机宜”的释读,似乎显得靠谱些,因为戴复古与诸葛桂隐确是关系较为密切的诗友(说来也巧,这位诸葛桂隐,原来还是前文提及的诸葛廷瑞的孙子,诸葛廷材的侄孙),戴氏来泉南游历,他陪同诗友去泉州紫极宫游览并同赋古桧,还是完全可能的。
不过,吴注也有含糊不清、令人生疑之处。这就是它既未注出诸葛桂隐与戴氏去泉州紫极宫参观的时间,更未说明诸葛桂隐是何时成为安抚司帅臣的机要秘书即机宜的。考之《闽中理学渊源考·泉南诸葛氏家世学派》,可知诸葛桂隐,名琰,字如晦,桂隐其号,泉州南安人。其父诸葛直清历官知临安府事。其岳父乃南宋名宦和学者李诚之(号臞庵)。他于“宋绍定三年以任子累官邵武军光泽县尉……眞西山喜琰忠勤,上其事于朝,进阶儒林郎,官至信州签书判官,致政归。琰赋性豪迈,有学术,在官清贫。与白玉蟾相善。蟾诗中所谓桂隐者即琰也……琰知宋腊不再,远识几先,率其子隐武夷山中得免。后乃屏居于城西之古榕”[7]。从其简历上看,诸葛桂隐并未中过进士,官职也止于信州佥判。若是他任过安抚司的“机宜”之职,史志传记上何以没有一点记载?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关于戴复古诗题中那位与戴氏同赋的“诸葛机宜”,无论诸葛廷材还是诸葛梦叟都没有与戴复古同游泉州紫极宫并同赋古桧的机会。陈文的“诸葛廷材”说,显然不能成立,吴注的“诸葛桂隐”说,亦难以肯定。或曰:也许这位任机宜之职与戴氏同游泉州的是他另一位的诗友,或者“机宜”只是与戴氏同游泉州的某位诗友的字号,而非帅府主管书写机宜文字的职名呢?但是在没有文献资料提供一定的线索之前,我们也不愿作这样的设想。
总之,要想真正确认诗题中的“诸葛机宜”是谁,还得各方学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继续多方面搜求相关文献,深入发掘有关证据,认真辨别其真伪。只有找出了与戴复古同赋古桧的这位“诸葛机宜”的真实姓名,掌握了他准确的履历、交游及其相关信息(包括他何时何地成为那位帅臣的主管书写机宜文字等信息),才算有了正确的答案。在没有准确的证据之前,不宜轻下断语或主观推想,曲为之说。
最后,附带提一下,吴注说诸葛桂隐为“南安(今江西大余)人”,也有所失考。《闽中理学渊源考·泉南诸葛氏家世学派》明确记载,诸葛家族“宋世入泉州”,居泉州之南安县已数世,包括诸葛家族之四世诸葛廷瑞、五世诸葛直清及其五个儿子(玠、珏、琰、琳和璋)皆然。只是诸葛直清的第三个儿子诸葛琰即诸葛桂隐,自信州佥判任上辞政归后,乃从泉州卜迁于城西之古榕(系福州古榕巷)。[9]但亦仍在福建境内。吴注说诸葛桂隐“南安(今江西大余)人”,这是把南安军与南安县混为一谈了。吴注所说的“南安(今江西大余)”,确切地说,应为“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县)”,因为“南安军”与“南安县”是个不同的概念。这里的“军”是宋代设置的军事行政区,相当于州一级的单位。“南安军,北宋淳化元年(990)分虔州置,治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属江南西路。辖境相当今江西章水,上犹江流域。”[10]南安军所属只有三个县,即南康县、大庾县和上犹县,并无南安县。而“南安县”乃福建泉州属下的一个县,这一点,南宋著名学者洪迈的《容斋漫笔》卷六《州县失故名》早就有所说明:“今之州县以累代移徙、改割之故,往往失其故名,或州异而县不同者。如建昌军在江西,而建昌县乃隶南康;南康军在江东,而南康县乃隶南安;南安军在江西,而南安县乃隶泉州。”[11]当然,吴注偶而疏忽把隶属泉州的南安县误当作江西的“大余县”,不过是个小小的失误。
[1]陈丽华.戴复古游历泉州诗文释读[J].台州学院学报,2015(4):15-20.
[2]王棻.人物志[M]//(光緒)永嘉縣志(卷十三).清光緖八年刻本.
[3]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四四一八)[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06
[4]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卷四)[M].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5]鲁曾煜.(乾隆)福州府志(卷四十八)[M].清乾隆十九年刊本.
[6](宝庆)四明志[M].罗浚,撰修.宋刻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5071-5358.
[7]徐公喜.闽中理学渊源考[M]//泉南诸葛氏家世学派(卷三十三).李清馥,撰.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68.
[8]吴茂云.戴复古全集校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295.
[9]刘亮.白玉蟾生平与文学创作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85.
[10]易平.赣文化通典[M]//方志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567.
[11]洪迈.容斋随笔(卷第七)[M].清修明崇祯马元调刻本.
A Research on Zhuge Jiyi in Dai Fugu’s Poem
XU Lihua1,ZHANG Jiding2
(1.Library of 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2.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
While Dai Fugu,a famous poet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traveled around Quanzhou,he wrote a poem With zhuge Jiyi and Gu Hui lived in long-life Temple in Ziji Palace of Quanzhou.Who was Zhuge Jiyi in the poem?There are different ideas in study.One said Zhuge Tingcai,the other is Zhuge Guiyin.The paper researches two thoughts based on the related documents,and has its thoughts that the first does not on its way,the last has so many mistakes.It says that no result can point out before correctly researching.And it has a long way to go.
Dai Fugu:Zhuge Jiyi;Zhuge Tingcai;Zhuge Mengshou;Zhuge Guiyin
A
1674-2109(2017)10-0039-04
2017-03-06
徐俐华(1963-),女,汉族,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文献学研究。
冯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