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英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122000)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给人们提供海量数据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只注重讲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与大数据驱动下的时代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当下,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推进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全新课题.
“大数据”(Big Data)最早出现在2008年9月Nature杂志推出的封面专栏上,随后大数据研究热潮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中盛行.2012年3月29日,美国政府提出的 “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中强调大数据是 “未来的石油”.所谓的大数据 (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普通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需要新的处理方式才能具有更强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大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一些基本特性,如大量性 (Volume)、多样化(Variable)、高速化 (Velocity)、价值性 (Value)以及真实性 (Veracity)等 “5V”特点[1].
1.2.1 数据产生利用的同体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时时与各类数据产生关联,网络上的每一次搜索,网站上的每一笔交易,甚至每一次的敲击键盘,人类的每一个细小行为都已被数字化,不管是基于网络物流快递,还是生活用品的采购等都会生成数据,利用数据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每一个人既是数据的利用者,又是数据的产生者.
1.2.2 数据生成的不可逆性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产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产生数据的行为一经发生,则数据的生成将不可逆转.如,学生各学科学习考评成绩这一数据一经生成,那么它就不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消失.
1.2.3 数据作用的颠覆性
学生上课由教师在指定的场所组织实施,是传统生活方式固定时空体现形式.但是,大数据时代人们对时空以往的认识被彻底颠覆了,远程网络学习使学生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大数据颠覆的不仅仅是时空,更重要的是理念.
1.2.4 数据使用的非直接性
大数据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巨大的基础支撑,但并不是所有数据都是有益的,面对数据我们还需要进行梳理甄别.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改革探索也是如此,如果盲目运用非但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
“教师主导、灌输教学、被动学习”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是常态.教学中教师唱 “独角戏”,主导课堂全部,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而实践课没有任务驱动牵引,让学生 “自由活动”,加之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其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与教学资源增多、学习时空扩容、科技手段多元的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不相适应[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此,在授课内容上就必须坚持以“着眼社会需求、立足岗位需要、提高实践能力”为原则,以 “毕业能上岗、上岗是能手”为目标,以提高岗位操作技能为抓手,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生存能力和竞争水平.但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脱离培养目标,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操作、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较为普遍,使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无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不仅浪费教学资源,而且也增大了学生就业后企业岗前培训的压力,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使得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阶段,各高职院校虽然进行了相关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但内容更新较慢,如一些平台没有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整合进平台,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滞后于学生需求[3~5].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实行 “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教材、授课、考试等重要环节都统一组织实施,与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不相适应.虽然,在计算机教学中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但也仅仅是用多媒体代替了原始的黑板,文字加图片式的课件代替黑板板书,这种教学方式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质是相同的,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根本无法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人才,考评方式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对学生计算机实践水平的有效检验与反馈.目前,理论笔试、证书考级依然是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考核评价的基本方式.这种应试教育下的考核方式无法测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有效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更无法对学生作出系统全面的评价,不符合高职院校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
大数据时代条件下,教师要改变灌输式、主导式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 “大数据思维”,前瞻化、人性化、个性化地设计教学任务、教学实验、教学实践、在线练习以及在线测试等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4].
从 “轻理论、重技能、促应用”课程改革理念出发,设计以 “大数据思维”为导向、以知识点为单元、以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为方式的教学内容,将有关计算机应用技能、技巧、大数据知识技术等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教学知识、教学问题、应用问题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配置.例如:信息技术基本知识、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的评价等等若干个知识小模块,找到施教的着力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8].
从大数据的视野,基于云计算的思路,构建一个教学综合平台.该平台包括:(1)在线存储和数据分享;(2)教学指导、辅导的互动;(3)学生学习、教师指导、辅导监控;(4)考试预约与考试系统;(5)日志统计分析与挖掘 (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教师指导、辅导状态,资源设备使用状态)等,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这类平台已经在清华大学等高校得到推广,比较完善的是MeePo应用系统 (北京麦谱科技研发的专注于大学校园数据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建设的云存储系列产品).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平台维护,及时更新平台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教师要在平台上不断充实慕课、微课、教学APP等内容.学生可以在线与老师互动交流,提出需求信息,为学校和教师完善平台、丰富教学资源提供依据.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自媒体、视频聊天工具等在线学习系统提供了海量、多样的学习资料[9].教师应充分发挥引领者作用,借助MOOC在线课程系统,设计教学环节,采取 “翻转课堂”方式,让学生通过慕课、微课、教学APP等形式进行课前自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认识偏差、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讲解,梳理知识体系.通过MOOC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在网上自主完成学习,并能查看学习效果,找准改进方向.利用平台系统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在线虚拟化空间,师生可以在线进行交流、讨论和答疑,从而打破传统时空和师生间的界限,实现随时随地的教与学,最终使各个环节不断完善、不断更新.
运用大数据技术,变 “出勤率”考评、理论笔试和过级考试等传统考评方式为网络化、实践化和多元化考评方式.建立单独的学习档案,跟踪学生学习行为,实时记录每个学生在特定课程模式下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登录、答题、讨论等历史信息,自动完成学生的日常GPA积累;完善数据分析处理,搭建综合考核考评分析系统,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跟踪评估.通过分析大数据,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