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双,孙晓男,赵 琛,万乐平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115000)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重任.当前我国正由 “制造大国”向 “制造强国”迈进,这就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匠,而这些工匠的培育是高职机电类专业责无旁贷的责任.高职机电类专业囊括的专业范围较大,涵盖了计算机、数电模电、电力电子、工业控制、机械设计、机械制图、金属加工等许多方面内容,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对设备进行维护、维修、操作、管理与设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就如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尝试和探索.
高职机电类专业主要为装备制造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近十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基础普遍较弱,而传统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比较吃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兴趣.因此,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学生的这些不足需要对三年制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通过更为直观的实践操作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随着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相应的课程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往三年制机电类专业课程设置为:第一年是基础课教学和基础专业课教学,其余两年时间完成专业课理论教学、实训 (实践)教学、岗前培训及毕业设计.其中,专业课程交叉内容多,如 《数控加工工艺》与 《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与 《数控技术》、《数控机床维修》与 《电气控制与电机拖动》等专业课有部分理论内容重复,因此需对课程体系进行精炼和完善.为了增加在校期间学生实践教学时间,高职机电类课程设置应以理论知识够用为主,突出知识传授的 “新、精、实用、高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需求.
高职机电类专业大多以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培养过程以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设置不光要达到一定深度,更要具有一定广度.当前,机电行业发展逐步向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机器加工中心方向发展,机械手向人工智能化、神经网络化、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方向发展,而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比例较小,因此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比例.通过教师、学生、实训室 (实习车间)三位一体的互动,将理论教学通过实训室现场讲解、实际操作的方式开展.如 《液压传动》课程是研究以液体为传动介质的各种机械的传动和控制,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1],教学中大量的工作原理、零部件的内部结构、多种液压回路等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剖析典型元件的内部结构[2]、受力及运动来进行液压传动分析,因此需要在液压实训室现场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通过实物讲解分析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这种理论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将传统的抽象静态授课方式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手段在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的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很大提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学生作载体在 “做中学”、“学中做”[2],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的实践教法,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学生经过这种教法的引导、启发培训,最终对所学专业产生很大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技能大赛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参赛作品必须符合本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要求,它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检验,也是对教师实际动手能力的检验.为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挂职学习锻炼,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水平,并通过相关协会或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取得 “双师”资格证.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教师学习本专业前沿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及本专业技能考核重点,同时参赛指导教师根据大赛考核标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及时更新、补充新内容,使其更具针对性和规范性.这种在 “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先进的实训基地是创新型实训教学基地的转型与升级,是在中央及省、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营口职业教育集团优势资源建成的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产业、师资培训于一体的具有先进制造特性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施行 “强化内涵、社会融入、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准区域人才需求,对接营口职教集团,建立完善的 “实训、比赛、对接、考核”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是机电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提升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校企合作是落实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高职院校企业合作一般都选择在本行业中有很深影响和号召力的龙头企业.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马勒发动机零部件 (营口)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到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 “工学结合”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3].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实际应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践教学场所,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夯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能在短短半年顶岗实习期间熟练掌握生产一线人员从事的设备调试、安装、维修、维护操作等基本技能,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岗位实际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实习计划,将实习内容定位于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根据职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的需要制定一整套的顶岗实习培训教学计划.半年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设备性能,学会与师傅沟通,学会工作中遇到突发问题时的紧急处理方式以及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这种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提前掌握了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项技能、职业素质等,达到了学有所用的教学目的,推动了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向 “新、精、实用、高效”方向发展.半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体验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生产一线真实而生动的工作环境中去,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与学生互相了解、互相选择,从中发现选择优秀学生,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 “三赢”,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校际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学生通过该平台了解本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看到自己动手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坚定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提升.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将顶岗实习中各位师傅言传身教的独家技术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准备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递进式积累,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2016年5月21日在由辽宁团省委、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6年 “挑战杯——彩虹人生”辽宁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中,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生冷昱林的作品 “鹦鹉螺齿轮”荣获特等奖,并被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国家比赛,机电工程系学生陈鹏的作品 “新式液体喷嘴”荣获一等奖.近几年,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学院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与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参赛指导教师结合参赛项目的特点、参赛规则、评分标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将参赛经验通过实践教学传授给学生,以赛促教.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加了新知识点和考核力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快适应职业角色,实现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原则,培养一批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 “双赢”.
高职机电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可通过师资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校内先进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加强等途径来实现,并通过参加省市校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得到检验和认可.这种以需求为导向、实践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生、学院和企业的三方共赢.